..續本文上一頁空;在究竟義來講,萬法都是真實的東西。爲什麼?全部都是如來藏性,本無來去、生滅的東西;講性相一如,就是只好這樣講,依體起用,攝用歸體,體、相一即叁,叁就是一,法身、報身、應化身,叁身就是一身,一身就是報身,這個都是大乘佛教所提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大乘佛教太多的善巧方便,讓人摸不著真正的佛義是什麼,太多的善巧了!爲什麼?大乘佛教也因爲很多的善巧方便,也引入了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也不能說是壞事。什麼是壞事?就是把衆生用善巧方便的佛法引進了以後,對究竟義卻忽略了,卻迷失了對究竟的佛的本意是什麼,這個就是很想學佛、很想成道,卻落入可悲的觀念裏面。問題是沒有明眼人,也沒有人敢講,“祖師大德這樣注解,我照念,不對,他下地獄,我不用,反正我跟著念!”就是這樣子的鴕鳥的心態。我們並不是說批判祖師大德會成就自己,不是這樣子的。說這是善巧方便的,祖師大德也許他早就見性開悟了;但是,他在注解的語言裏面有語病,會讓人家落入無始無明,會沒有辦法開發如來藏性,這個時候講經說法的人,就一定要一針見血的講出來,這個就是弘揚如來的究竟義,就是出家比丘的天職,這個是我們的責任。
底下,說:喻迷時從真起妄,真體不變,真不成妄,妄性本空也。
573頁,經文:【此迷爲複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悟非生迷,雲何因悟?】
解釋一下:說:此迷,到底這個迷是因迷而有?就是:今天迷是由昨天來的;今年的迷是由去年來的;去年的迷由十年前來的;十年前的由百年前的來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迷到底是從迷來的呢?還是因悟而生迷的?因悟而出?或者是因爲悟而産生迷的?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他就自己解釋,何以故?迷本無根,無根就是本不存在,無體可得,迷本身是虛妄的東西,就像虛空跑出了一條船,這本身就不實在的。如來藏性本來無一物,緣起一合相,産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看起來好像那麼實在,其實它是妄的東西。就像空中的花本來就沒有,論空中的花有、論空中的花無,其實都是妄。這一句話的最重點就是:迷本無根,這一句話的重點在哪裏?意思就是:迷不生迷,諸位!迷如果可以生迷,就會很慘了,諸位!現在是迷;要注意聽喔,這個很重要,現在今天是迷、昨天是迷、去年是迷,迷會生迷的話,就去年生今年的迷;十年前生今天的迷;一百年前生今天的迷,那麼,就無量億劫來,這個迷如果有實性的話,就很可怕了,迷,迷可以生迷,就表示說無窮劫它就是迷的因,迷得有實體才會生迷。對不對?那就表示說你永遠都是在迷的那個開端,一直到今天。那麼,迷可以生迷的話,那你就永遠不能成佛!爲什麼?今天的迷會生明天的迷;今年的迷會生十年後的迷;今天的迷又會生百年後;今天的迷又會百千萬劫的迷,還會繼續生!爲什麼?它這個迷如果是實體性,就會這樣子。還好迷是虛妄的東西,不是實在的,迷是因爲無因,在後面佛有講:迷本無因,是虛妄而出。喔!迷本無因,那就表示說,這個迷我們是可以滅掉的,有一天悟了,這個迷就滅掉了;如果迷是實體性的,那你滅不掉的!對不對?它一直生啊!知道嗎?懂這個意思嗎?迷,它沒有實體性的,喔!迷是暫時性的,我們就可以滅掉它,是暫時性的、是緣起性、是妄性、是不實在性的,所以,你可以滅掉。
再來講:迷不生迷,爲什麼?全世界哪有一個人說:我自己生自己的?對不對?你怎麼能夠生自己啊?迷如果生迷,就我生我自己啊,這個就不可能,這個就錯了!所以,這個迷如果是有實體性的,迷會生迷,哇!就慘了,那無量億劫來就是迷,一直生。。。生到今天,那無量億劫後還是迷啊!爲什麼?它有實體性,你就永遠不能成佛,還好迷它沒有實體性。
所以,迷是緣起性、是短暫性,緣起性才講妄;真如沒有緣起性,不離緣起性,真如就像虛空,從來沒有什麼生滅、增減,有緣起性才會講一個妄,真如從來沒有什麼生滅、增減,它沒有什麼妄,連立一個真都不行!對不對?真如連立一個真都不行,是絕對的絕對,妄是因真而立,如果立一個真,這個真仍然是妄。佛法,如果你不能進入絕對的東西,講不二法門,仍然是很無奈的東西。相空,就是真心了,性相一如,這個還是一種善巧方便。
諸位!最高的境界,起心動念都不對,都沒有能所的東西,連講一句話都不行,說法,沒有能說所說;聽法,沒有能聞所聞,統統沒有,也沒有來去、生滅、法的增減相,統統沒有,那麼,這樣子慢慢的理解說:喔!迷本無因。所以,迷本無根,這個“根”就是沒有來源,就是無因,迷本無根就是無因。這個迷,你爲什麼會迷?就是迷,就是討論到這個而已。你爲什麼找不到文殊講堂?就是你迷。對不對?你迷啊!你爲什麼找不到文殊講堂?就是你迷啊!如果有一天告訴你:文殊講堂就是這樣走,有人指示以後,你找到文殊講堂了,你會不會再迷?當然不會,你已經找到了嘛!是不是?
悟不生迷,迷也不生迷,這個就是關鍵,迷絕對不能生迷,意思就是:迷生迷的話,那就無量億劫你還是迷,你不能成佛的。因爲迷本來就無因,是妄,所以,暫且說它是迷,而迷本來就是無因,它本來就是虛妄,假設說它是迷,迷本空,所以,根本就沒有迷;開悟以後也沒有悟,知道嗎?因爲沒有這種東西。好!那就大家都開悟了,看到大家都聽得懂。
意思就是: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意思:迷本來就是空,爲什麼說迷是來自于迷呢?昨天迷、今天迷、十年前迷、今年迷(果),那根本就不必講迷啊,因爲從頭到尾都一樣啊,沒有誰生誰啊!對不對?沒有誰生誰啊!悟非生迷,雲何因悟?悟了以後不可能生迷,就像你找不到文殊講堂,你迷路了,現在有人指導你,喔!你悟了;悟了,諸位!請問你:你會再找不到文殊講堂嗎?不會,你一定找得到,悟絕對不生迷,你找到了目的地了嘛!意思就是:成佛以後絕不會再變衆生。
好!【此辨定迷無所從。故問曰:此迷爲複因迷而有耶?爲複因悟而出耶?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之迷,亦不因迷有,又不因悟出。何以故下,自行征釋。迷本無根者:此迷即指最初一念無明妄動,】諸位!那個“最初一念”仍然是語病重重;但是,爲了解釋經典的方便,只好這麼說;但是我還是要指出來:這一句是方便說,“最初一念無明的妄動”,那最初無明妄動到底從哪裏來?什麼時候才叫做最初?所以,佛教講無始無明,也是方便說。所以,最初一念無明妄動,【而爲諸法之因,諸法皆因無明而有,而無明更無所因也,故曰“無根”;又複無體,自體尚不可得,雲何可說,因迷而有?】什麼叫做無根?妄識就是無體性,意思就是:無明是無體性的,它是妄動,心性上的妄動,它不是真體,它是心性上的妄動,妄當體就是空。【斷無因自生自之理,】斷無因自生自,絕對沒有,全天下沒有說因爲自己而能夠生出自己之理。【此答因迷之難。悟非生迷者:悟迷敵體】就是全體是【相翻,】完全不同的境界的,迷是迷、悟是悟啊!【悟則非迷,迷則非悟,既相翻,自不相生,】二個體性完全不同。【雲何可說,因悟所出?如明暗相背,雲何可說,暗因明生耶?此答因悟之難。】
【問:“法中妄從真起,喻中雲何不許,迷因悟出?”答:“法中正不許真能起妄,】這一句就一百分了,完全就是說對了!這一句就是文字上就完全正確了。這一句:【但說妄依真起,】這又對了!對了,我們就要贊歎,這個注解就完全正確,完全符合佛義!法中正不許真能起妄,諸位!真能起妄,成佛就會變成衆生。諸位!真如果能起妄,成佛就會再繼續變衆生,真不能起妄的,真本無妄,也不會起妄,妄本無根。但說妄依真起,這一句又完全正確,一百分!對了、講得很好的,不讓衆生起錯誤的觀念的,我們就如此的贊歎!【如影依鏡現,終非鏡體自生也。”】這個比喻還不是很圓滿,意思就是:影子是依鏡子顯現出來的,終非鏡體自生。【此文滿慈據喻而答,俨然不錯,】形容很像叫做俨然,看起來不錯。【就法而言,足證滿慈于法未徹。迷喻無明,悟喻本覺,無明不因無明而有,】因爲本來就無明,無明本來就空,空沒有實體性,怎麼能夠生呢?【不因本覺而出,此爲正理。】這一句話又講得一百分!無明絕不因無明而有,迷不生迷;也不因本覺而出,本覺如果會出無明,那成佛就變成衆生了。此爲正理。【迷本無根,雲何因迷者:喻無明之先,本無無明,雲何可說因無明有?悟非生迷,雲何因悟者:喻本覺與無明,一真一妄,真妄相背,雲何可說,因本覺出?】
574頁,經文:【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于意雲何?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說:佛言:那一個迷惑的人,惑南爲北的人,正在迷的時候;“倏”就是忽然,有開悟的人、有知道路的人,指示令悟,說:你搞錯了,這個是北啊,惑南爲北啊,你把那南北方向調換過來就對了!喔!他知道了,自己方向錯誤了。指示令悟。
富樓那!于意雲何?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此人縱使先前迷在這個聚落,惑南爲北,經指示令悟之後,更生迷不?說:不也!世尊,指示以後就悟了,悟了以後就不會生迷了。
【此辨無明不複起。佛言彼迷于聚落之人,正在迷南爲北之時,倏(忽也)有悟人,】有知道路的人。【辨明南北之人,指示分明,令得了悟,不至將南作北。故問滿慈,在汝之意,以爲雲何?此迷人,縱使先迷于此聚落,既經指示令悟之後,更生迷不?答言:“不也,世尊!”佛欲令就喻知法,故作是問。】
【法合:彼之迷人,合從真起妄,有無明之衆生,正在迷位之時,忽遇于佛;悟人、即大覺悟之佛,爲之指示,令得開悟,悟明真本無妄,…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