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9套
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講堂
片數:共6片(本片爲第3片)
編碼:089[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圓瑛法師《講義》第532頁-第640頁
從532頁“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639頁)
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2009.6.28
551頁,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51頁,昨天我們講到一念不覺生叁細,就是無明不覺生叁細;我們今天要講【辰二 境界爲緣長六粗】
這個六粗就是凡夫所面對的、看得到的、接觸得到的,所謂粗就不是菩薩的境界。
底下,經文:【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如是”就是表示第叁細妄現境界的那個時刻,也就是我們昨天講的:真如——(箭頭朝向)無明業相——(箭頭朝向)轉相——(箭頭朝向)現相,現相的這個時候,如是,就有了虛空、世界、衆生。所以,“如是”就是境界相能所不斷的時候。
如是擾亂,“相”就是互相;“待”就是對待,也就是說互相對待的意思,也就是妄境會引起這個妄心,因爲無明業相是八識相分,會引起轉相——八識的見分,這個能所一産生,就叫做互相對待。
生勞,顧名思義叫做疲勞,也就是說叫做分別心,也可以說執心外實有,而引起第七意識。這個生勞就是六粗的智相;那麼,這個智相,千萬不要誤解說是智慧之相,這個剛好相反,智相就是了別相,對境有分別染、淨。所以,這個智相是名詞,但卻不是智慧之相,是了別的作用,叫做生勞,這個就是六粗裏面的第一個粗相,叫做智相。
勞久就叫做相續相,因爲第七意識它叫做恒審思量,它是相續不斷的,它不會斷的,它是勞久,勞久就是第二,六粗裏面的第二相,就是相續相。
發塵,這個發塵就是第六意識了,計我,或者是我所,叫做執取相,執著的者,取著的取。
那麼,自相渾濁呢?這個自相就是自心相渾濁,這個是計名字相,因爲第六意識計名字,循名著相,顛倒特甚,所以稱爲自相渾濁,這是第四相:計名字相。
由是引起,由是就是由前面的叁細和四粗,所引起的起業相,引起這個“起”就是造業了。由是這個“是”,就是由前面的無明叁細,還有六粗的前面的四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這個四粗所引起的造業叫做起業相;塵勞煩惱就是業系苦相,逃不掉的,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
再解釋一下:當無明業相産生了轉相,轉相産生了現相,而現相化現出世界、虛空和衆生的這個時候,如是的境界相非常的擾亂,互相對待,爲什麼?妄境引起了妄心。會引起第七意識執心外的實有,産生了了別作用的生勞智相,這個勞久了,它就一直相續,勞久不斷,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相續不斷,而繼續的引發出第六意識就發塵,這個發塵就計著我、我所有,這個執取相從來就沒有停止,第六意識!自相渾濁,爲什麼會自相渾濁呢?因爲第六意識計著名字,循名著相,顛倒特別的殊甚,所以,計名字相。由是引起造種種的業,由無明叁細、六粗前面四粗,引起了種種的起業相,因此塵勞煩惱,這個是業系苦,逃不掉的!總共六粗的粗相。
看注解,【如是指法之詞,即指境界相,從無而有,因異立同,由是空、界忽生;】“界”就是器世間。【複因同異發明,而無同異之衆生,亦相繼而生;如是藏識海中,】這個藏識海中也可以稱爲業識。【境風擾(動也)亂。相待者:互相對待,由妄境引起妄心,即爲緣之意,】這個緣之意,乍看之下還看不太懂,這個“緣”就是外緣,緣之意就是外緣所對之意識心,這樣看就更清楚。由外境引起妄心,即爲外緣所對之意識心。【以境界之相,爲生七轉識之像。】爲什麼叫做七轉識呢?因爲它會轉動第八意識,也就是海浪所引起的,統統在大海水中,會引起擾亂之相,所以,爲生七轉識。
【生勞:即引起第七識,創起慧心所,】“創”就是建立起。這個“慧”千萬不要當作是智慧的慧,這個慧心所是分別心的意思,有正慧還有邪慧,邪慧就是惡知見,正慧就是正念,所以,這個有分邪跟正的。如果是正念,那麼,這個分別心是好的;如果是惡知見則邪慧,就撥無因果。所以,這個創起慧心所,【對境分別染淨,執爲心外實有,不了自心妄現,起智分別(智即慧心所),轉生勞慮,故曰“生勞”。即第一粗智相,屬俱生法執。】俱生就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人一出生,他就具足有對法上的執著。【論雲:依于境界,分別愛與不愛是也。問:“前轉識】也就是轉相,前面不是叁細嗎?無明業相、轉相、現相,這個就叫做轉識,就叫做轉相,能生現相。前面的轉識,【緣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現相。【智相,亦緣此境,】同樣是境界相,那個智相,這個粗相的智相,六粗的第一粗智相,也是緣境啊,亦緣此境,【二者有何差別?”答:“轉相緣境,】這是叁細的境界,是菩薩的境界,【是第八識見分,精明之體,但如明鏡現像,不起分別:】那個時候還沒有強大的分別。【智相緣境,】而這個六粗的第一粗智相,它是緣這個外境,【不了唯心所現,】唯心所現,簡單講:它已經建立能所了。所以,【執有定性,】這個定性的意思是:肯定外在的境界是絕對實在的,不知道相妄,不知道性真,也不知道緣起就是空性。所以,定性就是實性,認爲外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每一件統統是真實性的,叫做定性。所以,執外在的境界爲實在性,就開始【分別染淨,】也就是【即屬分別事識”。】 分別事識,這個事識就涉及到事用,就是造作的意思,身、口、意的造作,統統以分別心來開始造作,叫做事識,這個事識涉事用,涉到種種的作用。
【勞久:即第七識,恒審思量,相續不斷,勞慮經久,故曰“勞久”。即第二粗相續相,屬分別法執。】分別法執就是後天的。【論雲:“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是也。】
【發塵:即第六識,周遍計度,取著轉深,】周遍計度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所有的四周圍,時間、空間無一時無一刻所發生的事情,沒有一時一刻不執著,叫做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發生染著塵念,故曰“發塵”,即第叁粗執取相,屬我執俱生。論雲“心起著故”,起著與發塵義同。】
【自相渾濁者:即第六識,依前顛倒所執相上,更立假名言相,循名執相,顛倒特甚,】什麼叫做假名言相呢?任何一種東西,你就把它命名,譬如說這是玫瑰花、這是百合花、這是菊花、這是紅菊、這是波斯菊,就開始一直命名。每一個人緣起的假相,你、我、他,就安上一個假名,而這個假名卻不是固定的,大家都可以共用的。那麼,假名執著習慣了,我們還誤以爲這個假名它就是實際性的;但是,這個假名其實是空無自性的。所以,更立這個假名言相,循名執相。爲什麼這個難破?佛講的:所有的衆生,二種事情最難破:一個叫做音聲跟語言;第二、最難破的就是每天發生的事情,這個叫做涉及到事用,沒有一個不顛倒。爲什麼語言、音聲這麼難突破?是因爲從小到大,我們就是依靠這個長大的,從牙牙學語,學你我他、學阿貓、阿狗,小貓叫、小狗跳、小狗叫、小貓跳,那個幾個字一直學。。。他就根深蒂固的,很難突破的!所以,你講他是豬,他會生氣的;你講他是佛,他會高興的;你講她說:你長得像觀世音菩薩!她會很高興。你說:你長得像母夜叉!她就生脾氣,她認爲:這個名字是真實的,就是我的!但是,不知道說這是假名言相,循名執取、執相的,所以,這個顛倒是非常難破的!【以致心水渾濁不清,故曰:“自相渾濁”。則第四粗,計名字相我執分別。論雲:“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說相,【分別假名言相”是也。】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者:由是是字,遠指無明叁細四粗,】無明叁細,還有六粗的前面四粗。【從迷入迷,妄上加妄,】所以,所有的衆生,沒有一個不是迷中加上迷又迷,妄再加妄,繼續妄。所以,太多人寫信來,要師父解他夢中之境,我都跟他講:白天已經是作夢了,晚上所作的夢,那個是夢中之夢,不要做太多的解讀,放下就是。譬如說他在夢境裏面過了一條橋,然後在遠方聽人家誦經,請問師父!這代表什麼?這個沒有代表什麼,就是妄上加妄,也不需要取著。【近指計名字相,由此引起諸業,即第五粗,起業相。論雲:“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種種業”是也。】諸位!全世界沒有一個衆生可以離開名字相,因爲他是依靠這個而活的,強大的名字的意識心,太強了!【塵勞即是煩惱,煩惱有染汙、擾動二義,喻之】比喻之。【如塵如勞。共有八萬四千,約未起身口屬惑,】“惑”就是業因,造業的因。【已起身口屬業,】就是業緣,那麼,將來就一定會遭受到業果,所以,業因、業緣、業果,因、緣、果逃不掉!【今由惑引起身口,造一切業,業因既成,業果隨至,】業果隨至,如影隨行,業如影隨行。【無可幸免也。】幸免就是意外的免去災害。所以,與其求佛保佑我們;當然,這是好的心,最重要的還是要諸惡莫作,再來念消災延壽藥師佛,這才對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個時候來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時候才對的,不是一邊造業一邊念佛。
【問:“粗境未成,安得遽有身口?”】這個粗境未成,意思就是:這個粗的境界還沒有形成,怎麼會講到有身跟口呢?【答:“語雖約從初起次第而談,理實無始,】意思就是說:說法的時候,必需從剛剛開始的,像叁細的無明業相開始講,講到六粗的智相,講到起業相、業系苦相,它必需有次第而談;理實無始,這個道理其實是從無始來談的。【豈…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