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初四又回去了,又離開了,父母親很舍不得,就開始淚汪汪、依依不舍。諸位!佛講的:有聚嗎?有真正的聚嗎?沒有!有真正的散嗎?也沒有!有真正的來嗎?也沒有!有真正的去嗎?也沒有!問題是你妄見它有聚、散、離、合,你妄見,虛妄的看到。對不對?聚本來就空,離也是空,合也是空,這個世界就是緣起緣滅,妄見似有,看到的事情,好像真的有。對不對?你爸爸、媽媽死的時候,大家都很傷心、很難過,這人之常情;問題是你阿公還沒有生你爸爸、媽媽的時候,你爸爸、媽媽在哪裏?你哭誰啊?向誰哭啊?你爸爸、媽媽沒有生你的時候,你在哪裏啊?這是站在畢竟空的角度。好!站在緣起的角度,五倫、叁綱五倫綱常,統統要按部就班來,阿公就是阿公,爸爸就是爸爸,兒子就是兒子。所以論佛法,是要站在相上來論?還是站在究竟的真如的體性來論?就站在究竟的真如體性來論,這些善惡、是非、對錯、聚合、離散,統統是妄,沒有一樣不是妄。所以,妄見似有而已。【山河大地,有爲習漏,衆生在迷,尚非實有所生,如來既得妙空明覺,無明惑盡,真空理顯,豈複更生耶?故喻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虛空之處,待華更生;滿慈亦如是也。】
577頁,【巳二 辨定】
【汝觀是人,爲愚爲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爲愚爲慧?】
佛就問了,說:你看這個人,眼睛有翳看空中花,空中花滅以後,又在那邊等,等空中的花再生,你看這個人是愚癡還是有智慧呢?
富樓那言:空本來就沒有花,妄見生、妄見滅。爲什麼講妄見?空中本來就沒有花,哪一個人把花種在虛空當中?是因爲眼睛有毛病,空中本來就沒有花,滅什麼東東呢?見華滅空,見到這個花在虛空當中,怎麼樣?見花消失,滅空,消失在這個虛空當中,已經是顛倒了。還敕令更出,還在看那個虛空,看看等一等,等一等,虛空看看又會不會跑出這個空中的花出來?斯實狂癡,這個實在是大愚癡!雲何更名;更名就是討論名相。爲什麼還去討論花有沒有出?還等待花滅了以後,還等待花出。如是狂人,爲愚爲慧?這個狂人,到底是愚癡呢?還是智慧的呢?不用去討論了!是不是?
【此辨定。佛令滿慈審觀,待華更生之人,爲愚耶?爲慧耶?滿慈答言:空元無華,由翳眼妄見生滅;喻真空法性之中,元無山河大地等法,第以無明妄見,】次第用無明妄見來顯示。【迷時有生,悟時有滅。見華滅空,】滅在虛空當中。【已是顛倒執著,敕令】還要命令。還要等待,【空華更出,】敕令空華更出,還等空中的花再一次的跑出來。我們因爲無明,所以看到了山河大地;佛陀已經成就了,山河大地盡空,還等說希望佛還能夠出現山河大地。【斯人實屬狂癡;喻若見諸法,滅妄歸空,】空中花歸空,【已是顛倒分別,】空中本來就沒有花,不必滅它,已經是顛倒分別。【問如來何時更生諸法,與待華更生者,何以異耶?】
578頁,【巳叁 法合】
【佛言: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佛言:就像你能理解的,你所解答、所能理解的,那麼,爲什麼還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這本妙本覺,妙空明空、妙明之境,怎麼樣?這個妙覺的“覺”就是本覺,本覺照體;那麼,明空這個“空”,就是真空的寂體,寂滅之體。所以,這個妙覺的“覺”是說佛陀的智德,智慧的智,有智慧,覺,智覺,叫做如如之智。那麼,明空,“空”就是所明之理,真空寂體,這是斷德。所以,如如理,真空是如如理,真覺是如如智,意思就是:妙覺是如如智,明空是寂體,真空的寂體。何當更出,更出就是更生山河大地。
【此法合。滿慈于喻,所答不謬,故佛即以反難,如汝所解,】你已經了解了。【已知敕令空華更出,斯實狂癡。雲何竟作如是問言:如來今得妙空明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耶?妙覺明空,與前滿慈所問,妙空明覺,其理無二。覺指本覺照體,屬智德;空指真空寂體,屬斷德;悉皆雙具妙明,故妙覺明覺,妙空明空,隨稱俱可。佛智德究竟,】五住煩惱皆盡,(【五住皆盡,】)那一天我們已經講過了,五住煩惱。【斷德究竟,二死永亡,方當此稱。又空即如如理,覺即如如智,皆明皆妙也。初喻妄不複生竟。】
【卯二 喻真不複變 (分二) 辰初 總舉二喻 二 總合二法 今初】
底下經文:【又如金礦,雜于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爲木。】
意思就是:成佛以後就絕對不會變衆生,也絕對不會再看到山河大地的假相。爲什麼?山河大地盡是幻。
先解釋一下:又如在深山裏面的金礦,金礦挖出來的時候,又雜在這個純金;精金就是純金,那個時候又是金又是礦,分不清楚。如果,若其金一純,一純就是一鍛鏈,把它冶煉;“純”就是純金,把這個礦冶煉變成純金了——就像衆生修行,經過修行以後成佛了,更不成雜,就不會再變成衆生了。爲什麼?金就是金了。第二個比喻:如木成灰,木是比喻煩惱的衆生,成灰就比喻把煩惱滅盡了,死灰就絕對不會複燃,衆生經過修行以後斷煩惱、了生死成佛了,成佛以後就不會再變衆生。如枯木死灰,完全沒有生機,成佛就不會再生煩惱了。如木成灰,把這個木燒成灰燼,這個“灰”就比喻作涅槃,“木”就比喻作煩惱,煩惱就是衆生,涅槃就是佛。不重爲木,不再是樹木了;衆生成佛以後,就絕對不會再變成衆生。
579頁,【上科二喻,喻妄因妄果,本自不生,非成佛始滅。此科二喻,喻真智真斷,本來無變,非成佛始生。而衆生雖在迷位之中,妄性本空,生本不生,況諸佛已證究竟之果,獨妙真常,而反有變耶?上二喻,一喻無明妄因,一喻萬法妄果,各喻各合;此二喻,總喻真智真斷,總喻總合。】
【金礦,以金在礦中,故曰“金礦”。雜者礦中雜有精金,其體精真不變,喻智體不變也。其金一純者:加以開礦煅煉之功,渣滓既盡,】“渣滓”的意思是多余的廢物,引申爲多余的廢物,叫做渣滓。【其金惟一純精。】我們現在講的999,現在金子,前一陣子,哇!金的價格高得不得了,所以,買金子的人賺錢,純金。【更不成雜:即一成精金體,不複重爲礦也。喻智德有功,修行除惑,惑淨智圓,無二無雜,智德成就,更不再起無明,故喻更不成雜也。】
【木喻煩惱,灰喻涅槃。木不能自成于灰,】灰當然也不可能成木,死灰當然不能複燃。【必假火燒,】木不能自成于灰,必假火燒,【方成爲灰。火喻智慧;煩惱不能】加二個字:爲害,煩惱不能爲害,【便證涅槃,】這中間少二個字,看起來有一下子還不能理解,“衆生不能便證涅槃”,這個寫得實在太簡單了。煩惱不能爲害,便證涅槃。【必假智慧,斷除煩惱,出離生死,而證涅槃。斷德成就,更不再生煩惱,故喻不重爲木也。】
【辰二 總合二法】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此法合。十方一切,】十方一切諸佛。【已證究竟果覺,諸佛如來,所證菩提智德,究竟無變,】590頁,【同于純金不雜,既轉煩惱,而成菩提,不複更有煩惱。亦同精金,不複重爲礦也。諸佛如來,所證涅槃斷德,究竟無生,同于燒木成灰,既轉生死,而成涅槃,不複更受生死,亦同木灰,不複重爲木也,故曰亦複如是。 法合之文,另作總喻總合解:金喻菩提涅槃,雖非修生,要必修顯,】這個很重要!不修行,佛性絕對顯不出來。你說:哎呀!我佛性本來就具足!諸位!還早得很,不修,它就是不行;修,就是要修福還要修慧,要聽經、要聞法,一而再、再而叁,一直熏習,就等那個刹那之間的見性,一悟即入如來地;再不行,好好的念佛。你總得要聽經聞法,總要聽經聞法。不聽經聞法的人,就像一個怎麼樣?就像一個眼睛看不到的人,解如目嘛,行如足,不解,你不解佛的道理是什麼,就像一個眼睛瞎掉的人說:來!跟我走!跟你走就一定死掉,因爲你自己眼睛都看不到,你怎麼引導別人走路啊?走到掉到懸崖裏面,對不對?摔死得很慘!這也是啊,法師要帶領一切衆生,獲得到如來的無上菩提之道,你本身要有見性,你都卡住無明,你如何來帶領衆生走向涅槃?對不對?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法合之文,另作總喻總合解:金喻菩提涅槃,雖非修生,要必修顯,【一成永成,不複更變;喻如精金,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銷”就是還要經過鍛煉,一個衆生一定要經過鍛煉才能成佛,吃盡苦頭、受盡委屈、忍辱、用功。你們現在就是朝著菩提路線走,坐在這裏很辛苦;但是,成佛是可喜的事情。終以銷成就,【一純永純,不重爲礦也。木喻煩惱生死,雖屬如幻,以幻除幻,一滅永滅,不複再生;喻如木灰,以火燒木,木盡成灰,一盡永盡,不重爲木也。此解前喻真不複變,後喻妄不複生,】真心,開采了真心以後,就不會再變妄心了,妄心沒有了,它就不會再生。【雖同前二喻,亦複無有礙。初先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竟。】
底下我們要說空不空以示圓融之故,空就是畢竟空;不空就是所謂。。。空就是離,不空就是即,即離同時,即一切法就是不空,離一切法就是空;離一切法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不空,離一切法、即一切法,同時存在,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所以,空不空如來藏一定要加一個:非怎麼樣非怎麼樣非怎麼樣,再轉過來,即怎麼樣即怎麼樣即怎麼樣,即。所以,非掉以後立刻就即,這個就是空不空如來藏。所以,空就是離一切法,不空就是即一切法。所以,空不空其實就是同時,以示圓融之故。
580頁,【子二 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 (分二) 醜初 正答次問 二 兼釋轉難 (醜初分二) 寅初 牒定五大以釋疑 二 圓彰叁藏以勸修 (寅初又五) 卯初 按定所疑 二 喻明性相 叁 難釋相妄…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