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重要,说:学佛道之人,万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所住。这一句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精华!修学佛道的人,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不用学,但学无所住,就是只要学不执着,哇!真是好用喔!不执着不是没有责任感,不是凡事都不关己喔!对不对?是很有责任感的,可是,内心真的很放得下。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不用学,学道之人,万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所住,就什么东西都着不得。
底下,【既觉之后,永不再起无明。】哇!从今以后,你日子好过多了!【亦同迷方之人,倏有悟人,指示令悟,更不生迷也。上二句迷时似有,此二句悟后永无,言正当迷时,已即】就是也根本【无迷可得,】也根本没有迷可得。【而况既觉之后,岂复生于迷乎?初无明本空竟。】
【辰二 万法现无 (分三) 已初 举喻 二 辨定 三 法合 今初】
翻过来,576页,【《正脉》云:据上文满慈于万法,问生续之详,】生续就是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问生续之详,三种相续,【如来答无明为生续之本。】无明,就是要把真觉加一个明,性觉必明,本性本觉,硬要加一个明,妄为明觉,觉上安一个明,就麻烦大了,能所就不断了,所以,无明为生续之本。【今佛于上科,先以喻明,】先用比喻来说明。【所答无明本来常空,非研断始空。】意思就是:无明本来就空,妄本来就没有,不是研断才空,就是你学不学佛,其实无明本来就空,问题就是你有没有发现它?所以,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佛陀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因为法性本来空,众生空,成佛,它还是法性本空啊。这个宇宙,沿着一定的因缘果报在转换;可是,因空、缘空、果也是空,诸法本来就空,法性本来就空,无论你做众生,无论你成佛,都没有增减,问题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它?发现了空,有什么好处?哇!那个好处就多了,你什么都看得破,金钱,金钱也空;名利,名利也空;名牌,名牌也空;珍珠项链也是空,没有什么哪一样你放不下的!是不是?【而此更以喻明:】而现在更用比喻来说明:【所问万法,现今即无;】当下即无。【非先无后有,】不是先无才后有的,不是这样子。【亦非今有后无。】不是这样子的。万法当体即空,不是先无后有,也不是今有后无。【《圆觉》答难处,】问难之处。【亦有此喻,却是翳比无明,】“翳”就是眼睛红热病,产生空中有花,“翳”就是比喻无明,意思就是:真智被无明卡住了,看到了山河大地。【华比万法,空比真体。彼文】就是《圆觉经》。【三节平浑,】“浑”就是齐同,现在《楞严经》上,【今经前有迷方喻无明,后有木金喻真体,】木,就譬如说木烧成灰,就烧不起来了,木就比喻作烦恼的众生,烧成灰烬,就是把烦恼断尽了就是佛,佛。意思就是:木烧成灰,灰不可能变成生木,没有办法再燃烧了。所以,木比喻作烦恼的众生,灰比喻作佛。那么,金比喻作真体,意思就是:深山里面有金矿,可是,虽然挖出来,却是不干净,它有渣滓;众生当有一天学佛的时候,就是开采山上的金矿,经过了修行冶炼以后,恢复这个金的体性。一切众生,就像深山里面的金矿一样,金山里面那个金矿,有因缘开采出来,锻炼以后,它就成真金了,就可以变成真金、项链、戒指、耳环。现在也是这样,众生本来就有佛性,问题就是有没有碰到因缘?有没有碰到明眼人、大善知识指示令悟?说:喔!原来我们也是佛!要有的话,这个矿的金就会提炼成纯金,就可以变成首饰。我们其实体是金,就像深山里面的矿。所以,你不要问说:深山里面何时有矿?意思就是说:无始劫来,深山里面这个矿就存在了,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说:不要一直去论过去,要说这个矿如何来转变成金、纯金,这个才重要!如果一直在讨论说:深山里面,是几年、何年何月这个矿才存在?佛陀说:无始以来无明,我们不必去追,因为这个已经过去,而现在如何把这个杂质的金提炼成纯金,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无量亿劫以来的无明不必去讨论,现在卡住这个无明的众生,当前最主要的就是破除无明,恢复到金的真体,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修学佛道,不可以去讨论那个无意义的话题。底下,这个就:后面的木跟金比喻作真体,【故此空华,单喻万法耳;即前世界等三也。】就是世界、众生、业果等三。
576页,中间经文:【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
喔!这个佛真是很厉害的比喻,没有见过这么会讲话的人,比喻得真是惟妙惟肖!亦如翳人,就是这个眼睛有毛病的人,见虚空当中产生了花,病人产生了空中的花,花本来就是不存在的。翳病若除,这个眼睛的红热病除了以后,华于空灭,这个空中所看的花灭掉了。突然有一个愚痴的人,就是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就在那个空中所现的花,所灭的这个空处,虚空的地方,怎么样?待华更生,还等待花更生。这个问题就出来了:虚空有没有花?没有。有没有灭掉花?也没有,虚空本来就没有花,也没有灭掉花,你怎么又要等那个花再产生啊?对不对?虚空本来就没有花,是因为你眼睛有毛病,看到虚空当中有花;真如本来就没有无明,可是现在无明,看到了山河大地;现在无明断除了,山河大地,知道了相皆是非相,一合相即是非相,诸法都是空相,你现在体悟出来了。体悟出来以后,再待佛什么时候又会跑出山河大地的妄动?这个就是这样子,待华更生,真是愚痴!所以,空中的花本来就不生,也无所谓的灭;灭了以后,还等花再生?就很好笑了!是不是?这比喻得真是好!
【此举喻。如眼有翳病之人,见空中有华。空原无华,翳眼妄见,】我们山河大地也是一样,无明才妄见山河大地、忽然起山河大地;无明灭,山河大地本来就空,一切都是真如。【翳病若得除灭,华于空灭。不特见空华是妄见,即见华灭空,】即见到花灭于虚空当中,【亦是妄见。何以故?翳眼见空华,华本不曾生,生既不生,灭何所灭?】所以,【故见生见灭,同一妄也。忽有无智之愚人,于彼空华所灭虚空之处,等待空华,何时更生空华。】那就大愚痴!
【翳人、喻有无明之众生,以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成能见之妄见,见真空法性之中,】跑出了【有世界、众生、业果。】我们现在众生就是这样,看到一切的世界、众生,哇!是清清楚楚,其实是妄!体本来就空,智就显现,如果你能体会世界空、众生空、业果也空,万法无咎,但莫随世界、众生、业果,不随杀、盗、淫而造业,业缘断,三因就不起。【空喻真空,空华喻山河大地,】虚空当中有花,我们真智被无明盖住了,山河大地就显现了。所以,我们科学家一直在研究这个山河大地,也不错,增加一些知识;可是,却不晓得那是自己的心,自心取自心,是自心取自心,自心缘自心,非幻成幻法,自心取(执着那个“取”,)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诸有为相。无明一灭,万法皆空;】为什么无明一灭?诸位!这里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行善良的菩萨,他每天到坑坑洞洞的地方,怎么样?不平等的地方帮人家推车,只拿到一点少许的钱,人家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他就帮人家挑东西,也拿少许的钱。有一次碰到了佛,他说:我于无量劫来,都是这样帮人家,只拿少许的酬劳而已。这个山河大地本身就是高高低低。佛就教导他:平心境自平,你摆平了你的内心,外面的山河大地就自然平。诸位!换句话说:佛陀告诉我们:你要改变所有的众生的看法,是不可能的;你要改变这个山河大地的高低——悬崖的低、高山的高,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与其你要把高山夷为平地,挖地把它弭平,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众生本来也不公平,世界本来就有高低。如何平?心平境自平,你要摆平你的内心,你就万法它统统平了!喔!那就是了解万法本空的道理。所以,诸位看注解,【当知万法本空,不待无明灭始空,】无明有没有灭,不关、无关。【即有无明,妄见之时,身, 、心、世界,何尝实有?亦如空华,不待翳愈华灭,】“翳愈”就是眼病已经好了,花才灭。【正当翳眼,见空华时,当体即空,何尝有生?都缘有无明之众生,于本无之中,妄见似有而已。】诸位!我们看到的就是可怕的缘起假相,就是妄见似有,看起来好像有,但其实是没有。为什么?佛陀一直讲:万法都是败坏之相,我们从出生就走向死亡,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这棵树种下来,就知道这一棵树它绝对有茁壮、开花、结果、树会枯死;人一出生,注定就一定要走向死亡,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任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佛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共业所感的世间;可是,佛有办法觉悟自己。所以佛陀说:生即不生,老亦不老,病也不是真的病,死也不是真正的死。为什么?我们有一个不生不死的涅槃妙性,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我们的智慧之性,你要把它开采出来。所以,生是妄、老是妄、病是妄、死亦是妄,妄本来就空。所以,真正的佛的世界,是没有所谓的生,没有所谓的老,没有所谓的病,也没有所谓的死;迷也没有所谓的迷,也没有所谓的悟;也没有所谓的善,也没有所谓的恶;但是,善恶、是非清清楚楚。站在相上来讲,对不对?生、老、病、死清清楚楚,这是相;可是,真性来讲没有,妄见似有。这个很容易比喻的,譬如说你的父母亲,跟女儿聚在一起,生了三个,农历年的时候,三个都回娘家,来就聚在一起。诸位!你还没有生她的时候,她有来到你家吗?没有!你有这个聚的观念吗?你有聚的观念是什么?那是因为你生她啊,她也没有叫你生她啊,你就不小心生她,她就无奈被你生。生了以后就:我们聚餐,农历年的时候,女儿们要记得回来喔!聚餐聚一聚,以后再离,聚了以后离。聚的时候,哇!父母亲很高兴,女儿嫁出去了,回来的时候,父母亲都很高兴。然后初三,大年初…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