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三▪P14

  ..续本文上一页三、初四又回去了,又离开了,父母亲很舍不得,就开始泪汪汪、依依不舍。诸位!佛讲的:有聚吗?有真正的聚吗?没有!有真正的散吗?也没有!有真正的来吗?也没有!有真正的去吗?也没有!问题是你妄见它有聚、散、离、合,你妄见,虚妄的看到。对不对?聚本来就空,离也是空,合也是空,这个世界就是缘起缘灭,妄见似有,看到的事情,好像真的有。对不对?你爸爸、妈妈死的时候,大家都很伤心、很难过,这人之常情;问题是你阿公还没有生你爸爸、妈妈的时候,你爸爸、妈妈在哪里?你哭谁啊?向谁哭啊?你爸爸、妈妈没有生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啊?这是站在毕竟空的角度。好!站在缘起的角度,五伦、三纲五伦纲常,统统要按部就班来,阿公就是阿公,爸爸就是爸爸,儿子就是儿子。所以论佛法,是要站在相上来论?还是站在究竟的真如的体性来论?就站在究竟的真如体性来论,这些善恶、是非、对错、聚合、离散,统统是妄,没有一样不是妄。所以,妄见似有而已。【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众生在迷,尚非实有所生,如来既得妙空明觉,无明惑尽,真空理显,岂复更生耶?故喻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虚空之处,待华更生;满慈亦如是也。】

  577页,【巳二 辨定】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就问了,说:你看这个人,眼睛有翳看空中花,空中花灭以后,又在那边等,等空中的花再生,你看这个人是愚痴还是有智慧呢?

  富楼那言:空本来就没有花,妄见生、妄见灭。为什么讲妄见?空中本来就没有花,哪一个人把花种在虚空当中?是因为眼睛有毛病,空中本来就没有花,灭什么东东呢?见华灭空,见到这个花在虚空当中,怎么样?见花消失,灭空,消失在这个虚空当中,已经是颠倒了。还敕令更出,还在看那个虚空,看看等一等,等一等,虚空看看又会不会跑出这个空中的花出来?斯实狂痴,这个实在是大愚痴!云何更名;更名就是讨论名相。为什么还去讨论花有没有出?还等待花灭了以后,还等待花出。如是狂人,为愚为慧?这个狂人,到底是愚痴呢?还是智慧的呢?不用去讨论了!是不是?

  【此辨定。佛令满慈审观,待华更生之人,为愚耶?为慧耶?满慈答言:空元无华,由翳眼妄见生灭;喻真空法性之中,元无山河大地等法,第以无明妄见,】次第用无明妄见来显示。【迷时有生,悟时有灭。见华灭空,】灭在虚空当中。【已是颠倒执著,敕令】还要命令。还要等待,【空华更出,】敕令空华更出,还等空中的花再一次的跑出来。我们因为无明,所以看到了山河大地;佛陀已经成就了,山河大地尽空,还等说希望佛还能够出现山河大地。【斯人实属狂痴;喻若见诸法,灭妄归空,】空中花归空,【已是颠倒分别,】空中本来就没有花,不必灭它,已经是颠倒分别。【问如来何时更生诸法,与待华更生者,何以异耶?】

  578页,【巳三 法合】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言:就像你能理解的,你所解答、所能理解的,那么,为什么还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这本妙本觉,妙空明空、妙明之境,怎么样?这个妙觉的“觉”就是本觉,本觉照体;那么,明空这个“空”,就是真空的寂体,寂灭之体。所以,这个妙觉的“觉”是说佛陀的智德,智慧的智,有智慧,觉,智觉,叫做如如之智。那么,明空,“空”就是所明之理,真空寂体,这是断德。所以,如如理,真空是如如理,真觉是如如智,意思就是:妙觉是如如智,明空是寂体,真空的寂体。何当更出,更出就是更生山河大地。

  【此法合。满慈于喻,所答不谬,故佛即以反难,如汝所解,】你已经了解了。【已知敕令空华更出,斯实狂痴。云何竟作如是问言: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何当更出山河大地耶?妙觉明空,与前满慈所问,妙空明觉,其理无二。觉指本觉照体,属智德;空指真空寂体,属断德;悉皆双具妙明,故妙觉明觉,妙空明空,随称俱可。佛智德究竟,】五住烦恼皆尽,(【五住皆尽,】)那一天我们已经讲过了,五住烦恼。【断德究竟,二死永亡,方当此称。又空即如如理,觉即如如智,皆明皆妙也。初喻妄不复生竟。】

  【卯二 喻真不复变 (分二)  辰初 总举二喻  二 总合二法  今初】

  底下经文:【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意思就是:成佛以后就绝对不会变众生,也绝对不会再看到山河大地的假相。为什么?山河大地尽是幻。

  先解释一下:又如在深山里面的金矿,金矿挖出来的时候,又杂在这个纯金;精金就是纯金,那个时候又是金又是矿,分不清楚。如果,若其金一纯,一纯就是一锻链,把它冶炼;“纯”就是纯金,把这个矿冶炼变成纯金了——就像众生修行,经过修行以后成佛了,更不成杂,就不会再变成众生了。为什么?金就是金了。第二个比喻:如木成灰,木是比喻烦恼的众生,成灰就比喻把烦恼灭尽了,死灰就绝对不会复燃,众生经过修行以后断烦恼、了生死成佛了,成佛以后就不会再变众生。如枯木死灰,完全没有生机,成佛就不会再生烦恼了。如木成灰,把这个木烧成灰烬,这个“灰”就比喻作涅槃,“木”就比喻作烦恼,烦恼就是众生,涅槃就是佛。不重为木,不再是树木了;众生成佛以后,就绝对不会再变成众生。

  579页,【上科二喻,喻妄因妄果,本自不生,非成佛始灭。此科二喻,喻真智真断,本来无变,非成佛始生。而众生虽在迷位之中,妄性本空,生本不生,况诸佛已证究竟之果,独妙真常,而反有变耶?上二喻,一喻无明妄因,一喻万法妄果,各喻各合;此二喻,总喻真智真断,总喻总合。】

  【金矿,以金在矿中,故曰“金矿”。杂者矿中杂有精金,其体精真不变,喻智体不变也。其金一纯者:加以开矿煅炼之功,渣滓既尽,】“渣滓”的意思是多余的废物,引申为多余的废物,叫做渣滓。【其金惟一纯精。】我们现在讲的999,现在金子,前一阵子,哇!金的价格高得不得了,所以,买金子的人赚钱,纯金。【更不成杂:即一成精金体,不复重为矿也。喻智德有功,修行除惑,惑净智圆,无二无杂,智德成就,更不再起无明,故喻更不成杂也。】

  【木喻烦恼,灰喻涅槃。木不能自成于灰,】灰当然也不可能成木,死灰当然不能复燃。【必假火烧,】木不能自成于灰,必假火烧,【方成为灰。火喻智慧;烦恼不能】加二个字:为害,烦恼不能为害,【便证涅槃,】这中间少二个字,看起来有一下子还不能理解,“众生不能便证涅槃”,这个写得实在太简单了。烦恼不能为害,便证涅槃。【必假智慧,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而证涅槃。断德成就,更不再生烦恼,故喻不重为木也。】

  【辰二 总合二法】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此法合。十方一切,】十方一切诸佛。【已证究竟果觉,诸佛如来,所证菩提智德,究竟无变,】590页,【同于纯金不杂,既转烦恼,而成菩提,不复更有烦恼。亦同精金,不复重为矿也。诸佛如来,所证涅槃断德,究竟无生,同于烧木成灰,既转生死,而成涅槃,不复更受生死,亦同木灰,不复重为木也,故曰亦复如是。 法合之文,另作总喻总合解:金喻菩提涅槃,虽非修生,要必修显,】这个很重要!不修行,佛性绝对显不出来。你说:哎呀!我佛性本来就具足!诸位!还早得很,不修,它就是不行;修,就是要修福还要修慧,要听经、要闻法,一而再、再而三,一直熏习,就等那个刹那之间的见性,一悟即入如来地;再不行,好好的念佛。你总得要听经闻法,总要听经闻法。不听经闻法的人,就像一个怎么样?就像一个眼睛看不到的人,解如目嘛,行如足,不解,你不解佛的道理是什么,就像一个眼睛瞎掉的人说:来!跟我走!跟你走就一定死掉,因为你自己眼睛都看不到,你怎么引导别人走路啊?走到掉到悬崖里面,对不对?摔死得很惨!这也是啊,法师要带领一切众生,获得到如来的无上菩提之道,你本身要有见性,你都卡住无明,你如何来带领众生走向涅槃?对不对?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合之文,另作总喻总合解:金喻菩提涅槃,虽非修生,要必修显,【一成永成,不复更变;喻如精金,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销”就是还要经过锻炼,一个众生一定要经过锻炼才能成佛,吃尽苦头、受尽委屈、忍辱、用功。你们现在就是朝着菩提路线走,坐在这里很辛苦;但是,成佛是可喜的事情。终以销成就,【一纯永纯,不重为矿也。木喻烦恼生死,虽属如幻,以幻除幻,一灭永灭,不复再生;喻如木灰,以火烧木,木尽成灰,一尽永尽,不重为木也。此解前喻真不复变,后喻妄不复生,】真心,开采了真心以后,就不会再变妄心了,妄心没有了,它就不会再生。【虽同前二喻,亦复无有碍。初先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竟。】

  底下我们要说空不空以示圆融之故,空就是毕竟空;不空就是所谓。。。空就是离,不空就是即,即离同时,即一切法就是不空,离一切法就是空;离一切法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不空,离一切法、即一切法,同时存在,空不空藏以示圆融之故。所以,空不空如来藏一定要加一个:非怎么样非怎么样非怎么样,再转过来,即怎么样即怎么样即怎么样,即。所以,非掉以后立刻就即,这个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空就是离一切法,不空就是即一切法。所以,空不空其实就是同时,以示圆融之故。

  580页,【子二 说空不空藏以示圆融之故 (分二)  丑初 正答次问  二 兼释转难 (丑初分二)  寅初 牒定五大以释疑  二 圆彰三藏以劝修 (寅初又五)  卯初 按定所疑  二 喻明性相  三 难释相妄…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