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四 以法合喻 五 申义释疑 今初】
580页倒数第二行,经文:【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富楼那!你又这样问,说:地、水、火、风,本性是圆融;那是佛讲的,周遍法界;但是又怀疑,怀疑什么呢?水跟火二个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火现就没有水,水也可以灭火,这本来就是陵灭的,那么,为什么佛陀所讲的: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水火为什么会不相陵灭呢?又征虚空跟大地,大地是障碍的,虚空是没有障碍的,那么,云何会周遍法界?不合相容,意思就是说:实在是不应当会相容,“不合”就是不应该、不可能。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富楼那!你又问言,说:地、水、火、风,本性是圆融,周遍法界,那么,开始怀疑说水火不相陵灭,为什么?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为什么俱遍法界,不合相容?他产生这个疑问。22
【上科已释,三种生续之疑,此科更示,五大圆融之故。上空藏中,一一会相归性,全事即理,事不碍理,固无可疑;而不空藏中,从性起相,相既宛然,则事与事,何得无碍?是以满慈,前有五大圆融之疑,故此空不空藏中,佛极显无碍之由,以销执相之问,】诸位!相,它就一定有障碍;如果融入性,就完全没有障碍。我们看到的地水火风,可是,佛看的不是这样,性水真空,真空性水;性火真空,真空性火。是不是?地就是色,性色真空,真空性色。你看!把地、水、火、风统统融入如来藏性,诸位!只要融入如来藏性,佛看到的地水火风,就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业相,如来看到的是如来藏性,而众生是业感的相,所以就差这个地方。所以,以销执相,销执相就是融入性。【故先牒问词。又汝问言:对先问生续,此问周遍,】所以,【故置又字。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此犹是述佛自说,下牒满慈所疑。疑水、火二性相克,】为什么这个水火相克,【云何不相陵灭耶?】这怎么可能?不可能,一定会相克的嘛,可是,佛又讲那个是圆融的。【又征(问也)虚空,及诸(助语辞)大地,一碍一通,云何俱遍,而得相容耶?】对不对?一个通,一个碍,这怎么可能相容?
581页,【卯二 喻明性相】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这一句你看得懂,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通!
富楼那!譬如虚空,虚空无相、不动,没有生、没有灭;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增、没有减,这个虚空比喻涅槃妙性、如来藏性。体非群相,这个“群相”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十八界,群相就是不空,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就是群相,如来藏性不妨害你六根、六尘、六识所有的发挥,所有的发挥全部都是如来藏性。所有的一切相,不能离开虚空,一切相当体就是空,就是虚空,虚空不离群相,群相不离虚空,虚空不是群相,群相不离虚空。所以,佛言:富楼那!譬如虚空,绝对的虚空,虚空的体并没有生灭、增减,不是群相、不是一切相,;但是,绝对不拒,不拒就是无所不包容。这一句,这个“不拒”,是所有修养当中最有修养的名词。诸位!一个大悟的人,绝对不会拒任何众生的愚痴;任何众生的行善;任何众生的成佛;任何众生的诵经、念佛、拜山、放生,统统不拒,大悟的人看一切相,统统不拒!乃至你行恶,他也会怜愍你;你行善,他也会随喜你,就是恶善、是非、对错,无关于本性,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所展示的万法,跟如来藏性没有关系;也有关系。没有关系,因为如来藏性是体,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时时刻刻所展现的时空性,所显现的其实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如来藏性。就譬如说一个见性的人,时时刻刻都会产生智慧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都用智慧来处理,这个智慧就是如来藏性,可以展现在任何的时空性。换句话说:他会妙用、会现前,有无穷的智慧之用。如果学佛不能用,那你学佛有什么意思呢?学佛学了一个呆呆的!对不对?智慧一点都没有办法运作,那这不是佛法。佛法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可以作用、运作,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哪里都是他的舞台。所以,明心见性的人,哪里都无碍。这当然是假设一个比喻,譬如说你今天,假设说啦,你去看电影,会跟着电影里面转,开悟的人不会;但是,他会跟着你的语言讲,吃西瓜,这是甜的;吃苦瓜,这是苦的;开悟的人也会这样:这是甜的、这是苦的;但是,他的心了解,甜的甜空,苦的还是空。所以,问题就是在心境的问题,不是语言、名相的问题,语言、名相当体即空。所以,这一句可是不得了,如果你体悟得出来,那你的心所影现出来的包容力跟忍辱力就会很强。如果你是一个有功夫的人,你体悟到佛法是绝对的虚空、绝对的真智涅槃妙性,那么你绝对不会说:哎呀!这个人坏!你看到他嫉恶如仇!你不会,你会很同情他,因为他造恶,我真的很同情你;这个人造善,他就会随喜功德。对不对?这个不同的道场,众生很执着,不同的道场,或者一直支持、赞叹他的上人,而他的上人明明是邪知邪见,那么,你也是同情他。简单讲:大悟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然后再来就是等待因缘去度他,等待因缘,慢慢的去改变他;你一下子太急,改变不了对方的。度众生,修行要尽分,度众要随缘,这个随缘里面要有慈悲心,还有耐心、坚持心,才有办法。
所以,富楼那!譬如虚空,它的体性是无相,可是非群相,体不是群相,而不拒彼诸相之发挥,这一句话如果翻译起来,意思就是说:富楼那!譬如如来藏性,藏性的体无相,但是,不拒根、尘、识万法诸相的发挥。换句话说:一个有修养、见性的人,你怎么样,他都可以忍耐,他都可以包容你。
【此喻空不空如来藏。空体无相,则空义;不拒诸相,即不空义。又合之即不变之体,能随众缘,究之用虽随缘,体元不变,虚空如故也。又此喻具足三谛:】三谛:【体非群相,不落有边,是真谛;】真谛就是空,站在空的角度来讲。体非群相不落有边,意思就是:不站在缘起的角度讲,站在究竟的空义的体性上讲,体不是群相。意思就是:体本来就毕竟空,所以,不落缘起的有边,是真谛。B,这我自己标的啦,刚刚“体非群相”,这个A。B,【不拒发挥,不落空边,】不拒发挥,不坏缘起,如果如来藏性不能发挥,那如来藏性就是死的了;如来藏性是活的,就可以发挥,就不坏缘起。【是俗谛;】就是有。【双离空有,】也就是真谛不着、俗谛也不着,真谛就是空,俗谛就是有,双离空的真谛、有的俗谛。【全归中道,是第一义谛。】诸位!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亦无中道可寻,也没有中道这个名词,这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义谛。你不要认为离空、离有便是中道,错!连这个中道都不存在,这个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义谛。如果还着一个中道,这个中道就变成生灭,不是究竟第一义谛。底下,【不拒,乃不拒绝不违碍;发挥,即发扬显现也。】
【《正脉》云:若不申明诸教,性相迷悟分量,则不知满慈发疑之端,与佛释疑之妙。夫二无碍理,人天小乘,决定双迷,极至法相破相,】就是法相宗破这个种种的相,【亦均未彻。法相真不随缘,】真不随缘,这是真不能随缘。【相不即性;破相,方谈相性二空,有遮无表,】遮就是空,表就是有,“遮”就是指一切法,“表”就是立一切法,这是天台宗的思想。“遮”就是遮止,有遮无表,就是你有讲到空,遮一切法;但是无表,“表”就是立一切法,没有立一切法。所以,有遮就是指一切法皆空;但是不谈缘起的有,叫做有遮无表。【终未显谈】终未显什么?谈【即性,】就是谈相即性。终究没有显谈即性,即性就是相当体即空就是性。【何能尽发无碍之旨。今斯圆旨,】现在是讲究竟的圆满之旨。【语四科,则全相皆性,语七大,则全性皆相,且一一遍周,无障无碍,是尚越大乘之始教。而满慈依小乘法执旧见,坚谓诸大,】“坚”就是坚持。诸大【本来相碍,若如来藏空,可说无碍,今云备具诸大,即当相碍,岂有无碍之理?斯则岂惟不达已发之相为无碍,兼亦尚疑未发之性为有碍矣!而如来释疑,非但只释未发之性为无碍,而亦兼详释已发之相尚无碍,而况未发之性,何得有碍乎?故此科说性无碍,其文最少,释相无碍,其词最多,一以销难显易,一以发后圆修。】
底下就解释了,为什么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发挥?这里就说了,中间,582页的经文: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这个是比喻什么?所以者何?为什么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发挥?这里就比喻了:虚空它不是相,可是不管你怎么发挥,都没有影响到虚空。所以者何?为什么?富楼那!彼太虚空(就比喻作如来藏性),日照则明,这个日、云、风、霁、气、土、水,是比喻作七大。日照则明,这个太虚空,太阳一照就有了明相。云屯则暗,如果把那个云聚集起来变成乌云的话,就遮住了阳光。“屯”就是聚集,这个云层聚集起来多了,就变成昏天暗地了,不见阳光了。风摇则动,这个风一吹,虚空不变;但是,树木、动物、植物统统在吹动,风摇则动,这第三个。第四个是霁澄则清,这个“霁”是雨过天晴的意思,就是下雨过后叫做霁。下雨过后澄,怎么样?则清。我们下雨过后去看,哇!看起来灰尘都降落下来了,看起来这个环境就比较清爽、清楚。气凝则浊,如果这个气把它凝结在一起的话,看起来就是浊。土积成霾,现在的沙尘暴就这样子了,大风卷起,这个“霾”就是大风卷起尘土的景象,大风卷起的景象,成霾。从这个沙漠吹起来,哇!沙尘暴,这个灰蒙蒙、雾蒙蒙,整个看不到太阳,沙尘暴。水澄成映。水澄清的时候,映就是会反射,水…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