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叁▪P15

  ..續本文上一頁  四 以法合喻  五 申義釋疑  今初】

  580頁倒數第二行,經文:【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富樓那!你又這樣問,說:地、水、火、風,本性是圓融;那是佛講的,周遍法界;但是又懷疑,懷疑什麼呢?水跟火二個性是完全不一樣的,爲什麼火現就沒有水,水也可以滅火,這本來就是陵滅的,那麼,爲什麼佛陀所講的: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水火爲什麼會不相陵滅呢?又征虛空跟大地,大地是障礙的,虛空是沒有障礙的,那麼,雲何會周遍法界?不合相容,意思就是說:實在是不應當會相容,“不合”就是不應該、不可能。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富樓那!你又問言,說:地、水、火、風,本性是圓融,周遍法界,那麼,開始懷疑說水火不相陵滅,爲什麼?又征虛空,及諸大地,爲什麼俱遍法界,不合相容?他産生這個疑問。22

  【上科已釋,叁種生續之疑,此科更示,五大圓融之故。上空藏中,一一會相歸性,全事即理,事不礙理,固無可疑;而不空藏中,從性起相,相既宛然,則事與事,何得無礙?是以滿慈,前有五大圓融之疑,故此空不空藏中,佛極顯無礙之由,以銷執相之問,】諸位!相,它就一定有障礙;如果融入性,就完全沒有障礙。我們看到的地水火風,可是,佛看的不是這樣,性水真空,真空性水;性火真空,真空性火。是不是?地就是色,性色真空,真空性色。你看!把地、水、火、風統統融入如來藏性,諸位!只要融入如來藏性,佛看到的地水火風,就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業相,如來看到的是如來藏性,而衆生是業感的相,所以就差這個地方。所以,以銷執相,銷執相就是融入性。【故先牒問詞。又汝問言:對先問生續,此問周遍,】所以,【故置又字。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此猶是述佛自說,下牒滿慈所疑。疑水、火二性相克,】爲什麼這個水火相克,【雲何不相陵滅耶?】這怎麼可能?不可能,一定會相克的嘛,可是,佛又講那個是圓融的。【又征(問也)虛空,及諸(助語辭)大地,一礙一通,雲何俱遍,而得相容耶?】對不對?一個通,一個礙,這怎麼可能相容?

  581頁,【卯二 喻明性相】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這一句你看得懂,叁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

  富樓那!譬如虛空,虛空無相、不動,沒有生、沒有滅;沒有來、沒有去;沒有增、沒有減,這個虛空比喻涅槃妙性、如來藏性。體非群相,這個“群相”的含義是什麼?就是十八界,群相就是不空,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就是群相,如來藏性不妨害你六根、六塵、六識所有的發揮,所有的發揮全部都是如來藏性。所有的一切相,不能離開虛空,一切相當體就是空,就是虛空,虛空不離群相,群相不離虛空,虛空不是群相,群相不離虛空。所以,佛言:富樓那!譬如虛空,絕對的虛空,虛空的體並沒有生滅、增減,不是群相、不是一切相,;但是,絕對不拒,不拒就是無所不包容。這一句,這個“不拒”,是所有修養當中最有修養的名詞。諸位!一個大悟的人,絕對不會拒任何衆生的愚癡;任何衆生的行善;任何衆生的成佛;任何衆生的誦經、念佛、拜山、放生,統統不拒,大悟的人看一切相,統統不拒!乃至你行惡,他也會憐愍你;你行善,他也會隨喜你,就是惡善、是非、對錯,無關于本性,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所展示的萬法,跟如來藏性沒有關系;也有關系。沒有關系,因爲如來藏性是體,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時時刻刻所展現的時空性,所顯現的其實就是如來藏性,就是如來藏性。就譬如說一個見性的人,時時刻刻都會産生智慧一樣的道理,什麼事情都用智慧來處理,這個智慧就是如來藏性,可以展現在任何的時空性。換句話說:他會妙用、會現前,有無窮的智慧之用。如果學佛不能用,那你學佛有什麼意思呢?學佛學了一個呆呆的!對不對?智慧一點都沒有辦法運作,那這不是佛法。佛法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可以作用、運作,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哪裏都是他的舞臺。所以,明心見性的人,哪裏都無礙。這當然是假設一個比喻,譬如說你今天,假設說啦,你去看電影,會跟著電影裏面轉,開悟的人不會;但是,他會跟著你的語言講,吃西瓜,這是甜的;吃苦瓜,這是苦的;開悟的人也會這樣:這是甜的、這是苦的;但是,他的心了解,甜的甜空,苦的還是空。所以,問題就是在心境的問題,不是語言、名相的問題,語言、名相當體即空。所以,這一句可是不得了,如果你體悟得出來,那你的心所影現出來的包容力跟忍辱力就會很強。如果你是一個有功夫的人,你體悟到佛法是絕對的虛空、絕對的真智涅槃妙性,那麼你絕對不會說:哎呀!這個人壞!你看到他嫉惡如仇!你不會,你會很同情他,因爲他造惡,我真的很同情你;這個人造善,他就會隨喜功德。對不對?這個不同的道場,衆生很執著,不同的道場,或者一直支持、贊歎他的上人,而他的上人明明是邪知邪見,那麼,你也是同情他。簡單講:大悟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然後再來就是等待因緣去度他,等待因緣,慢慢的去改變他;你一下子太急,改變不了對方的。度衆生,修行要盡分,度衆要隨緣,這個隨緣裏面要有慈悲心,還有耐心、堅持心,才有辦法。

  所以,富樓那!譬如虛空,它的體性是無相,可是非群相,體不是群相,而不拒彼諸相之發揮,這一句話如果翻譯起來,意思就是說:富樓那!譬如如來藏性,藏性的體無相,但是,不拒根、塵、識萬法諸相的發揮。換句話說:一個有修養、見性的人,你怎麼樣,他都可以忍耐,他都可以包容你。

  【此喻空不空如來藏。空體無相,則空義;不拒諸相,即不空義。又合之即不變之體,能隨衆緣,究之用雖隨緣,體元不變,虛空如故也。又此喻具足叁谛:】叁谛:【體非群相,不落有邊,是真谛;】真谛就是空,站在空的角度來講。體非群相不落有邊,意思就是:不站在緣起的角度講,站在究竟的空義的體性上講,體不是群相。意思就是:體本來就畢竟空,所以,不落緣起的有邊,是真谛。B,這我自己標的啦,剛剛“體非群相”,這個A。B,【不拒發揮,不落空邊,】不拒發揮,不壞緣起,如果如來藏性不能發揮,那如來藏性就是死的了;如來藏性是活的,就可以發揮,就不壞緣起。【是俗谛;】就是有。【雙離空有,】也就是真谛不著、俗谛也不著,真谛就是空,俗谛就是有,雙離空的真谛、有的俗谛。【全歸中道,是第一義谛。】諸位!在這裏要特別強調:亦無中道可尋,也沒有中道這個名詞,這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義谛。你不要認爲離空、離有便是中道,錯!連這個中道都不存在,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義谛。如果還著一個中道,這個中道就變成生滅,不是究竟第一義谛。底下,【不拒,乃不拒絕不違礙;發揮,即發揚顯現也。】

  【《正脈》雲:若不申明諸教,性相迷悟分量,則不知滿慈發疑之端,與佛釋疑之妙。夫二無礙理,人天小乘,決定雙迷,極至法相破相,】就是法相宗破這個種種的相,【亦均未徹。法相真不隨緣,】真不隨緣,這是真不能隨緣。【相不即性;破相,方談相性二空,有遮無表,】遮就是空,表就是有,“遮”就是指一切法,“表”就是立一切法,這是天臺宗的思想。“遮”就是遮止,有遮無表,就是你有講到空,遮一切法;但是無表,“表”就是立一切法,沒有立一切法。所以,有遮就是指一切法皆空;但是不談緣起的有,叫做有遮無表。【終未顯談】終未顯什麼?談【即性,】就是談相即性。終究沒有顯談即性,即性就是相當體即空就是性。【何能盡發無礙之旨。今斯圓旨,】現在是講究竟的圓滿之旨。【語四科,則全相皆性,語七大,則全性皆相,且一一遍周,無障無礙,是尚越大乘之始教。而滿慈依小乘法執舊見,堅謂諸大,】“堅”就是堅持。諸大【本來相礙,若如來藏空,可說無礙,今雲備具諸大,即當相礙,豈有無礙之理?斯則豈惟不達已發之相爲無礙,兼亦尚疑未發之性爲有礙矣!而如來釋疑,非但只釋未發之性爲無礙,而亦兼詳釋已發之相尚無礙,而況未發之性,何得有礙乎?故此科說性無礙,其文最少,釋相無礙,其詞最多,一以銷難顯易,一以發後圓修。】

  底下就解釋了,爲什麼體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發揮?這裏就說了,中間,582頁的經文: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霁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這個是比喻什麼?所以者何?爲什麼體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發揮?這裏就比喻了:虛空它不是相,可是不管你怎麼發揮,都沒有影響到虛空。所以者何?爲什麼?富樓那!彼太虛空(就比喻作如來藏性),日照則明,這個日、雲、風、霁、氣、土、水,是比喻作七大。日照則明,這個太虛空,太陽一照就有了明相。雲屯則暗,如果把那個雲聚集起來變成烏雲的話,就遮住了陽光。“屯”就是聚集,這個雲層聚集起來多了,就變成昏天暗地了,不見陽光了。風搖則動,這個風一吹,虛空不變;但是,樹木、動物、植物統統在吹動,風搖則動,這第叁個。第四個是霁澄則清,這個“霁”是雨過天晴的意思,就是下雨過後叫做霁。下雨過後澄,怎麼樣?則清。我們下雨過後去看,哇!看起來灰塵都降落下來了,看起來這個環境就比較清爽、清楚。氣凝則濁,如果這個氣把它凝結在一起的話,看起來就是濁。土積成霾,現在的沙塵暴就這樣子了,大風卷起,這個“霾”就是大風卷起塵土的景象,大風卷起的景象,成霾。從這個沙漠吹起來,哇!沙塵暴,這個灰蒙蒙、霧蒙蒙,整個看不到太陽,沙塵暴。水澄成映。水澄清的時候,映就是會反射,水…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