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叁▪P5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山河大地、沒有日月星辰,統統是這五大在變化而已;從佛的角度來講,而這五大統統是如來藏性,你妄執、你妄明、你妄著,這四大就變成好像真實的,看不破,看不破;看得破,所有的地水火風空,都是你的本體;你所有的本體,就是地水火風空,而本體所顯現的相,其實是沒有東西可以執著,你不知道,地水火風空是你的本體顯現出來的假相,那你拼了老命在地水火風空所轉變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直轉變、一直攀緣,而忘了你的本覺;這個就是由本覺引發的無明業相,就是這樣子來的。相待轉生,【俱帶無明妄心之相。應按本宗發明,勿取外教所說,反晦經旨。】我們要用佛的角度來解讀這個《楞嚴經》。

  556頁,中間經文,底下是講水大,水大怎麼産生的?【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這個寶就是金寶,金寶之體是明淨的,這明它就能夠生潤,譬如說五金碰到熱的時候,我們煉金的時候,高溫加下去,金塊就變成液體的。現在也是一樣啊,任何東西、有色法的東西,加熱,統統變成熔化了。你像那個岩漿,岩漿碰到空氣,對不對?它就變成堅硬的,冷卻就變成堅硬的。這個岩漿在高溫之下,你看,地底的岩漿,火熱的岩漿就變成液態,液態就是水大。所以,這個金寶之體是明淨的,明就能夠生潤,潤就是水的開始。所以,五金一碰到熱氣,它就出水。火光上蒸就是火大上蒸,往上蒸,就變成有水輪,含有十方界,這是地大。

  【此水大,依前金、火之所轉生。文雖不帶心相,義亦無明,妄力所致。寶明生潤者:金寶之體明淨,明能生潤,如五金之屬,遇熱氣而出水也。火光上蒸者:即火大之光,上蒸于金。郁以成氣,氣以成水。】升華、蒸發以後,叫做郁以成氣,蒸發以後形成了一個氣,氣多了就變成水。【如南風之天,萬物多蒸】這南風是指南方吹來的風,就是北半球的南風溫暖和煦;又稱爲薰風,薰習的薰;或者是叫做凱風;薰風,或者是凱風,或者叫做南風,那南風吹來清涼~~~(師父唱)大概在講《楞嚴經》,我隨便講的,(笑)你姑且聽一聽就好,我也是猜的,不然“夜來香”怎麼會這麼唱?那“南風”吹來,是不是?大概是引用《楞嚴經》的吧!如南風之天,萬物多蒸【而出水也。以寶明映以火光,蒸潤爲水。世間諸水,不離氣積所感。可見水大之種,乃是無明妄心中,金、火二妄,】金、火二妄,是不是?就是世界初成。【蒸潤所成耳。蒸潤不息,積而成輪,故有水輪,含十方界。如《華嚴經》所明,諸世界刹種,】刹種就是無量叁千大千世界,諸世界無量叁千大千世界。【皆依香水海住是也。】

  【按本經,世界地大依水輪,水輪依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下有空輪。空輪依無明妄心,晦昧所成;無明依本覺,無明是不覺之相,】諸位!你回去以後,自己拿一支筆寫一下:最上面,世界地大,最上面寫:地大,畫一個圓弧線,底下又寫水大;再畫一個圓弧線,是金大;再畫一個圓弧線,火大;再畫一個圓弧線,風大;再畫一個圓弧線,底下:空大,火底下是風,再底下就是空;空,再畫一個圓弧,就是無明的妄心,無明的妄心再畫一個圓弧,最下面寫個:本覺。好!那麼再看下來,你就知道什麼輪什麼輪,看得很清楚了!世界初成——地大,再來水,再來金,再來火,再來風,再來空,再來無明妄心——本覺,這個就是按照本經所成的,畫一下,自己了解一下。【究竟不離本覺之性。足見世界始于真妄和合之心,而識藏不離如來藏,若離如來藏,悉無自體故。】所以,【前會四科,融七大,一一無非如來藏性,此四大,即爲能成世界,萬法之本,無明又爲能成四大之本也。】

  557頁,講【巳二 生所成四居】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潬。】

  火騰就是火性,火性是上騰的,我們看火在燒,它是這樣往上的(師父雙手擬火上騰之勢)。水降,水性是下降的,你噴水當然是往下降。火性上騰,水性是往下降的,這二種一交叉,交發立堅,立堅就成爲器世間了,器世間。立堅,諸堅硬的成爲器世間。那麼,低窪處,濕爲巨海,低窪處有水的地方,濕處爲巨大的海,這是低窪的地方。那麼,幹燥的地方、凸出來的地方高處,幹爲洲潬,這個“洲”就是比較。。。以我們現在的來講,就是比較大的島、陸地,“潬”就是現在所講的小島,用沙組成的一個小島,或者是岩石,一個小島,水中的小塊的陸地,叫做渚,也叫做潬,或者叫做“洲”。所以,這個“洲”就是比較大的陸地,“潬”就是比較小的。有的人認爲,洲潬是講同一種東西,其實就是陸居,陸居的地方。

  【上文依無明而成四大,此科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雖各相違,實則相濟,如火性本屬上騰,水性本屬下降,一騰一降交互發生,立諸堅礙,而成器界。卑】就是低窪,【濕之處,積水而爲巨(大也)海;】巨大的海。【幹燥之處,環水而爲洲潬。】這個洲潬,這個“潬”字其實是水邊的沙渚;這個渚就是叁點水,再一個者。這沙渚就是等于沙灘,“渚”就是水中的小塊陸地。所以,這個洲潬就是海中的小陸地,四面環水,所以,環水而爲洲潬,簡單講就是海中的島,直接講就是這樣子。【蓋海非獨目于水,】海不是獨見于水;“目”就是見,不只是看到水。爲什麼呢?【以注水】怎麼樣?【之巨坎,】“坎”就是低窪地。【爲水居衆生所依處。】你這個海看下去是水,把這個低窪地方注滿了水;“坎”就是低下處,那個是水居衆生所依處,所有的魚類啊,大魚、小魚、蝦,全部都住在那個地方。【《灌頂》雲:“浮土可棲曰洲,】這個地方,浮出來的土地;可棲就是可以住人的,這個棲,曰洲。這個不只是住人,一切動物、植物都所依靠這個。【聚沙堪住曰潬。”】水中的小陸塊,由沙或者是岩石構成的。【即四大部洲,爲陸居衆生所依處。】

  558頁,【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這個在告訴你水跟陸,這個水陸二居,水火交互發生。先解釋一下: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這海水本來是水,爲什麼?海水,水性裏面有火,火光常起。彼洲潬中,這個地,怎麼樣?江河常住,這地中有水,你看!水中有火,這地中有水,表示二種不相礙,並不是你富樓那講的水火不相容;佛陀講的:這水跟火是同時存在的,地跟水也是同時存在的,但看時空。

  底下,注解,【首句以水陸二居,是水火交互發生之故,可以驗其氣分。彼大海本注水之處,不應有火,以不忘火之氣分,故火光常起;彼洲潬本質礙之地,不應有水,以不忘水之氣分,故江河常注(流也)。】就是常流。

  【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

  佛真是了不起,這個水的勢如果劣于火,就是火比較強,怎麼樣?結爲高山,就噴出岩漿,岩漿冷卻就是高山了,太厲害了!水勢如果劣于火勢,就是火勢比較強,就是推出岩漿,冷卻以後就變成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山石擊就是有火焰産生,岩石二個一擊,它就有火焰,因爲它是岩漿,帶有火;可是,你把它融化又變成水,融則成水,你只要把高山岩石加溫,它就變成水,岩石加高溫,叁千度、四千度,它全部都變成岩漿,你看佛這種智慧真是驚人!

  【此山居處。山亦水火交發之堅相。水勢若劣于火勢,火勢若勝于水勢,則水隨火之力,結之而爲高山,如熬水爲鹽,堆積如山,足證水亦可結。是高山亦水火所成之故,下亦驗其氣分,所以山石,擊之則成火焰,】爲什麼?【不亡火之氣分;】這個“亡”就是不忘。【融之則成爲水,不忘水之氣分。】也是不亡水之氣分。【如煉五金之礦,悉皆成汁。】哪一種金銀銅鐵,高溫統統變成水、變成汁。

  【土勢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這個你不得不承認佛是大智慧的人,真是一針見血,都是地水火風在轉變而已。這土勢若劣于水勢,抽爲草木,“抽”就是長高,有這個因緣,草木因爲借重水抽高,就變成草、變成木。是故林薮,這個念薮sou叁聲,諸位!這個木聚集了很多就叫做林,木多,多木叫做林,我們稱爲森林森林,森林就是很多樹木。這個“薮”是草原地帶,很多的草聚在一起叫做薮,sou叁聲,林薮。遇燒成土,這個草木燒了就成灰,如果加一個“灰”更清楚,燒成灰土,那你就更清楚了。放一把火燒了,就變成灰土,草木都是這樣子,變成灰土,又回歸到地大。這個草木因爲含有水,一絞,絞就是扭緊,我們喝的藥草就是這樣,一絞碎就變成水,因絞成水,要不然你喝那個青草怎麼來的?一絞,青草的水就跑出來。

  【此林居處。林薮亦水土交互所成。土勢劣于水,土隨水而成潤,抽拔而爲草木。以是草木不忘水土氣分故,林薮遇燒,便成灰土,因絞則成汁水。此即不忘水土氣分之明證也。木多爲林,草多曰薮。】

  559頁,【已叁 結成種相續】

  【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交”就是交互,“妄” 就是妄心、妄覺、妄境,這個交互妄心、妄覺、妄境發生了,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此結成相續。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有能見的妄心、所見的妄境,這個麻煩就大了,能所不斷。【以心、境互妄,輾轉相生。】從妄生妄。【初以妄明,而成空昧,明昧相傾,】第一個“明”是妄明;第二個“昧”是空昧,就是晦昧。妄明空昧,空昧就是不是真空,是頑空。妄明加上空昧,妄明就是妄覺,相傾,【搖動而生風大;】接下來,因爲堅固的執著加上妄明,(【次以堅執妄明,】)【而生地大;次以風金相摩,】摩擦。【而生火大;】所以,人相摩擦也會産生火大,嗓門一變大,火氣就上來了,也是火大。二個人摩擦,一摩擦,嗓門大起來,火氣就上升,講不到幾句就開始火冒叁丈了,就是這樣。【再以金火相蒸,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