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胜益。一乘即上乘,乃最上一佛乘也;即《法华经》之大白牛车。令在会皆获者,佛慈平等普益也。】
【寂灭场地:即不生不灭之因地心,亦即如来密因。佛说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圆理,十方如来,皆依此因心,而成果觉,入大寂灭海,即涅槃果海。上二句切勿作果地解,连三、四两句皆是因心。】
【真阿练若:有云阿兰若,译为无諠杂,即寂静处,】而真正的寂静处,是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无有喧哗杂闹,寂静可修行处。若但境静,】只有外在的环境静,不是真正的阿兰若,【非真寂灭场地,非真阿练若,必以本来不生灭不动摇之真心,方是寂灭场地,真阿练若,与境无干。】真正的阿兰若是在心,与境无干。所以,在这里动不动就要去住茅蓬的,住茅蓬不是坏,是很好、是好事;住茅蓬前是不是要先对这个本性认识一下?外面很静,内心不静,有什么用呢?是不是?【此心即首楞严之定体,乃为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故曰正修行处;下文所说,三如来藏心是也。若悟此心,是为开圆解,始可起圆修,得圆证矣。】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者:佛嘱以谛实而听,望其勿再执理迷事。藏心体虽不变,用能随缘,随染缘则三种相续,五大相陵;随净缘,则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此科先说随染之用。富楼那等,钦仰佛之法音,默然承听。】所以,这个满慈子就是执着清净本然,而执实难权的道理,昧藏性随缘之用。
讲题: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2009.06.27
541页,倒数第四行,
【壬二 正为宣说 (分二) 癸初 正答满慈 二 兼示阿难 】
【(癸初分二) 子初 先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不空藏就是相,就是缘起方便说,你有种种的接续、连续,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正因为不空如来藏。最后,【二 说空不空藏】“藏”就是如来藏。【以示圆融之故】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也是离,也是即,叫做空不空如来藏。
【(子初又二) 丑初 正答初问 二 兼释转难 (丑初又五) 寅初 牒定所疑 二 举真勘问 三 审得其惑 四 正明生续 五 双关结答 今初】
翻过来,542页,经文:【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这是富楼那的怀疑,为什么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突然会跑出成住坏空的山河大地呢?
【《正脉》云:此科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此对上空藏,】对上面的空如来藏所说的,空如来藏是【彼约心真如门,会妄归真,】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时候,会妄归真,【以显藏心不变之体;此约心生灭门,】在《起信论》里面讲:一心开二门,这里是讨论心生灭门,心生灭门是站在相上角度讲的。【从真起妄,以显藏心随缘之用。然用应有二:一、随染缘起六凡用。】就是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二、随净缘起四圣用。】那么,当然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四圣用。【今为开迷成悟,故单取染用为言,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
【此牒定所疑科,】这个是按定所怀疑的那个地方。【乃是略牒。】“略牒”就是略说。【于满慈所述中,】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所述当中。【略去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所以,就简单的,【但牒清净本然一句,】就了解说这是满慈所疑问的。【于所问中,但牒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本如来藏,不生不灭,为什么会跑出山河大地来呢?【略去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三句。所牒之语虽略,意必具含。】
底下佛就【寅二 举真勘问】
问一下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他到底体悟了是真、真心,还是妄心?是真觉还是妄觉?勘问一下,因为他是证阿罗汉果,但是,法执还没断。
底下说,经文:【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解释一下:你常常岂不是闻;“不闻”就是岂不是闻如来宣说?说:你长时间来,难道并没有常常听闻到佛这样子宣说吗?如来宣说,怎么个宣说呢?
说:性觉妙明,就是本性之觉,性觉妙明是什么意思?本性之觉,它这个体是妙、妙用,这个“妙”就是寂,“明”就是照,就是寂而常照。妙就是体,明就是用,体当然是寂,明当然是照,这个寂而常照。本觉明妙,这个本觉就是本具之觉,本来具足的觉性是怎么样?明妙,“明”就是明照,“妙”就是妙寂,这一句就是照而常寂。但是,我们必需认识一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是中国的佛法,在原始的教典里面,绝对没有这一句,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意思是一样,这一句在佛经的原始典籍里面,绝对不会出现,这是传到汉地来才有这个名词。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很多的用语,都是用中国人听得来的一种方便说。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再讲一遍:说:你常常岂不是听闻如来这么宣说吗?怎么宣说?本性之觉是寂而常照,是妙明;本觉明妙,本具之觉性是照而常寂,就是明妙,照而常寂。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的确常常听佛这么宣说斯义。
【空藏说真如门,不空藏说生灭门。生灭门中,有觉不觉二义,觉义是真,不觉是妄。】“真”就是真心,“妄”就是妄心。这里讲的,【性觉本觉,即生灭门所依之真。】这一句就用对了,为什么所依呢?因为真如就像树,生灭就像影子,就是第二月。所以,生灭门所依之真,在这里很重要的观念:真如是不能生生灭的,是生灭依于真如,就像树绝对不会生出影子,那么,影子,树的影子却是不能离开树,树,生的是树,树是实体性的,也就是我们的真智是离尘有自体性的,就像那一棵真的树一样;那么,这些识心就是影子,就是第二月。所以,真如就是这些生灭所依之真,所以,生灭依于真如;但是,真如不生出生灭。【《起信论》云:依本觉而有不觉,】因为有本觉的真如理体,所以,才有幻化本妄的不觉。【复由无明不觉,生起三细六粗,】诸位!三细,这是非常高的微细境界,要八地、九地、十地菩萨以上才能去觉察,凡夫没有办法的,证阿罗汉果都没办法!六粗,是一般众生所缘的境界,容易觉察。【乃有世界、众生、业果三种,忽生相续。】也就是世界会继续相续,这个星球爆炸、毁灭了,那个元素散在外太空,再继续去组合,组合里面有恒星、有行星、有种种的彗星,又变成一幅美丽的天文学。世界散开来,成住坏空,重新组合,世界再散开来,再重新组合,这个佛早就这样讲的。而众生就生、老、病、死。。。而这个业果就是因缘果报,你逃不掉的!所以,这个就业感缘起,缘起就如幻,业力会感得了果报,而这个果报是如幻;可是,在众生来讲,它是事实,苦就是苦,生病就是苦、开刀就是苦、没饭吃是苦、没有水喝也是苦、不洗澡还是苦,没有一样不苦!忽生相续,【今佛举所依真觉,勘验满慈,是否错认?】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是佛常与诸菩萨,宣说其义,满慈在座,自是常闻。故举以问云:汝常时岂不闻如来(佛自称)宣说耶?性觉本觉,原一真觉。性约一真理体之谓性,】理体就是不可得,真如自性在理上就是无生的体;但是,的确存在。所以,就这个一真的理体,一真就是绝对,没有能所,本性就是绝对,就是没有能所,有能所就是妄。所以,性觉这个“性”字,约一真理体之谓性,就是绝对,佛教讲一真,就是绝对。【本】,这个本觉之“本”字,【表天然原具之谓本,】这个“本”,很重要的观念:如果你没有本觉,你怎么开采、你怎么用功,都不成佛,因为你没有那个本觉。所以,这个本觉,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有佛性的觉悟,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你只要肯用功、肯去体悟,那么,你的本觉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本觉,你怎么修也没有用,没有啊!是不是?【不涉事用,】在这里,性觉本觉不涉事用,只论体,【不论修为,即万法之真源。】就像虚空,是群相所依;但虚空不是群相;无为法就是有为法所依,无为法不是有为法;但是,有为法当体即空,就是无为法。所以,你在这里一定要好好来体悟,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识心本空,识心本空就是性。你千万不要以为生灭以外有一种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这个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千万不要有二种概念,认为生灭以外有一种叫做不生不灭,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生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当体不灭,就是叫做不生不灭,就是回归当下,就是不二,如果你把生灭以外还有一种不生不灭,这个就把法打成二段,这个就不是佛法,这个是意识心。千万要在这里好好的了解,回归当下不二的用意是什么。说,不论修为,即万法之真源。【妙明明妙: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是中国的佛学,原始教典绝对没有这一句,【妙是不变之体曰寂;明是随缘之用曰照,此明亦祗是理具之照用,非事造也。】理具就是我们的本体,本来就体、相、用都有无量的妙用,非事造。【佛举此二语,具有深意:一显无明万法,离此无依;】也就是显示无明,这三细跟六粗所衍生出来的万法,离此这个性觉还有本觉就无所依靠。就像影子,这个影子离开了树木,是绝对没有影子的,没有树的影子的,真如就是树,是不是?无明生灭,这个就是影子。【二显寂照本具,】就是性觉本觉这二觉,寂照本来就具足。【岂假妄明?】妄明就是非真觉之明,就是无明。因为真觉理体没有能觉、没有所觉,就是绝对的觉,讲觉悟就是绝对;讲明就是绝对的明,没有能所。
【富楼那答言:唯然世尊。唯然应诺之词,犹言是也。我常闻佛,宣说斯义: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之义。满慈闻虽常闻,但属闻言,并非闻义,观下自知。交师云:】就是交光法师。说:【此问全似初问阿难,】这个问题,像《楞严经》刚开始的阿难一样,佛问他:【见何发心,是皆借旧见闻,】借以前佛所讲的见闻。【以发开示之端。】这徒弟都听佛的,不知道…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