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勝益。一乘即上乘,乃最上一佛乘也;即《法華經》之大白牛車。令在會皆獲者,佛慈平等普益也。】
【寂滅場地:即不生不滅之因地心,亦即如來密因。佛說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圓理,十方如來,皆依此因心,而成果覺,入大寂滅海,即涅槃果海。上二句切勿作果地解,連叁、四兩句皆是因心。】
【真阿練若:有雲阿蘭若,譯爲無諠雜,即寂靜處,】而真正的寂靜處,是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無有喧嘩雜鬧,寂靜可修行處。若但境靜,】只有外在的環境靜,不是真正的阿蘭若,【非真寂滅場地,非真阿練若,必以本來不生滅不動搖之真心,方是寂滅場地,真阿練若,與境無幹。】真正的阿蘭若是在心,與境無幹。所以,在這裏動不動就要去住茅蓬的,住茅蓬不是壞,是很好、是好事;住茅蓬前是不是要先對這個本性認識一下?外面很靜,內心不靜,有什麼用呢?是不是?【此心即首楞嚴之定體,乃爲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故曰正修行處;下文所說,叁如來藏心是也。若悟此心,是爲開圓解,始可起圓修,得圓證矣。】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者:佛囑以谛實而聽,望其勿再執理迷事。藏心體雖不變,用能隨緣,隨染緣則叁種相續,五大相陵;隨淨緣,則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此科先說隨染之用。富樓那等,欽仰佛之法音,默然承聽。】所以,這個滿慈子就是執著清淨本然,而執實難權的道理,昧藏性隨緣之用。
講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2009.06.27
541頁,倒數第四行,
【壬二 正爲宣說 (分二) 癸初 正答滿慈 二 兼示阿難 】
【(癸初分二) 子初 先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不空藏就是相,就是緣起方便說,你有種種的接續、連續,世界相續、衆生相續、業果相續,正因爲不空如來藏。最後,【二 說空不空藏】“藏”就是如來藏。【以示圓融之故】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也是離,也是即,叫做空不空如來藏。
【(子初又二) 醜初 正答初問 二 兼釋轉難 (醜初又五) 寅初 牒定所疑 二 舉真勘問 叁 審得其惑 四 正明生續 五 雙關結答 今初】
翻過來,542頁,經文:【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這是富樓那的懷疑,爲什麼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突然會跑出成住壞空的山河大地呢?
【《正脈》雲:此科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此對上空藏,】對上面的空如來藏所說的,空如來藏是【彼約心真如門,會妄歸真,】當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的時候,會妄歸真,【以顯藏心不變之體;此約心生滅門,】在《起信論》裏面講:一心開二門,這裏是討論心生滅門,心生滅門是站在相上角度講的。【從真起妄,以顯藏心隨緣之用。然用應有二:一、隨染緣起六凡用。】就是六道輪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二、隨淨緣起四聖用。】那麼,當然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用。【今爲開迷成悟,故單取染用爲言,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
【此牒定所疑科,】這個是按定所懷疑的那個地方。【乃是略牒。】“略牒”就是略說。【于滿慈所述中,】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述當中。【略去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所以,就簡單的,【但牒清淨本然一句,】就了解說這是滿慈所疑問的。【于所問中,但牒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本如來藏,不生不滅,爲什麼會跑出山河大地來呢?【略去諸有爲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叁句。所牒之語雖略,意必具含。】
底下佛就【寅二 舉真勘問】
問一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到底體悟了是真、真心,還是妄心?是真覺還是妄覺?勘問一下,因爲他是證阿羅漢果,但是,法執還沒斷。
底下說,經文:【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解釋一下:你常常豈不是聞;“不聞”就是豈不是聞如來宣說?說:你長時間來,難道並沒有常常聽聞到佛這樣子宣說嗎?如來宣說,怎麼個宣說呢?
說:性覺妙明,就是本性之覺,性覺妙明是什麼意思?本性之覺,它這個體是妙、妙用,這個“妙”就是寂,“明”就是照,就是寂而常照。妙就是體,明就是用,體當然是寂,明當然是照,這個寂而常照。本覺明妙,這個本覺就是本具之覺,本來具足的覺性是怎麼樣?明妙,“明”就是明照,“妙”就是妙寂,這一句就是照而常寂。但是,我們必需認識一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中國的佛法,在原始的教典裏面,絕對沒有這一句,跟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意思是一樣,這一句在佛經的原始典籍裏面,絕對不會出現,這是傳到漢地來才有這個名詞。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很多的用語,都是用中國人聽得來的一種方便說。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再講一遍:說:你常常豈不是聽聞如來這麼宣說嗎?怎麼宣說?本性之覺是寂而常照,是妙明;本覺明妙,本具之覺性是照而常寂,就是明妙,照而常寂。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的確常常聽佛這麼宣說斯義。
【空藏說真如門,不空藏說生滅門。生滅門中,有覺不覺二義,覺義是真,不覺是妄。】“真”就是真心,“妄”就是妄心。這裏講的,【性覺本覺,即生滅門所依之真。】這一句就用對了,爲什麼所依呢?因爲真如就像樹,生滅就像影子,就是第二月。所以,生滅門所依之真,在這裏很重要的觀念:真如是不能生生滅的,是生滅依于真如,就像樹絕對不會生出影子,那麼,影子,樹的影子卻是不能離開樹,樹,生的是樹,樹是實體性的,也就是我們的真智是離塵有自體性的,就像那一棵真的樹一樣;那麼,這些識心就是影子,就是第二月。所以,真如就是這些生滅所依之真,所以,生滅依于真如;但是,真如不生出生滅。【《起信論》雲:依本覺而有不覺,】因爲有本覺的真如理體,所以,才有幻化本妄的不覺。【複由無明不覺,生起叁細六粗,】諸位!叁細,這是非常高的微細境界,要八地、九地、十地菩薩以上才能去覺察,凡夫沒有辦法的,證阿羅漢果都沒辦法!六粗,是一般衆生所緣的境界,容易覺察。【乃有世界、衆生、業果叁種,忽生相續。】也就是世界會繼續相續,這個星球爆炸、毀滅了,那個元素散在外太空,再繼續去組合,組合裏面有恒星、有行星、有種種的彗星,又變成一幅美麗的天文學。世界散開來,成住壞空,重新組合,世界再散開來,再重新組合,這個佛早就這樣講的。而衆生就生、老、病、死。。。而這個業果就是因緣果報,你逃不掉的!所以,這個就業感緣起,緣起就如幻,業力會感得了果報,而這個果報是如幻;可是,在衆生來講,它是事實,苦就是苦,生病就是苦、開刀就是苦、沒飯吃是苦、沒有水喝也是苦、不洗澡還是苦,沒有一樣不苦!忽生相續,【今佛舉所依真覺,勘驗滿慈,是否錯認?】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是佛常與諸菩薩,宣說其義,滿慈在座,自是常聞。故舉以問雲:汝常時豈不聞如來(佛自稱)宣說耶?性覺本覺,原一真覺。性約一真理體之謂性,】理體就是不可得,真如自性在理上就是無生的體;但是,的確存在。所以,就這個一真的理體,一真就是絕對,沒有能所,本性就是絕對,就是沒有能所,有能所就是妄。所以,性覺這個“性”字,約一真理體之謂性,就是絕對,佛教講一真,就是絕對。【本】,這個本覺之“本”字,【表天然原具之謂本,】這個“本”,很重要的觀念:如果你沒有本覺,你怎麼開采、你怎麼用功,都不成佛,因爲你沒有那個本覺。所以,這個本覺,就是每一個人都存在有佛性的覺悟,是每一個人都存在的,你只要肯用功、肯去體悟,那麼,你的本覺就會顯現出來;如果沒有本覺,你怎麼修也沒有用,沒有啊!是不是?【不涉事用,】在這裏,性覺本覺不涉事用,只論體,【不論修爲,即萬法之真源。】就像虛空,是群相所依;但虛空不是群相;無爲法就是有爲法所依,無爲法不是有爲法;但是,有爲法當體即空,就是無爲法。所以,你在這裏一定要好好來體悟,生滅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識心本空,識心本空就是性。你千萬不要以爲生滅以外有一種不生不滅的涅槃妙性,這個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你千萬不要有二種概念,認爲生滅以外有一種叫做不生不滅,這個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觀念!生當體即空,就是不生;滅當體不滅,就是叫做不生不滅,就是回歸當下,就是不二,如果你把生滅以外還有一種不生不滅,這個就把法打成二段,這個就不是佛法,這個是意識心。千萬要在這裏好好的了解,回歸當下不二的用意是什麼。說,不論修爲,即萬法之真源。【妙明明妙: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中國的佛學,原始教典絕對沒有這一句,【妙是不變之體曰寂;明是隨緣之用曰照,此明亦祗是理具之照用,非事造也。】理具就是我們的本體,本來就體、相、用都有無量的妙用,非事造。【佛舉此二語,具有深意:一顯無明萬法,離此無依;】也就是顯示無明,這叁細跟六粗所衍生出來的萬法,離此這個性覺還有本覺就無所依靠。就像影子,這個影子離開了樹木,是絕對沒有影子的,沒有樹的影子的,真如就是樹,是不是?無明生滅,這個就是影子。【二顯寂照本具,】就是性覺本覺這二覺,寂照本來就具足。【豈假妄明?】妄明就是非真覺之明,就是無明。因爲真覺理體沒有能覺、沒有所覺,就是絕對的覺,講覺悟就是絕對;講明就是絕對的明,沒有能所。
【富樓那答言:唯然世尊。唯然應諾之詞,猶言是也。我常聞佛,宣說斯義:即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義。滿慈聞雖常聞,但屬聞言,並非聞義,觀下自知。交師雲:】就是交光法師。說:【此問全似初問阿難,】這個問題,像《楞嚴經》剛開始的阿難一樣,佛問他:【見何發心,是皆借舊見聞,】借以前佛所講的見聞。【以發開示之端。】這徒弟都聽佛的,不知道…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