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個是佛一時權巧方便之說,不知道!
底下【寅叁 審得其惑】
【佛言:汝稱覺明,爲複性明,稱名爲覺?爲覺不明,稱爲明覺?】
佛言:汝所稱的這個覺,就是性覺還有本覺,這個明就是前面講的:妙明還有明妙,“覺”就是性覺本覺;“明”就是妙明明妙。佛言:你所稱的這個性覺本覺,妙明明妙,爲複性明,稱名爲覺?性明,諸位!這個“性明”中間加二個字,意思就顯得出來:叫做“本自”,爲複性本自明,就是本性本來自己有明,叫做爲複性本自明,稱名爲覺。意思就是:不必加明之覺,在覺悟上面不必加一個明,不用在覺性上加一個“明”字,稱名爲覺。你認識的是這個覺,或者是另外一個覺呢?爲覺不明,稱爲明覺,或者是說:覺本來就不明,“覺”的底下加二個字叫:本來。或者是你認爲這個覺性本來不明,中間加“本來”,是本來不明,稱爲明覺?這裏中間加六個字,看就完全一目了然。中間加什麼字呢?爲覺不明,這底下加,你用一個小小的叁叉,加什麼?“必需加明于覺”,就是要加一個“明”字在覺性上,這六個字:必需加明于覺,那麼,這個底下看起來就看得懂了,稱爲明覺。稱爲明覺,諸位!把筆拿起來,“稱”的上面加一個:方,方稱爲;“爲”的底下加二個字:有加;“明”的底下加一個:之;爲有加明之覺,這樣子看,哇!這就完全看得懂。
好!再講一遍:佛言:你所稱的性覺本覺,還有明妙本妙,意思就是:性覺本明本妙,或者是本覺本妙本明,都可以。佛言:你所稱的這個性覺本明本妙,本覺本明本妙,爲複性本自明?是不是你認識的就是說:這個覺性本來就明,不必在上面加一個明,而稱明爲覺?就是不必加明的覺性,你認爲這個是覺?這樣的覺,你是認識到這個覺?或者是認識另外一個覺?或者是爲覺不明,或者是你覺得說本來不明,原本的覺性不明,那麼,怎麼樣?必需加明于覺,方稱爲有加明之覺,有加明之覺。
好!諸位!看注解:
【滿慈說法第一,既已常聞斯義,定必常說。佛乃問言:汝稱說覺明之時,究竟意中,如何解說?覺即性覺本覺,明即妙明明妙。爲複下雙舉真妄,以審看滿慈還是識真耶?】認識真心呢?【還是認妄耶?問雲:汝爲複以性本自明,稱名爲覺,】就是不必加一個明,本來就明了。【即本具靈明,不必加明耶?爲是覺本不明,】或者是你這個覺本來是不明的,必需強加一種力道,使它更明。【必須加明于覺,方稱有明之覺耶?】加一股力量使它明;有加的時候明,那麼,簡單講:不加的時候就是不明。就像電燈泡一樣,加一點電,電燈泡就會亮,開關一開,加一個電;那這個電燈泡開關關掉,電燈泡不亮了,它要加一股力量,電燈泡才會明。不像摩尼寶珠,這個摩尼寶珠,加不加,它統統是明,你不用加光線,這摩尼寶珠也是明,統統無關于外在的力量,這個就是本覺本明,性覺本覺本明;如果要加一股力量才叫做明,那麼,就不是真正的明。就像電燈泡一樣,加電它才會明,開關關掉,電燈泡暗暗的,這個就不是本覺本明。底下,說:必須加明于覺,方稱有明之覺?【此中本具靈明,乃爲真覺真明;必須加明,即是妄覺妄明。】諸位!叁藏十二部經典,所有的妄的根源,就是知見立知,就是在本性上加一個明,一定要加一個明,這個加一個明,就是知見立知。本來清淨自性讓它作用,他不是;這真覺要讓它作用,可是,他不是,他一定要加一層執著的作用;一定要加一層分別心的作用;一定要加一層顛倒見、愚癡的作用,所以,看起來像覺;可是,卻是不覺。世間人書讀很多,看起來好像他懂很多,人生哲理講起來頭頭是道,其實他是不覺,因爲那是知識性的東西,不是本性的東西。所以,加明,這個就是關鍵,就把真覺變成無明,也就是妄覺妄明,這個就是關鍵。【雙舉審問,以驗取舍,全似征問阿難,心在何處?以何爲心?皆欲逼出生平所誤認者,而斥破之也。】
544頁,中間經文:【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爲覺者,則無所明?】
這個富樓那竟然搞錯了,真心,那個真覺真明,本具足有的覺性他不認,他認一個妄明妄覺,慘了!這問題就出來了,他認錯方向了。富樓那言:若此不明,“不”的底下寫:更加一個;“明”的底下加一個:字,那這整段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富樓那言:若此不更加一個明字,名爲覺者,這樣的明則無所明,這變成明不出來了。是不是?一定要加一股力量讓它才明,意思就是要修,修得讓它怎麼樣?産生光明;那意思就是:不修的時候就無明了,那就不叫做本明。是不是?
所以,富樓那言:若此不更加一個明字——這個就是頭上安頭,叫做知見立知,在真覺裏面起妄覺,就是這個字。我們在覺性裏面硬是起傲慢,所以佛講:不要在智慧裏面夾雜著傲慢,那個傲慢就是妄覺妄明。所以,這個世間人,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很行,一講起佛,不屑一顧,一講起信佛的人:哎呀!這個迷信!就是這個道理。他自己認爲自己很行、很明,書讀得多、知識讀得多;可是,內在裏面我慢,自己不知道,落入這個無明,自己也不知道。真覺裏面沒有傲慢,智慧裏面不夾雜著傲慢,絕對的智慧,充滿著智慧,又充滿著慈悲,和世間的知識不一樣,不一樣的!
看底下的注解:
【此滿慈竟取于妄,】他搞錯了方向。【答言:若此覺體不更加明,】這個就頭上安頭,真覺,他安上一個明,就糟糕了,這是妄覺妄明。【名爲覺者,則單名爲覺,實無所明矣!】這樣就沒有東西可以明了,所以,要加一股力量讓它明。佛陀底下就說:這個就不是本明了,本明就照天照地,爲什麼還要加一個明?【觀此詞中,反排真覺,】真覺不需要加一個明,真覺是本覺本明,你加一個明,就變成妄覺妄明,所有的問題就出來了,妄覺妄明就是無明。【細察意中,深取妄覺,則屬聞名昧義。】聞名昧義,聽到了這個名相,就昧了真正的義理,不了解真正的義理。【首句不明二字,與上段不明不同,】雖然字都一樣,【上是假說覺本不明,此乃承言不更加明,字同】都是“不明”,但是,義理是完全不同。(【義異也。】)
【《正脈》雲:此答全似,】這個回答跟前面的阿難回答一樣,【阿難與佛诤言: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皆被佛征出,】“征”就是問出來。【素所迷執,】“素”就是一向,所迷的、執著的。【而不覺其非者也。】而不知道這是錯的,所有的衆生,只要他沒有聽到佛法、正法,他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他的覺性沒有開采,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面,他一直認爲:我這樣做很不錯了,我已經盡心了,我已經盡力了,我責任完成了,我沒有虧欠這個世間了!沒有錯,那再來呢?再來,沒覺悟就等死,等死!所以,年輕人沒有結婚前學佛,這個挺好;那麼,結婚以後責任完成了,正是學佛的時間,你的責任完成了,就好好的學佛,不然你死後,這個靈魂要往哪裏去?你可曾想過這個問題?我很替你們擔心呢,真的!不然你死後,這個靈魂要往哪裏去?常常在講堂逗留嗎?對不對?是不是?我們總是要爲靈魂出路,找一條出路,找一個寄托,不然你死後要往哪裏去?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學佛,除了當下解脫,還作未來因,未來臨命終沒有恐懼,我們要去一個快樂、清淨的極樂世界。底下,說:素所迷執,一向所迷執的,而不覺其爲非。【但阿難所執,六識妄心,】阿難執著的是六識妄心,【滿慈所執,根本無明,粗、細、淺、深、迥然有別。】
544頁,最後,看經文:【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這個就好好的寫一下。中間把它加:“所”的底下用一個加減乘除的“加”;“明”的底下:于覺,于是的于,覺悟的覺,那這念起來就很順了。
佛言:你的意思,若無所加明于覺,那就很清楚的知道他在講什麼了。若無所加明字在這個覺性上,則怎麼樣?“則”就是變成了的意思。則無明覺,“無”的中間底下加一個“有”字,那就更清楚了。變成無有明覺,意思就是:我們的覺上面變成沒有一層明的力量——覺性來顯示出來。佛言,就說:依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說:如果無所加明字在這個覺性上,就變成無有能明之覺,就是在覺性上面硬要加一層明的力量,要不然這個覺性就顯示不出明的力道了。這個就是富樓那錯誤之見,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底下,有所非覺,“有所”底下加四個字:加明時則,有所加明時則怎麼樣?非覺。非覺,“非”的底下, “覺”的上面,加幾個字:本明之真覺,非本明之真覺。你慢慢的看,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之真覺,就是這個意思。有所非覺,有所加明,則非本覺,簡單講就是這樣子。如果更長一點就是: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之真覺,有所非覺。
底下,無所非明,那麼有時候加、有時候加明,而底下呢?有時候不加,無所:無所加明的時候,當你不加這個明字的時候,不在意、不加明的時候,非明:就非有明的力量了。意思就是:這個覺,上面講:有所,有所加明的時候,又不是本明之真覺;那麼,無所加明的時候,非有明的力量,那麼,你想想看,有所非覺,注意那個“非覺”,無所非明,一下子不覺,一下子又不明,諸位!非覺非明就是什麼?就是無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把筆拿起來,無明又非。。。“非”的底下加一個:真,真:真假的真,真覺;“湛”底下加一個:然,湛然,天然的然。無明又非真覺湛然,怎麼樣?“明”的上面加一個:妙;“明”的底下,“性”的上面,中間加一個:之,妙明之性,哇!那整句看起來就順得不得了。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之真覺,無所加明時,則非有明的力量,那麼,這個覺,上面:有所就是非覺,無所就非明,非覺非明就是什麼?沒有覺又沒有明,那當然就是無明了,這不用講。所以,這個無明,又非真覺湛然妙明之性。
好!整句再念一遍,因爲它難,初…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