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粗)之先,別名獨頭生相,】諸位!“獨頭生相”是什麼意思?成佛的最後那一刹那,叫做最微細的最微細,微到只有內在動念,諸佛菩薩心細的人可以觀察得到、察覺得到,凡夫很難的!要有這個獨頭生相這種功夫,晚上都不會作夢的,全部都在定中的,只是最後那一念生相,就是生相無明。“獨頭生相”,如果後面加:無明,那就更清楚了,叫做獨頭生相無明,又稱爲【根本不覺,】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唯佛能斷,這個就是微細的癡,(【曰癡、】)微細的迷,(【曰迷。】)【及無住本,】就是無住之本。什麼叫做無住呢?在這個上不去,下不來,沒有能所,上不去,就是沒有辦法上到佛的真智;又下不來,又沒有能所,這個時候好孤單,好像這個喉嚨一件東西一樣的哽在這裏,吐不出來,吞不下去,這樣最後的等覺要化作妙覺的那一刹那,出不來,吞不下去,很孤獨,在這裏已經沒有能所了;可是,又不是佛的證量,真智的證量,這個叫做無住,“住”本來就是依,無所依,沒有能所的意思。【皆目此也。】就是這個名相。在這個獨頭生相,根本不覺,唯佛能斷微細中的微細,已經沒有能所,上不去卻又下不來,功夫已經相當了。底下,【有二功能:】就是無明有二種功能,這個是不好的功能。這個無明【一、能隱真覺之體,】前面如果加:無明,那你才看得懂,加:無明能隱真覺之體。【二、能發萬有之相,】“能發”上面要加:無明,無明能發萬有之相。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因爲無明承認它的實際性。所以,你要承認緣起性,必需有微塵相,有微塵相才有緣起相、才有一合相;現在連微塵相,佛陀就說: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連微塵相都不存在,哪有萬有?構成萬有之相就是微塵相;連微塵相都是空相,一合相就是萬有之相,萬有之相就是空相。所以,無明因爲認同它,沒有體悟到空無自性。【下文自見。問:“生相無明,等覺未了,】那個獨頭的生相無明是這麼微細,等覺菩薩尚未清楚明了。【今言】現在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只有【加明于覺,意何淺近?”】這個這麼淺、簡單、這麼粗糙的比喻,講得通嗎?意思就是說:生相無明是這麼的微細,等覺菩薩尚沒有清楚明了,你現在用一個簡單的加明于覺,就這麼簡單的比喻,這個義、義理、意義太淺顯了,意思就是:用這個粗淺的比量來講法,講得通嗎?【答:“此惑在叁細之前,】諸位!業相、轉相、現相,這個獨頭生相還在它的更前面,更微細!此獨頭生相無明是在叁細之前,是微細中的最微細的,那一念最後成佛的微細念。【本非菩薩所知,惟佛現量親見,如來有勝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于覺,即是其相。舍此方便,則如啞人見賊,】啞巴看到賊,【叫喚不出矣!】師父剛剛講的:吞不下去,又吐不出來!【法王自在,豈如是耶?”問:“借言非真,甯不誤人?”】你只是借重語言,這不是真實境啊,這個不會誤人子弟嗎?547頁,【答:“豈止不誤,仍有大益。如來親見】親自,親見就是親自有證量。所以,我已經告訴諸位了:全世界什麼東西都可以造假,唯有大悟、見性的證量沒有辦法騙人的,沒有悟,那就沒有悟!對不對?諸位!你那《般若心經》念得滾瓜爛熟;《金剛經》幾分鍾就誦完了,你誦二十年了,沒見性!問,叫你講,你講得頭頭是道,我問你,你就答不出來!爲什麼?不是真正的見性,就沒辦法了。見性,二六時中,縱橫自在,他不怕你問的!因爲那是他的故鄉,就像你問我房間擺什麼,或者是我的故鄉,對不對?我的故鄉,我住故鄉,明心見性就回到佛的故鄉,你問什麼,他統統知道,哪裏擺什麼、哪裏擺什麼,很清楚的;你沒有回到你的故鄉,故鄉擺什麼,你不知道的!是不是?你只是紙上談兵而已,語言、文字不是真實的證量,不可以把語言、文字當作證量。
有一個居士來,就:修行一定要止觀!
我就e-mail跟他回答:止何所止?觀何所觀?止觀是一種方便,你止,要止到什麼時候啊?能止所止,佛性無所止啊,自體本空;能觀所觀,自體本空。
他就說:這《摩诃止觀》裏面,這明明講叫人家要有止、要有觀才能成佛。
我說:不可以把文字當作證量,那是一種過程,叫你止、叫你觀,那是一種過程,不是究竟義,止無所止,當體即空,觀無所觀,當體即空,這叫做止觀。
底下,如是親見【等覺菩薩,】但是,這個等覺菩薩,【諸念皆盡,惟余此念,】此念:只有剩下這個獨頭生相無明。【佛法不得現前,此念若盡,】這一念微細的,此念:這個微細的、最後的生相無明若盡。【便入妙覺果海,故令頓根衆生,但了法空心淨,一念不生,遙契如來涅槃妙心,自具照體,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于覺。】所以,記著!沒有東西可以觀照,講觀照、講止、講觀,都還是一個過程,究竟之處沒有東西,絕對,它就是絕對。【永嘉雲:“倘顧還成能所。”】“顧”就是動念,如果你還動念加一個明字,這個“顧”,“顧”就是顧念到什麼,“顧”就是念頭。倘顧還成能所,“倘”就是如果;“顧”就是欲明之。如果你想要明這個境界,加一個明字,就變成能明、所明,那麼,就不是本性之明。【顧字便是明字,能所者,本惟一真本覺,妄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覺,而能所俱非真矣!佛祖一揆,若合符節,希頓入者,宜究心焉!”】這幾個字,初學佛法看起來還挺艱澀的!佛祖一揆,佛祖這個如來藏,單刀直入見性的這個道理、沒有能所這個道理;“一揆”就是沒有能所。佛祖這個沒有能所的證量,若合符節,如果有的人時節因緣到了,大根性的人具足,而且因緣具足,有善知識引導;“希”就是希望,頓入,希望刹那之間契入佛性、如來藏性,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希望刹那間頓入佛性、如來藏性者,宜究心焉,這個“究”就是參,要好好的參究沒有能所的這一顆心是什麼?諸位!我們這個能所是沒辦法停的,諸位!你看,只要識動,動就會顯相,諸位!晚上你都有睡過覺,當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你看!我們的眼睛、耳朵都沒有攀緣外境;這個是方便舉個例子,你躺下來睡覺,諸位!哪一個人你沒有做過夢啊?你那個時候,眼睛有緣境界嗎?沒有!耳朵有聽外面的聲音嗎?也沒有!可是,在你的意識心裏面,晚上你作夢的時候,你知不知道在作夢?你當然不知道啊,你說:“我知道我晚上在作夢。”那一念就不是夢,因爲你已經知道它在作夢了。你看!你在夢境,眼睛,根、塵不相接;耳根、聲塵不相接;眼、耳、鼻、舌、身統統不相接,意也沒有作用,躺下來,他這個識心絕對不會停止,一直影現出來。。。你在夢境裏面,一樣看到人相、看到以前你認識的人、你喜歡吃的東西、或者是你恨的人,你看!完全在夢境裏面,統統是非常真實的。動即顯相,這個觀念,你一定要記得這一句話:只要識心不斷,能所就存在,識心。所以,識心有時候不必借著外境,心裏面的意識心,本身就具足能所。知道嗎?能所就是這樣,譬如說你眼睛閉起來,不必睡覺,你自己想。。。想到快樂的事情:哈哈哈!自己會笑!對不對?眼睛閉起來的時候,自己想到傷心的事情,眼淚就掉下來;境界沒有現前啊,想到傷心的時候,自己眼淚就掉下來,覺得:我很委屈啊!爲什麼爸爸、媽媽不能了解我?我很委屈啊,還罵我!對不對?或者是我的男朋友不能了解我;或者是我的好朋友突然離開我!自己想到傷心的地方,眼睛閉起來、耳朵也沒有聽聲音,可是,自己就會掉眼淚。爲什麼?那個能所心是從來不會停止的。這就表示說,我們的生命不是死了就算,我們的生命就是有這個意識心,所以,這個生滅的、執著的識心,它就一直繼續去轉世、繼續去投胎。由我們晚上睡覺沒有辦法停止那個意識心,你就知道生命是連續性的,絕對不會停止的,色身休息,識心不會停止休息的,我們這個色身死亡、爛掉了,我們的識心、意識心不會爛的,八識田中裏面的種子又會起現行的,只是隱跟顯而已。
底下,547頁,
【寅四 正明生續 (分二) 卯初 初之忽生 二 後之相續
(卯初分二) 辰初 無明不覺生叁細 二 境界爲緣長六粗 今初】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覺非所明,第一個“覺”是真覺,真覺就是真如,真如非所明,底下加二個:之境,真覺非所明之境。爲什麼?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覺非所明:真覺非所明之境,因爲本具的妙明,不落能所,沒有東西可以明,叫做覺非所明,真覺不是你所明的境界,真覺是絕對,沒有能所。
因明立所,因爲想要明,諸位!這個“明”中間用個:加,因爲加明;“明”的底下又加二個字:真覺,因加明于真覺,就變成了無明,因明就是因加明于真覺,怎麼樣?轉爲無明,無明就是業相,無明業相就是八識的相分,“所”就是業相,無明的業相。爲所,爲所明之境,“所”底下就:爲所明之境。意思就是:因爲加明于真覺,變成無明,無明就變成爲所明之境了。真覺緣不到,真覺沒有能所,結果所明的這個業相,就是變成八識的相分,就是業相就産生了。真如沒有相;可是,你硬要加一個明,就把這個真覺蓋起來,就變成無明業相,就完全加明所産生的妄明。
所以說:真覺非所明之境,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因爲加明在真覺上轉變了無明,而無明爲所明之境,“立所”就是立爲所明之境。所以,你明了的不是真覺,變成所明的業相,就是八識相分就跑出來了,業相模模糊糊,把這個真心蓋住了,就是微細的無明業相,叫做業相,叫做無明業相,爲所明之境。
好了!這個無明業相爲所明之境,這就麻煩大了!所既妄立,所明的無明業相,這個已經妄立了,就産生什麼?生汝妄能,爲什麼呢?由這個無明的妄立、無明業相的妄立,因爲所跑出來了,有相嘛,有相就會跑出能緣。就像這一棵樹很香,自然…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