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粗)之先,别名独头生相,】诸位!“独头生相”是什么意思?成佛的最后那一刹那,叫做最微细的最微细,微到只有内在动念,诸佛菩萨心细的人可以观察得到、察觉得到,凡夫很难的!要有这个独头生相这种功夫,晚上都不会作梦的,全部都在定中的,只是最后那一念生相,就是生相无明。“独头生相”,如果后面加:无明,那就更清楚了,叫做独头生相无明,又称为【根本不觉,】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唯佛能断,这个就是微细的痴,(【曰痴、】)微细的迷,(【曰迷。】)【及无住本,】就是无住之本。什么叫做无住呢?在这个上不去,下不来,没有能所,上不去,就是没有办法上到佛的真智;又下不来,又没有能所,这个时候好孤单,好像这个喉咙一件东西一样的哽在这里,吐不出来,吞不下去,这样最后的等觉要化作妙觉的那一刹那,出不来,吞不下去,很孤独,在这里已经没有能所了;可是,又不是佛的证量,真智的证量,这个叫做无住,“住”本来就是依,无所依,没有能所的意思。【皆目此也。】就是这个名相。在这个独头生相,根本不觉,唯佛能断微细中的微细,已经没有能所,上不去却又下不来,功夫已经相当了。底下,【有二功能:】就是无明有二种功能,这个是不好的功能。这个无明【一、能隐真觉之体,】前面如果加:无明,那你才看得懂,加:无明能隐真觉之体。【二、能发万有之相,】“能发”上面要加:无明,无明能发万有之相。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因为无明承认它的实际性。所以,你要承认缘起性,必需有微尘相,有微尘相才有缘起相、才有一合相;现在连微尘相,佛陀就说: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连微尘相都不存在,哪有万有?构成万有之相就是微尘相;连微尘相都是空相,一合相就是万有之相,万有之相就是空相。所以,无明因为认同它,没有体悟到空无自性。【下文自见。问:“生相无明,等觉未了,】那个独头的生相无明是这么微细,等觉菩萨尚未清楚明了。【今言】现在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只有【加明于觉,意何浅近?”】这个这么浅、简单、这么粗糙的比喻,讲得通吗?意思就是说:生相无明是这么的微细,等觉菩萨尚没有清楚明了,你现在用一个简单的加明于觉,就这么简单的比喻,这个义、义理、意义太浅显了,意思就是:用这个粗浅的比量来讲法,讲得通吗?【答:“此惑在三细之前,】诸位!业相、转相、现相,这个独头生相还在它的更前面,更微细!此独头生相无明是在三细之前,是微细中的最微细的,那一念最后成佛的微细念。【本非菩萨所知,惟佛现量亲见,如来有胜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于觉,即是其相。舍此方便,则如哑人见贼,】哑巴看到贼,【叫唤不出矣!】师父刚刚讲的:吞不下去,又吐不出来!【法王自在,岂如是耶?”问:“借言非真,宁不误人?”】你只是借重语言,这不是真实境啊,这个不会误人子弟吗?547页,【答:“岂止不误,仍有大益。如来亲见】亲自,亲见就是亲自有证量。所以,我已经告诉诸位了:全世界什么东西都可以造假,唯有大悟、见性的证量没有办法骗人的,没有悟,那就没有悟!对不对?诸位!你那《般若心经》念得滚瓜烂熟;《金刚经》几分钟就诵完了,你诵二十年了,没见性!问,叫你讲,你讲得头头是道,我问你,你就答不出来!为什么?不是真正的见性,就没办法了。见性,二六时中,纵横自在,他不怕你问的!因为那是他的故乡,就像你问我房间摆什么,或者是我的故乡,对不对?我的故乡,我住故乡,明心见性就回到佛的故乡,你问什么,他统统知道,哪里摆什么、哪里摆什么,很清楚的;你没有回到你的故乡,故乡摆什么,你不知道的!是不是?你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语言、文字不是真实的证量,不可以把语言、文字当作证量。
有一个居士来,就:修行一定要止观!
我就e-mail跟他回答:止何所止?观何所观?止观是一种方便,你止,要止到什么时候啊?能止所止,佛性无所止啊,自体本空;能观所观,自体本空。
他就说:这《摩诃止观》里面,这明明讲叫人家要有止、要有观才能成佛。
我说:不可以把文字当作证量,那是一种过程,叫你止、叫你观,那是一种过程,不是究竟义,止无所止,当体即空,观无所观,当体即空,这叫做止观。
底下,如是亲见【等觉菩萨,】但是,这个等觉菩萨,【诸念皆尽,惟余此念,】此念:只有剩下这个独头生相无明。【佛法不得现前,此念若尽,】这一念微细的,此念:这个微细的、最后的生相无明若尽。【便入妙觉果海,故令顿根众生,但了法空心净,一念不生,遥契如来涅槃妙心,自具照体,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于觉。】所以,记着!没有东西可以观照,讲观照、讲止、讲观,都还是一个过程,究竟之处没有东西,绝对,它就是绝对。【永嘉云:“倘顾还成能所。”】“顾”就是动念,如果你还动念加一个明字,这个“顾”,“顾”就是顾念到什么,“顾”就是念头。倘顾还成能所,“倘”就是如果;“顾”就是欲明之。如果你想要明这个境界,加一个明字,就变成能明、所明,那么,就不是本性之明。【顾字便是明字,能所者,本惟一真本觉,妄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觉,而能所俱非真矣!佛祖一揆,若合符节,希顿入者,宜究心焉!”】这几个字,初学佛法看起来还挺艰涩的!佛祖一揆,佛祖这个如来藏,单刀直入见性的这个道理、没有能所这个道理;“一揆”就是没有能所。佛祖这个没有能所的证量,若合符节,如果有的人时节因缘到了,大根性的人具足,而且因缘具足,有善知识引导;“希”就是希望,顿入,希望刹那之间契入佛性、如来藏性,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希望刹那间顿入佛性、如来藏性者,宜究心焉,这个“究”就是参,要好好的参究没有能所的这一颗心是什么?诸位!我们这个能所是没办法停的,诸位!你看,只要识动,动就会显相,诸位!晚上你都有睡过觉,当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看!我们的眼睛、耳朵都没有攀缘外境;这个是方便举个例子,你躺下来睡觉,诸位!哪一个人你没有做过梦啊?你那个时候,眼睛有缘境界吗?没有!耳朵有听外面的声音吗?也没有!可是,在你的意识心里面,晚上你作梦的时候,你知不知道在作梦?你当然不知道啊,你说:“我知道我晚上在作梦。”那一念就不是梦,因为你已经知道它在作梦了。你看!你在梦境,眼睛,根、尘不相接;耳根、声尘不相接;眼、耳、鼻、舌、身统统不相接,意也没有作用,躺下来,他这个识心绝对不会停止,一直影现出来。。。你在梦境里面,一样看到人相、看到以前你认识的人、你喜欢吃的东西、或者是你恨的人,你看!完全在梦境里面,统统是非常真实的。动即显相,这个观念,你一定要记得这一句话:只要识心不断,能所就存在,识心。所以,识心有时候不必借着外境,心里面的意识心,本身就具足能所。知道吗?能所就是这样,譬如说你眼睛闭起来,不必睡觉,你自己想。。。想到快乐的事情:哈哈哈!自己会笑!对不对?眼睛闭起来的时候,自己想到伤心的事情,眼泪就掉下来;境界没有现前啊,想到伤心的时候,自己眼泪就掉下来,觉得:我很委屈啊!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了解我?我很委屈啊,还骂我!对不对?或者是我的男朋友不能了解我;或者是我的好朋友突然离开我!自己想到伤心的地方,眼睛闭起来、耳朵也没有听声音,可是,自己就会掉眼泪。为什么?那个能所心是从来不会停止的。这就表示说,我们的生命不是死了就算,我们的生命就是有这个意识心,所以,这个生灭的、执着的识心,它就一直继续去转世、继续去投胎。由我们晚上睡觉没有办法停止那个意识心,你就知道生命是连续性的,绝对不会停止的,色身休息,识心不会停止休息的,我们这个色身死亡、烂掉了,我们的识心、意识心不会烂的,八识田中里面的种子又会起现行的,只是隐跟显而已。
底下,547页,
【寅四 正明生续 (分二) 卯初 初之忽生 二 后之相续
(卯初分二) 辰初 无明不觉生三细 二 境界为缘长六粗 今初】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觉非所明,第一个“觉”是真觉,真觉就是真如,真如非所明,底下加二个:之境,真觉非所明之境。为什么?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觉非所明:真觉非所明之境,因为本具的妙明,不落能所,没有东西可以明,叫做觉非所明,真觉不是你所明的境界,真觉是绝对,没有能所。
因明立所,因为想要明,诸位!这个“明”中间用个:加,因为加明;“明”的底下又加二个字:真觉,因加明于真觉,就变成了无明,因明就是因加明于真觉,怎么样?转为无明,无明就是业相,无明业相就是八识的相分,“所”就是业相,无明的业相。为所,为所明之境,“所”底下就:为所明之境。意思就是:因为加明于真觉,变成无明,无明就变成为所明之境了。真觉缘不到,真觉没有能所,结果所明的这个业相,就是变成八识的相分,就是业相就产生了。真如没有相;可是,你硬要加一个明,就把这个真觉盖起来,就变成无明业相,就完全加明所产生的妄明。
所以说:真觉非所明之境,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因为加明在真觉上转变了无明,而无明为所明之境,“立所”就是立为所明之境。所以,你明了的不是真觉,变成所明的业相,就是八识相分就跑出来了,业相模模糊糊,把这个真心盖住了,就是微细的无明业相,叫做业相,叫做无明业相,为所明之境。
好了!这个无明业相为所明之境,这就麻烦大了!所既妄立,所明的无明业相,这个已经妄立了,就产生什么?生汝妄能,为什么呢?由这个无明的妄立、无明业相的妄立,因为所跑出来了,有相嘛,有相就会跑出能缘。就像这一棵树很香,自然…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