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P12

  ..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她爲了孝敬母親、孝順母親,等她母親出去的時候,怎麼樣?就把那個彈簧床墊拿去丟掉,丟掉以後買一個新的孝順她;她回來,媽媽看了一下,啊了一聲:啊!完了!叁千萬!後來怎麼樣?去垃圾堆,哇!用那個推土機、挖土機,大批的人馬統統搜索,找不到!叁千萬,叁千萬!這個例子就告訴你:這下真的布施出去了,還一點功德都沒有,丟掉了,叁千萬丟到垃圾堆,你光是聽了就很心痛,叁千萬給講堂買豆腐,足足可以買多久啊!每天都吃豆腐,來買有機的蔬菜,叁千萬來買,吃到往生都綽綽有余!所以,這個悭結,心中的結。所以,現在告訴諸位:如果你有,身上有一些錢,最好是要交代清楚,你如果把錢藏在枕頭裏,最好是趕快拿來給我,(笑)要不然明天等一下又拿去丟掉了!對不對?所以這個,要找時間要布施,或者是告訴家人。

  底下,這個九結之一,我再念一遍:一、愛結;二、恚結;叁、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妒結,就是嫉結,嫉;第九、叫做悭結,這個很可怕的!這九種,見結就是九結之一。那麼,這個九結我已經念完了,這個九結就是九種會讓你心痛的、心起煩惱的、打死結的,就是這九種,沒有其他。

  諸位看!見結,九結之一。結就是系縛、結縛之義,爲煩惱之異名。見結,是指邪見之煩惱。衆生于身見、邊見、邪見等妄起執著,廣爲不善之行,如殺、盜、淫、妄等等,由此遂招感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于叁界而不能出離。故稱此類由邪曲見解而來之煩惱爲見結。

  底下,見愛煩惱,見煩惱與愛煩惱之並稱。又作見著二法。見煩惱,指我見、邪見等一切迷理之惑;愛煩惱,指貪欲、嗔恚等一切迷事之惑。蓋見乃分別之煩惱障,凡是以慧之作用推度境者均稱爲見,如汙染諸見、世間正見、有學的正見、無學的正見,其中,染汙諸見爲見煩惱所攝。這很可怕的!又愛乃俱生之煩惱障,凡貪愛之心均稱爲愛,迷事之惑,以愛著爲一切苦之本,故以愛總該其余。所以,這個是很可怕的!

  好!page5,第5頁,諸位看第叁行,見道,又作見谛道、見谛。爲修行之階位。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爲叁道。就是以無漏智現觀四谛:苦、集、滅、道,見照其理之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爲凡夫,入見道以後則爲聖者。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就是修道,與見道合稱爲有學道。相對于此,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地,意思是指入究極之最高悟境,而達于已無所學之位。

  依小乘佛教,以修叁賢、四善根。。。叁賢就是: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這叁賢;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

  叁賢位,師父簡單講一下:什麼叫五停心觀?

  令妄心停止,一、多貪衆生不淨觀,如果你很貪愛這個世間,要了解一下,我們從身、頭、到內髒、到腳,沒有一個地方是幹淨的,運動一下就冒汗,滿身汗臭味!爲什麼我們每天都要洗澡?那就表示你裏面不幹淨了。每天爲什麼要大小便?不幹淨!而我們執著這個不幹淨的色身,誤以爲是“我”,爲它忙了一輩子,到最後又把生命交出來,多不值得啊!爲什麼不好好學佛?

  第二、多嗔衆生要慈悲觀,你嗔恨心那麼重,你有沒有想到說,這些都是法界平等衆生,也許是我前世的父母。對不對?慈悲心。

  第叁、多癡衆生緣起觀,緣起就是空,緣起性空,所以,多癡的衆生,了解萬法其實都是空不可得。

  第四叫做多障衆生念佛觀,有的稱爲叫做無我觀,或者界分別觀。多障衆生,叁種講法,一、叫做界分別觀,什麼叫做界分別觀呢?譬如說觀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其實分開來,卻沒有一個真正的“我”,萬法只是十八界湊合而已,根、塵、識湊合而已。多障衆生無我觀,要觀照一切法無我,那麼,無我,我們之所以障礙,很嚴重的障,是因爲有很強大的我執,這個是最可怕的障礙!叫做多障衆生界分別觀;或者是多障衆生無我觀。還有一種叫做多障衆生念佛觀,障,比較重的求佛加被,好好的念佛!

  第五叫做多散衆生數息觀,多散衆生就是心很散亂的。諸位!心很散亂的還有一種,就是不能控製的,是生理上的問題,就是說你年歲大了、你缺少什麼營養素,腦部不均衡,他就會失控。所以,在座諸位!修行的先決條件要健康,真的喔!雖然講的:萬法唯心所造;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色身、健康的色身,你觀不出來!爲什麼?你缺少維他命ABCD...W等等,你的腦筋裏面就是沒有這種養分,你沒有辦法正常思惟,運作停止。對不對?所以,你看到年歲大的人,他就癡呆,循環停止。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修學佛道不是只有用嘴巴講一講,還要注重這個健康。對不對?

  這個叫五停心觀。

  再來叫做別相念,就是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叫做別相念,一個一個觀。如果是總相念就不一樣了,總相念就是:觀身是不淨、是苦、空、無常、無我;觀受是不淨、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觀心是不淨、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觀法是不淨、是苦的、是空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這個叫做總相念。別相念是一個一個觀,身、受、心、法,觀身不淨,一個一個觀,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叫做別相念。總相念,一念全部統統觀,身就是不淨、是苦、是空、無常、無我,任何一個具足這幾個,總相念就是這樣。

  好!看上面,以修叁賢,叁賢就是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四善根,就是我們《楞嚴經》也簡單講過去的:暖、頂、忍、世第一,四善根。等之准備修行(七方便),叁加四就是七方便,爲始者,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

  大乘則以初地爲入見道,故稱菩薩之初地爲見道,第二地以上爲修道,至第十地與佛果方可稱爲無學道。密教以始生淨菩提心之位,稱爲見道。以無漏智明白判斷道理者,稱爲決擇(決斷簡擇),見道爲決擇之一部分,故稱爲決擇分。又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達到涅槃之聖道皆是正性,故特稱見道爲正性。又因所有之聖道皆令離煩惱,稱爲離生,見道令離異生,異生就是凡夫,見道會離開凡夫位,趣向聖位。見道令離異生(凡夫)之生,故特稱見道爲離生;是故見道又稱正性離生、正性決定,(必定,決定必趣涅槃之意)。

  見道所斷(又作見道斷、見所斷)之煩惱,略稱見惑。

  修道所斷(又稱修道斷、修所斷)之煩惱,略稱修惑。

  好!我們不厭其煩的這樣講,是因爲後面出現了好多次的見思惑,這樣子來談就不會很困難,給大家一個印象。

  現在翻開《楞嚴經講義》530頁,中間,師父再講一遍:求除細惑,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所以,大雄大力大慈悲是仰求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就是指思惑,還有界外無明,在這裏剛剛講的你就更清楚了。上句贊佛德,下句求斷惑。佛克備二嚴,就是具備二種嚴,就是福、慧。具足萬德,此略舉而贊。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細深惑稱大雄;能拔無明深根稱大力;能與衆生究竟之樂,稱大慈;能拔衆生生死之苦,稱大悲。是以希求我佛,更爲審除微細惑,此惑有二分別:一、界內思惑;二、界外無明。思惑是煩惱障細分,就是我執;無明是所知障細分,就是法執,阿難雖悟獲法身,而此二惑俱在,故欲加功用行,求佛更爲開示審除。第四卷佛答滿慈,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兼示阿難,即審除。阿難悟後請修,至第八卷結經畢,方斷根中,積生無始虛習。虛習就是虛妄的習氣,意思就是:習氣本身是虛妄的,執著虛妄的假相,就獲得到虛妄的習氣,而且這個是製造生死之因。文雲:“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進位于二果,尚有七十五品未斷,何況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諸位!打開《楞嚴經表解》八二頁,先打開八一頁,諸位!這個見思惑還是挺麻煩的,好!來看一下,見惑八十八使,雖然我們看過,就簡單看一下,欲界——苦谛底下——有十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貪、嗔、癡、慢、疑;集谛底下——各七惑——有邪見、見取見、貪、嗔、癡、慢、疑(除了身見、邊見、還有戒禁取見);滅谛底下——各七惑,也是跟集谛一樣;道谛底下——有八惑,(除了身見還有邊見)。

  好!諸位看苦谛的最下面,十惑最下面,苦下具一切, “苦下”就是苦谛底下,十惑具足叫做具一切。集滅各除叁,集谛還有滅谛各除叁,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見;道谛除二見,除身見還有邊見。諸位看左邊,色界、無色界,苦谛底下——九惑——除嗔;集谛底下跟滅谛底下——各六惑,除身、邊、戒,還有嗔;道谛底下——七惑——除身、邊、嗔。

  看最底下,色界、無色界底下,上二不生嗔,就是色界、無色界沒有嗔恨心。

  諸位看最底下,斷見惑證初果,就是八十八使同時斷,同時斷喔,(亦名七來果),意思就是說:他經過七番生死,就會出叁界,叫做七來果。此惑約見道斷惑而說,非依五利使爲見惑而言。意思就是說:他是見到四谛的真理,叫做見道,四谛之正道而斷的這些惑,叫做見道斷惑。

  諸位看左邊,見惑——見所斷惑。思——修所斷惑。

  翻過來,八二頁,思惑八十一品,我們這個《表解》還更清楚,叁界,就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靜地,稱爲四禅天;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這是九地。名九品貪嗔癡慢(欲界),貪嗔癡慢,九品。諸位看左邊,色界、無色界——各有九品貪癡慢(除去嗔惑)。諸位看欲界底下——上叁、中叁、下叁,上叁品,上叁品就難斷了。諸位!上上品——受兩返生,就是兩次往返,受兩返生:兩次受生往返人間。底下,上中品一生,上下品一生,就是潤一生,佛教特別名詞叫做潤一生。中叁品,中上品潤一生,就是還要轉胎、投胎一世,中中品、中下品就比較好斷,剩下一生、一世。初果進修斷六品思惑即證二果(名一來果),下叁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二果進斷叁品惑即證叁果,不來果,(不來果就是不來欲界受生)。

  那麼,這個看上面,欲界九品惑,人間天上受七番生死,這個什麼意思?這個就會出叁界,了生死。諸位看左邊,色界跟無色界底下,各有九品貪癡慢(除去嗔惑)。上叁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叁品也是一樣,中分上、中、下;下品也是一樣,分上、中、下,就是九品。叁果(住五不還天)五不還天就是不來人間投胎,在那邊繼續修行。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七十二品斷盡超叁界,證四果。

  好!諸位再繼續看左邊,八叁頁底下,這個一切還有生相。。。四相無明,諸位!生相無明、住相無明、異性無明、滅相無明,生、住、異、滅,這個後面就會講到,先提到這個。

  好!翻回來《楞嚴經講義》,叫分劑頭數,何況生、住、異、滅,分劑頭數。好!這一段再念一遍,中間,文雲:“斷除叁界修心,”諸位!修心,你現在就知道了,是什麼惑?就是思惑了。“六品微細的煩惱,進位于二果,”剛剛就講了。是不是?“尚有七十五品未斷,何況微細的生、住、異、滅,分劑頭數。”這表示很難斷,界外無明,是微而又微,細而又細。可見成佛不簡單!

  531頁,中間,【癸四 速成正覺】

  【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

  第一句是早成正覺,第二句是遍坐道場,就是于十方界坐道場。

  【此半偈,承上半偈。佛以大雄大力,除我細惑,自可令我早登無上之覺道,即佛果究竟覺;此仗佛大悲,拔二種生死之苦,得證無余涅槃,方登無上大覺之位。更望佛大慈,與福慧二嚴之樂,于十方世界,應機示現,現坐道場,說法利生也。】

  【癸五 申述不退】

  【舜若多性可銷亡,铄迦羅心無動轉。】

  “瞬若多”就是虛空,就像虛空,如果虛空可以銷毀、銷亡,铄迦羅心無動轉,我這個信願也是無疑的,“铄迦羅”就是堅固的信願,是絕對不會動搖的。這整句的意思就是說:縱然虛空會讓你毀滅,我堅固的信願也絕對不會動搖。諸位!要發這樣的心,每一個都成佛,多麼有志氣啊,阿難發的這個願不得了!

  【舜若多此雲空,铄迦羅此雲堅固。阿難已發上求下化,】四種心,一、【廣大心、】發大心廣大如虛空。第二是【第一心、】第叁是【常心、】第四是【不顛倒心,四心並發,四弘深誓。結雲:縱使空性,可以銷亡,而我堅固之心,決無動轉,即所謂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也。從正宗至此,說法當爲一周,名破妄顯真周。庚初銷倒想明妄真以現信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叁終】

  把楞嚴咒的課本請出來;諸位!修行是好事,實修是重要的。

  諸位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以及亡靈牌位拔度者,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