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P12

  ..续本文上一页不知道,她为了孝敬母亲、孝顺母亲,等她母亲出去的时候,怎么样?就把那个弹簧床垫拿去丢掉,丢掉以后买一个新的孝顺她;她回来,妈妈看了一下,啊了一声:啊!完了!三千万!后来怎么样?去垃圾堆,哇!用那个推土机、挖土机,大批的人马统统搜索,找不到!三千万,三千万!这个例子就告诉你:这下真的布施出去了,还一点功德都没有,丢掉了,三千万丢到垃圾堆,你光是听了就很心痛,三千万给讲堂买豆腐,足足可以买多久啊!每天都吃豆腐,来买有机的蔬菜,三千万来买,吃到往生都绰绰有余!所以,这个悭结,心中的结。所以,现在告诉诸位:如果你有,身上有一些钱,最好是要交代清楚,你如果把钱藏在枕头里,最好是赶快拿来给我,(笑)要不然明天等一下又拿去丢掉了!对不对?所以这个,要找时间要布施,或者是告诉家人。

  底下,这个九结之一,我再念一遍: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妒结,就是嫉结,嫉;第九、叫做悭结,这个很可怕的!这九种,见结就是九结之一。那么,这个九结我已经念完了,这个九结就是九种会让你心痛的、心起烦恼的、打死结的,就是这九种,没有其他。

  诸位看!见结,九结之一。结就是系缚、结缚之义,为烦恼之异名。见结,是指邪见之烦恼。众生于身见、边见、邪见等妄起执着,广为不善之行,如杀、盗、淫、妄等等,由此遂招感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于三界而不能出离。故称此类由邪曲见解而来之烦恼为见结。

  底下,见爱烦恼,见烦恼与爱烦恼之并称。又作见着二法。见烦恼,指我见、邪见等一切迷理之惑;爱烦恼,指贪欲、嗔恚等一切迷事之惑。盖见乃分别之烦恼障,凡是以慧之作用推度境者均称为见,如污染诸见、世间正见、有学的正见、无学的正见,其中,染污诸见为见烦恼所摄。这很可怕的!又爱乃俱生之烦恼障,凡贪爱之心均称为爱,迷事之惑,以爱着为一切苦之本,故以爱总该其余。所以,这个是很可怕的!

  好!page5,第5页,诸位看第三行,见道,又作见谛道、见谛。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就是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苦、集、灭、道,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覆加以修习之位,就是修道,与见道合称为有学道。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思是指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

  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三贤就是: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这三贤;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

  三贤位,师父简单讲一下:什么叫五停心观?

  令妄心停止,一、多贪众生不净观,如果你很贪爱这个世间,要了解一下,我们从身、头、到内脏、到脚,没有一个地方是干净的,运动一下就冒汗,满身汗臭味!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洗澡?那就表示你里面不干净了。每天为什么要大小便?不干净!而我们执着这个不干净的色身,误以为是“我”,为它忙了一辈子,到最后又把生命交出来,多不值得啊!为什么不好好学佛?

  第二、多嗔众生要慈悲观,你嗔恨心那么重,你有没有想到说,这些都是法界平等众生,也许是我前世的父母。对不对?慈悲心。

  第三、多痴众生缘起观,缘起就是空,缘起性空,所以,多痴的众生,了解万法其实都是空不可得。

  第四叫做多障众生念佛观,有的称为叫做无我观,或者界分别观。多障众生,三种讲法,一、叫做界分别观,什么叫做界分别观呢?譬如说观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其实分开来,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我”,万法只是十八界凑合而已,根、尘、识凑合而已。多障众生无我观,要观照一切法无我,那么,无我,我们之所以障碍,很严重的障,是因为有很强大的我执,这个是最可怕的障碍!叫做多障众生界分别观;或者是多障众生无我观。还有一种叫做多障众生念佛观,障,比较重的求佛加被,好好的念佛!

  第五叫做多散众生数息观,多散众生就是心很散乱的。诸位!心很散乱的还有一种,就是不能控制的,是生理上的问题,就是说你年岁大了、你缺少什么营养素,脑部不均衡,他就会失控。所以,在座诸位!修行的先决条件要健康,真的喔!虽然讲的:万法唯心所造;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色身、健康的色身,你观不出来!为什么?你缺少维他命ABCD...W等等,你的脑筋里面就是没有这种养分,你没有办法正常思惟,运作停止。对不对?所以,你看到年岁大的人,他就痴呆,循环停止。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修学佛道不是只有用嘴巴讲一讲,还要注重这个健康。对不对?

  这个叫五停心观。

  再来叫做别相念,就是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叫做别相念,一个一个观。如果是总相念就不一样了,总相念就是:观身是不净、是苦、空、无常、无我;观受是不净、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观心是不净、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观法是不净、是苦的、是空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这个叫做总相念。别相念是一个一个观,身、受、心、法,观身不净,一个一个观,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叫做别相念。总相念,一念全部统统观,身就是不净、是苦、是空、无常、无我,任何一个具足这几个,总相念就是这样。

  好!看上面,以修三贤,三贤就是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四善根,就是我们《楞严经》也简单讲过去的: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三加四就是七方便,为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

  大乘则以初地为入见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为无学道。密教以始生净菩提心之位,称为见道。以无漏智明白判断道理者,称为决择(决断简择),见道为决择之一部分,故称为决择分。又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达到涅槃之圣道皆是正性,故特称见道为正性。又因所有之圣道皆令离烦恼,称为离生,见道令离异生,异生就是凡夫,见道会离开凡夫位,趣向圣位。见道令离异生(凡夫)之生,故特称见道为离生;是故见道又称正性离生、正性决定,(必定,决定必趣涅槃之意)。

  见道所断(又作见道断、见所断)之烦恼,略称见惑。

  修道所断(又称修道断、修所断)之烦恼,略称修惑。

  好!我们不厌其烦的这样讲,是因为后面出现了好多次的见思惑,这样子来谈就不会很困难,给大家一个印象。

  现在翻开《楞严经讲义》530页,中间,师父再讲一遍:求除细惑,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所以,大雄大力大慈悲是仰求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就是指思惑,还有界外无明,在这里刚刚讲的你就更清楚了。上句赞佛德,下句求断惑。佛克备二严,就是具备二种严,就是福、慧。具足万德,此略举而赞。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细深惑称大雄;能拔无明深根称大力;能与众生究竟之乐,称大慈;能拔众生生死之苦,称大悲。是以希求我佛,更为审除微细惑,此惑有二分别:一、界内思惑;二、界外无明。思惑是烦恼障细分,就是我执;无明是所知障细分,就是法执,阿难虽悟获法身,而此二惑俱在,故欲加功用行,求佛更为开示审除。第四卷佛答满慈,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兼示阿难,即审除。阿难悟后请修,至第八卷结经毕,方断根中,积生无始虚习。虚习就是虚妄的习气,意思就是:习气本身是虚妄的,执着虚妄的假相,就获得到虚妄的习气,而且这个是制造生死之因。文云:“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进位于二果,尚有七十五品未断,何况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诸位!打开《楞严经表解》八二页,先打开八一页,诸位!这个见思惑还是挺麻烦的,好!来看一下,见惑八十八使,虽然我们看过,就简单看一下,欲界——苦谛底下——有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集谛底下——各七惑——有邪见、见取见、贪、嗔、痴、慢、疑(除了身见、边见、还有戒禁取见);灭谛底下——各七惑,也是跟集谛一样;道谛底下——有八惑,(除了身见还有边见)。

  好!诸位看苦谛的最下面,十惑最下面,苦下具一切, “苦下”就是苦谛底下,十惑具足叫做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集谛还有灭谛各除三,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除二见,除身见还有边见。诸位看左边,色界、无色界,苦谛底下——九惑——除嗔;集谛底下跟灭谛底下——各六惑,除身、边、戒,还有嗔;道谛底下——七惑——除身、边、嗔。

  看最底下,色界、无色界底下,上二不生嗔,就是色界、无色界没有嗔恨心。

  诸位看最底下,断见惑证初果,就是八十八使同时断,同时断喔,(亦名七来果),意思就是说:他经过七番生死,就会出三界,叫做七来果。此惑约见道断惑而说,非依五利使为见惑而言。意思就是说:他是见到四谛的真理,叫做见道,四谛之正道而断的这些惑,叫做见道断惑。

  诸位看左边,见惑——见所断惑。思——修所断惑。

  翻过来,八二页,思惑八十一品,我们这个《表解》还更清楚,三界,就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静地,称为四禅天;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是九地。名九品贪嗔痴慢(欲界),贪嗔痴慢,九品。诸位看左边,色界、无色界——各有九品贪痴慢(除去嗔惑)。诸位看欲界底下——上三、中三、下三,上三品,上三品就难断了。诸位!上上品——受两返生,就是两次往返,受两返生:两次受生往返人间。底下,上中品一生,上下品一生,就是润一生,佛教特别名词叫做润一生。中三品,中上品润一生,就是还要转胎、投胎一世,中中品、中下品就比较好断,剩下一生、一世。初果进修断六品思惑即证二果(名一来果),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二果进断三品惑即证三果,不来果,(不来果就是不来欲界受生)。

  那么,这个看上面,欲界九品惑,人间天上受七番生死,这个什么意思?这个就会出三界,了生死。诸位看左边,色界跟无色界底下,各有九品贪痴慢(除去嗔惑)。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三品也是一样,中分上、中、下;下品也是一样,分上、中、下,就是九品。三果(住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就是不来人间投胎,在那边继续修行。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七十二品断尽超三界,证四果。

  好!诸位再继续看左边,八三页底下,这个一切还有生相。。。四相无明,诸位!生相无明、住相无明、异性无明、灭相无明,生、住、异、灭,这个后面就会讲到,先提到这个。

  好!翻回来《楞严经讲义》,叫分剂头数,何况生、住、异、灭,分剂头数。好!这一段再念一遍,中间,文云:“断除三界修心,”诸位!修心,你现在就知道了,是什么惑?就是思惑了。“六品微细的烦恼,进位于二果,”刚刚就讲了。是不是?“尚有七十五品未断,何况微细的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这表示很难断,界外无明,是微而又微,细而又细。可见成佛不简单!

  531页,中间,【癸四 速成正觉】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第一句是早成正觉,第二句是遍坐道场,就是于十方界坐道场。

  【此半偈,承上半偈。佛以大雄大力,除我细惑,自可令我早登无上之觉道,即佛果究竟觉;此仗佛大悲,拔二种生死之苦,得证无余涅槃,方登无上大觉之位。更望佛大慈,与福慧二严之乐,于十方世界,应机示现,现坐道场,说法利生也。】

  【癸五 申述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瞬若多”就是虚空,就像虚空,如果虚空可以销毁、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我这个信愿也是无疑的,“铄迦罗”就是坚固的信愿,是绝对不会动摇的。这整句的意思就是说:纵然虚空会让你毁灭,我坚固的信愿也绝对不会动摇。诸位!要发这样的心,每一个都成佛,多么有志气啊,阿难发的这个愿不得了!

  【舜若多此云空,铄迦罗此云坚固。阿难已发上求下化,】四种心,一、【广大心、】发大心广大如虚空。第二是【第一心、】第三是【常心、】第四是【不颠倒心,四心并发,四弘深誓。结云:纵使空性,可以销亡,而我坚固之心,决无动转,即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也。从正宗至此,说法当为一周,名破妄显真周。庚初销倒想明妄真以现信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三终】

  把楞严咒的课本请出来;诸位!修行是好事,实修是重要的。

  诸位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以及亡灵牌位拔度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