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P8

  ..續本文上一頁要讓你的生氣變成一種惡劣的習氣,變成習氣習慣了,不好!或者是不滿,或者是傲慢,這個都不可以變成習氣。所以,學佛的佛弟子,應當身口意完全清淨,要把習氣除掉。【文雲:“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什麼叫做修心?就是思惑所修叫做修心,見所修叫做見惑,見道所修的叫做見惑。什麼叫思惑?修道所斷的惑叫做思惑。諸位!見惑跟思惑,都跟四谛:苦、集、滅、道都是相關的,見惑底下的苦、集、滅、道,還有思惑的苦、集、滅、道,思惑有欲界還有色界的思惑,跟苦集滅道一起談的。所以,什麼叫見惑?見四谛理之道,叫做見道,這個見道就是見四谛之理,所斷的惑,這個叫做斷惑;而思惑就是斷習氣,就是修惑,修道所斷的惑叫做思惑。六品微細煩惱,【進位于二果,】後面會談到。【尚有七十五品未斷,何況生、住、異、滅,分劑頭數。”】分劑頭數,這個後面686頁,還有688頁都有談到。【界外無明,是微而又微,細而又細也。】其實是很難斷除的!

  今天大家辛苦一點,把你們發的資料拿出來,《楞嚴經講義》530頁補充資料,我們不用太長的時間,因爲見思惑,師父在《俱舍》、《唯識》還有這個《百法》都有講過,所以,我們就是浏覽一遍,讓大家知道說。。。因爲後面也講到見思惑,因爲它出現好幾次,如果不喚醒大家的記憶,大家早就忘光了;是喚醒大家的記憶,所以,這個從佛光大辭典節錄出來,我們簡單浏覽一遍、看一下。

  諸位看,見所斷,看中文就好,于見道所斷者之意。又作見道所斷,叫做見斷。見斷,與修所斷(修所斷就是斷思惑)、非所斷;這個非所斷,大家看不懂,非斷見惑,也非斷思惑,就是無所斷,就是四果阿羅漢的境界叫做非所斷,非所斷就是無所斷,沒有東西可以斷,這個叫做非所斷。這個名相一般看不懂,四果阿羅漢的境界叫做非所斷,並稱爲叁斷。

  好!諸位看左邊,見法,(一)阿含經典有兩類見法,

  (1)與“現法”同義,以及現在世之意。《雜阿含經》卷六:“出家學道,增加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什麼叫做見法自知作證?就是自悟自知,自己知道,很清楚!

  (2)指知見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雜阿含經》卷十:“彼必堪能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二);修行密宗的人要特別注意,喜歡持咒、修行密宗的人,這一段一定要清楚。指密教行者對于所願成就之相,住于無染無著清淨真實之心,谛觀實相,並善能通達其實義。大日經;就是毗盧遮那佛,密教翻譯成大日如來。《大日經》卷叁悉地出現品;“悉地”就是一切成就,叫做悉地出現品。“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世尊,惟願複說此正等覺句、悉地成就句,諸見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歡喜,受安樂住,不害法界。””所以,修行人要有不害的心,因爲所以衆生都是同一個本體。蓋行者雖口誦真言,修真言行,然心中了知,此真言雖從緣起,而實無作,諸位!這個才是真正修密宗的人,嘴巴雖然念咒,修的是叁密相應,修真言行,然心中非常清楚,此真言雖從緣起,而實無作。其實所有的大手印就是無印,所有的本尊顯現,其實就是自己的心性顯現,沒有妄念,唯有本尊,本尊顯現,其實就是你的心性。從本以來本是法界,無生無滅,非淨非染,法體如是,但以方便而自淨其心,密宗叫你觀想,其實就是叫你清淨心。諸位!密宗很迷人;但是,對顯教如來藏性不懂,就很迷惑,就會很迷惑!當我們今天開采如來藏性出來,我們念佛就是如來藏性;我們今天修安樂妙寶,所有的咒語,統統心性顯露出來的。爲什麼顯教要通達?這樣才有辦法把密宗修好。師父已經重複強調二次:絕對不是念幾聲佛、持幾句咒就叫做修行,這個對佛教的認知度太膚淺了!唯有對自己的本性徹悟,才知道念佛是什麼、持咒是什麼、密宗是什麼、八大宗派是什麼,因爲見性,萬法回歸心性,心性展出萬法,與佛完全一致。八大宗派,包括小乘、大乘、藏教的,南傳、北傳、藏傳,諸位!哪一傳不是佛性?任何一宗不是佛的心性流露出來,要不然是什麼流露出來的?這樣你就知道,顯密、大小乘,其實究竟處都是要成佛,只是認知度不太一樣,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樣,依據的經典也不一樣,究竟處統統是成佛!

  底下再看下去,說:此真言雖從緣起,而實無作,從本以來本是法界,無生無滅,非淨非染,法體如是,但以方便而自淨其心;又了知真言之體即同于法界,亦同于大空,自然能得無相叁昧。依次修學而通達種種法門與世間、出世間事乃同一法界,不可分析使成別體,不可以的,即能得悉地見法成就。諸位!密法愈必需融入如來藏性,否則就不叫做密宗。深得法喜,住安樂行,現法樂住。以其與法界無二無別,也無增減,故無妨礙。所以,因此我們曉得,有某些根器是需好好的修密宗,密宗最後的成就,仍然是如來,就是成佛。

  諸位看page1中間,倒數第五行,見思惑,因爲在這個《楞嚴經》的注解,出現了好幾次的見思惑,我想喚起大家的記憶,所以,再把資料弄得更齊全一點。

  見思惑,見惑與思惑之並稱,叁惑之一。叁惑,這是天臺宗講的: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這是叁惑之一。塵沙,就是我們菩薩的煩惱的惑就像塵沙一樣,最後斷了這個生相的根本無明,這是天臺宗對惑的判別。底下說:叁惑之一,略稱見思。即迷于界內事、理之見惑與修惑。諸位!這個事跟理,事就是所謂先天的習性,雖然知道這個理;但是,事上的習性難斷。所以,悟理容易斷事難,悟到這個道理很容易的、不困難的,只要教一教,他就知道四大本空,五陰無我;但是,真正要做到,包括事相要去做、要去實踐,就會很辛苦!理之見惑與修惑。見修二惑爲叁界分段生死之因,天臺一家將此二惑並稱爲見思。其中,迷于界內之理者,稱爲見惑,也就是後天的惑,後天因爲邪師邪見教導,或者是知識的領域,這個統統叫做後天的。這個見惑最主要是迷于理,就是對這個道理不懂。換句話說:在解門上很差,悟性很差,不知道說我們每天執著的這個身體,還誤認爲這個是實在的;稍微懂一點佛學的就知道,這個色身有一天是會敗壞的,因爲它是四大所構成的,不是實在的,稍微聽聽佛法就會知道說,這個身見是不存在的,這個叫做見惑。

  底下說:迷于界內之事者,稱爲思惑。雖然你道理知道,身見沒有;但是,這個貪嗔癡好難,好難!不貪愛這個世間還挺困難的,這個稱爲思惑。思惑簡單講,就叫做與生俱來的惑,叫做思惑,與生俱來的。藏、通二教至極果,別教到第七住,就是七住菩薩,圓教至第七信時盡斷之。這個我們在天臺宗的《教觀綱宗》就講得很清楚。天臺的四教儀謂,見思惑有見修、四住、染汙無知、取相惑、枝末無明、通惑、界內惑等七種異名。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見思惑也可以叫做見修,或者叫做四住煩惱;或者叫做染汙無知;見思惑又叫做取相惑;見思惑又叫做枝末無明,當然是對根本無明來講的;見思惑又叫做通惑,這是叁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所斷的;見思惑又稱爲界內惑,就是叁界內之惑,因爲見思無明會感得叁界內的輪回,分段生死,所以稱爲界內惑。界內惑等七種異名。其中,見思乃稱見道所斷之見惑與修道所斷之修惑,所以稱爲見修。那麼,剛剛講的:什麼叫做四住煩惱呢?這個是五住惑來講的。

  五住煩惱,複習一下,五住煩惱又叫做五住地惑,一、叫做見一處地,就是見一處住地,這個身見等等叁界之見惑,這是入道的時候同時斷,叫做見一處住地。第二、叫做欲愛住地,也就是所謂欲界的煩惱,因爲貪著于外面的五欲六塵,而引起的煩惱,叫做欲愛住地,這個“愛”就是指貪的意思。第叁、叫做色愛住地,色界的修法有他的煩惱,舍掉了欲界的五欲六塵;但是,卻執著有自己在修行的這個色身,所以,這個色愛住地,仍然著一個色身,叫做色愛住地。第四個叫做有愛住地,有沒有的有,那個叫做無色界的煩惱,是舍色界的貪,舍下面的二界的貪,但是還愛著己身的煩惱,叫做有愛住地。第五叫做無明住地,就是叁界一切的無明,無明叫做癡暗,這個癡暗的心,它的體性是無慧明,沒有智慧、沒有光明的。世間人,你去問他:你有沒有智慧?他一定講他自己很有智慧!你有沒有光明?他一定講他很聰明;可是,這個跟佛法扯不相幹,佛教的智慧是解脫,不是世間的小聰明,完全不同于出世間的佛法。這個無明其實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這個五住煩惱又稱爲五住地惑,再念一遍: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叁、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這個叫做叁界內的四住地,最後一個叫做無明住地,就是界外的。

  好!再翻開來,這個念過了以後,看,再看一下,天臺四教儀謂,見思惑有見修之名、四住惑之名、染汙無知之名、取相惑,取相惑就是見思惑;見思惑又稱爲枝末無明;又叫做通惑;又叫界內惑等七種異名。其中,見思乃稱見道所斷之見惑。。。諸位!見道,這個“道”是指四谛之正道。換句話說:見思惑跟四谛息息相關,見思惑就是觀照四谛,叁界的,欲界的四谛、色界的四谛、無色界的四谛,你提到見思惑,就一定要記住四谛:苦、集、滅、道。稱見道所斷之見惑,以及修道所斷之修惑,所以稱爲見修。見,指見一處住地;思,指欲愛等叁住地之惑,總稱四住地。

  底下,又相對于無明等等不染汙無知,稱爲見思是染汙無知,因爲那個無明是比較微細,是界外,所以,這個叫做不染汙;這染汙、不染汙是對境界來講的。換句話說:見思無明就是對境界所産生的染汙,而無明是與生俱來的,這不是對境界的,是內在沒有般若的思想,所以妄動。接著,相對于塵沙取涅槃之相、無明取二邊之相;二邊就是空、有之相,稱見思取六道生死之相爲取相惑。所以,見思惑就是著相惑,著相就是見思惑,叫做取相惑。相對于無明的根本惑,稱見思爲…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