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P8

  ..续本文上一页要让你的生气变成一种恶劣的习气,变成习气习惯了,不好!或者是不满,或者是傲慢,这个都不可以变成习气。所以,学佛的佛弟子,应当身口意完全清净,要把习气除掉。【文云:“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什么叫做修心?就是思惑所修叫做修心,见所修叫做见惑,见道所修的叫做见惑。什么叫思惑?修道所断的惑叫做思惑。诸位!见惑跟思惑,都跟四谛:苦、集、灭、道都是相关的,见惑底下的苦、集、灭、道,还有思惑的苦、集、灭、道,思惑有欲界还有色界的思惑,跟苦集灭道一起谈的。所以,什么叫见惑?见四谛理之道,叫做见道,这个见道就是见四谛之理,所断的惑,这个叫做断惑;而思惑就是断习气,就是修惑,修道所断的惑叫做思惑。六品微细烦恼,【进位于二果,】后面会谈到。【尚有七十五品未断,何况生、住、异、灭,分剂头数。”】分剂头数,这个后面686页,还有688页都有谈到。【界外无明,是微而又微,细而又细也。】其实是很难断除的!

  今天大家辛苦一点,把你们发的资料拿出来,《楞严经讲义》530页补充资料,我们不用太长的时间,因为见思惑,师父在《俱舍》、《唯识》还有这个《百法》都有讲过,所以,我们就是浏览一遍,让大家知道说。。。因为后面也讲到见思惑,因为它出现好几次,如果不唤醒大家的记忆,大家早就忘光了;是唤醒大家的记忆,所以,这个从佛光大辞典节录出来,我们简单浏览一遍、看一下。

  诸位看,见所断,看中文就好,于见道所断者之意。又作见道所断,叫做见断。见断,与修所断(修所断就是断思惑)、非所断;这个非所断,大家看不懂,非断见惑,也非断思惑,就是无所断,就是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叫做非所断,非所断就是无所断,没有东西可以断,这个叫做非所断。这个名相一般看不懂,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叫做非所断,并称为三断。

  好!诸位看左边,见法,(一)阿含经典有两类见法,

  (1)与“现法”同义,以及现在世之意。《杂阿含经》卷六:“出家学道,增加精进,修诸梵行,见法自知作证。”什么叫做见法自知作证?就是自悟自知,自己知道,很清楚!

  (2)指知见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杂阿含经》卷十:“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二);修行密宗的人要特别注意,喜欢持咒、修行密宗的人,这一段一定要清楚。指密教行者对于所愿成就之相,住于无染无着清净真实之心,谛观实相,并善能通达其实义。大日经;就是毗卢遮那佛,密教翻译成大日如来。《大日经》卷三悉地出现品;“悉地”就是一切成就,叫做悉地出现品。“尔时,金刚手白佛言:“世尊,惟愿复说此正等觉句、悉地成就句,诸见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欢喜,受安乐住,不害法界。””所以,修行人要有不害的心,因为所以众生都是同一个本体。盖行者虽口诵真言,修真言行,然心中了知,此真言虽从缘起,而实无作,诸位!这个才是真正修密宗的人,嘴巴虽然念咒,修的是三密相应,修真言行,然心中非常清楚,此真言虽从缘起,而实无作。其实所有的大手印就是无印,所有的本尊显现,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性显现,没有妄念,唯有本尊,本尊显现,其实就是你的心性。从本以来本是法界,无生无灭,非净非染,法体如是,但以方便而自净其心,密宗叫你观想,其实就是叫你清净心。诸位!密宗很迷人;但是,对显教如来藏性不懂,就很迷惑,就会很迷惑!当我们今天开采如来藏性出来,我们念佛就是如来藏性;我们今天修安乐妙宝,所有的咒语,统统心性显露出来的。为什么显教要通达?这样才有办法把密宗修好。师父已经重复强调二次:绝对不是念几声佛、持几句咒就叫做修行,这个对佛教的认知度太肤浅了!唯有对自己的本性彻悟,才知道念佛是什么、持咒是什么、密宗是什么、八大宗派是什么,因为见性,万法回归心性,心性展出万法,与佛完全一致。八大宗派,包括小乘、大乘、藏教的,南传、北传、藏传,诸位!哪一传不是佛性?任何一宗不是佛的心性流露出来,要不然是什么流露出来的?这样你就知道,显密、大小乘,其实究竟处都是要成佛,只是认知度不太一样,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依据的经典也不一样,究竟处统统是成佛!

  底下再看下去,说:此真言虽从缘起,而实无作,从本以来本是法界,无生无灭,非净非染,法体如是,但以方便而自净其心;又了知真言之体即同于法界,亦同于大空,自然能得无相三昧。依次修学而通达种种法门与世间、出世间事乃同一法界,不可分析使成别体,不可以的,即能得悉地见法成就。诸位!密法愈必需融入如来藏性,否则就不叫做密宗。深得法喜,住安乐行,现法乐住。以其与法界无二无别,也无增减,故无妨碍。所以,因此我们晓得,有某些根器是需好好的修密宗,密宗最后的成就,仍然是如来,就是成佛。

  诸位看page1中间,倒数第五行,见思惑,因为在这个《楞严经》的注解,出现了好几次的见思惑,我想唤起大家的记忆,所以,再把资料弄得更齐全一点。

  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三惑之一。三惑,这是天台宗讲的: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这是三惑之一。尘沙,就是我们菩萨的烦恼的惑就像尘沙一样,最后断了这个生相的根本无明,这是天台宗对惑的判别。底下说:三惑之一,略称见思。即迷于界内事、理之见惑与修惑。诸位!这个事跟理,事就是所谓先天的习性,虽然知道这个理;但是,事上的习性难断。所以,悟理容易断事难,悟到这个道理很容易的、不困难的,只要教一教,他就知道四大本空,五阴无我;但是,真正要做到,包括事相要去做、要去实践,就会很辛苦!理之见惑与修惑。见修二惑为三界分段生死之因,天台一家将此二惑并称为见思。其中,迷于界内之理者,称为见惑,也就是后天的惑,后天因为邪师邪见教导,或者是知识的领域,这个统统叫做后天的。这个见惑最主要是迷于理,就是对这个道理不懂。换句话说:在解门上很差,悟性很差,不知道说我们每天执着的这个身体,还误认为这个是实在的;稍微懂一点佛学的就知道,这个色身有一天是会败坏的,因为它是四大所构成的,不是实在的,稍微听听佛法就会知道说,这个身见是不存在的,这个叫做见惑。

  底下说:迷于界内之事者,称为思惑。虽然你道理知道,身见没有;但是,这个贪嗔痴好难,好难!不贪爱这个世间还挺困难的,这个称为思惑。思惑简单讲,就叫做与生俱来的惑,叫做思惑,与生俱来的。藏、通二教至极果,别教到第七住,就是七住菩萨,圆教至第七信时尽断之。这个我们在天台宗的《教观纲宗》就讲得很清楚。天台的四教仪谓,见思惑有见修、四住、染污无知、取相惑、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等七种异名。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见思惑也可以叫做见修,或者叫做四住烦恼;或者叫做染污无知;见思惑又叫做取相惑;见思惑又叫做枝末无明,当然是对根本无明来讲的;见思惑又叫做通惑,这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所断的;见思惑又称为界内惑,就是三界内之惑,因为见思无明会感得三界内的轮回,分段生死,所以称为界内惑。界内惑等七种异名。其中,见思乃称见道所断之见惑与修道所断之修惑,所以称为见修。那么,刚刚讲的:什么叫做四住烦恼呢?这个是五住惑来讲的。

  五住烦恼,复习一下,五住烦恼又叫做五住地惑,一、叫做见一处地,就是见一处住地,这个身见等等三界之见惑,这是入道的时候同时断,叫做见一处住地。第二、叫做欲爱住地,也就是所谓欲界的烦恼,因为贪着于外面的五欲六尘,而引起的烦恼,叫做欲爱住地,这个“爱”就是指贪的意思。第三、叫做色爱住地,色界的修法有他的烦恼,舍掉了欲界的五欲六尘;但是,却执着有自己在修行的这个色身,所以,这个色爱住地,仍然着一个色身,叫做色爱住地。第四个叫做有爱住地,有没有的有,那个叫做无色界的烦恼,是舍色界的贪,舍下面的二界的贪,但是还爱着己身的烦恼,叫做有爱住地。第五叫做无明住地,就是三界一切的无明,无明叫做痴暗,这个痴暗的心,它的体性是无慧明,没有智慧、没有光明的。世间人,你去问他:你有没有智慧?他一定讲他自己很有智慧!你有没有光明?他一定讲他很聪明;可是,这个跟佛法扯不相干,佛教的智慧是解脱,不是世间的小聪明,完全不同于出世间的佛法。这个无明其实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这个五住烦恼又称为五住地惑,再念一遍: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这个叫做三界内的四住地,最后一个叫做无明住地,就是界外的。

  好!再翻开来,这个念过了以后,看,再看一下,天台四教仪谓,见思惑有见修之名、四住惑之名、染污无知之名、取相惑,取相惑就是见思惑;见思惑又称为枝末无明;又叫做通惑;又叫界内惑等七种异名。其中,见思乃称见道所断之见惑。。。诸位!见道,这个“道”是指四谛之正道。换句话说:见思惑跟四谛息息相关,见思惑就是观照四谛,三界的,欲界的四谛、色界的四谛、无色界的四谛,你提到见思惑,就一定要记住四谛:苦、集、灭、道。称见道所断之见惑,以及修道所断之修惑,所以称为见修。见,指见一处住地;思,指欲爱等三住地之惑,总称四住地。

  底下,又相对于无明等等不染污无知,称为见思是染污无知,因为那个无明是比较微细,是界外,所以,这个叫做不染污;这染污、不染污是对境界来讲的。换句话说:见思无明就是对境界所产生的染污,而无明是与生俱来的,这不是对境界的,是内在没有般若的思想,所以妄动。接着,相对于尘沙取涅槃之相、无明取二边之相;二边就是空、有之相,称见思取六道生死之相为取相惑。所以,见思惑就是着相惑,着相就是见思惑,叫做取相惑。相对于无明的根本惑,称见思为…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