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P9

  ..续本文上一页枝末无明。又以尘沙惑、无明为菩萨所断的别惑,见思为三乘人所通断,所以称为通惑。相对无明等界外之惑,见思唯润增有漏之业,招三界的生死,所以称为界内惑。

  又解释见思之语,有从解得名与当体受称之名。从解得名,就是从你悟的程度的意思,所谓从解得名,就是能断的智解,你有智慧,解到哪里,惑就断到哪里,而立所断之名,也就是能断的无漏智生起,照见四谛之理的时候,其所断之惑称为见惑。所以,见思惑,你第一个要想到的就是四谛。其后再度思惟四谛之理而断者,称为思惑。所谓当体受称,系就惑之当体而立名,也就是烦恼本无实体,乃见为假有之虚妄不实之法,所以称为见惑。见到了不实虚妄之法而断除烦恼,这个称为见惑。所以,见惑简单讲,叫做见道所断之惑,就是这个道理。贪、嗔等烦恼缘五欲。。。六欲就是六尘,五尘、六尘之事相,经思惟而留之于心,称为思惑。我们思惑就是断时空性,我们不知道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思惑,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微细的分别心,就是识心的意思。见惑是着于五欲六尘;而思惑是着于内在里面那个意识心,太强,烦恼习气心、意识心。这个在《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等,《止观辅行传弘决》,还有《观音玄义》等等,都有谈到这个见思惑的问题。

  看左边,见真,你有见惑,你要有空慧的思想,以空慧彻见真理。《无量寿经》卷下,说:“慧眼见真,能渡彼岸。”《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眼胜也,照空实慧,”也就是照见万法的理其实是空的,他有真实的智慧;世间人没有,只有小聪明。“见理名眼,”见到空理、见到无生之理,名为慧眼。“能见真空,故名见真。除舍有相,”就是把这个凡所有生灭的相、缘起的相,统统放下,“达到平等无相彼岸,名度彼岸。”《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梁书》卷四十七。

  底下,这个见真大师就不用看,这是多出来的资料。看“见假”,page2,中间,见假是指见惑,惑之体虚妄而非实有,称之为见假、称之为假。所以,你见到万法都是假相,那么,你这个烦恼就少。所以,佛陀在经典讲了一句话,也就是说:世间人、修行人,每一个人他都有心病,这个心中的病就是烦恼的病,是大、还是中、还是小,不一定,惟佛无病,只有佛心没有病;病者就是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贪、嗔、痴、慢、疑,只是重病还有轻病。说:这个人愤怒很强,这个人心重病,非常严重的病;问题是打针、吃药不会好!所以,佛名为大医王,佛陀能够医世间所有医生没有办法医的病,因为世间的医生,大部分的医生能医就是身体上的病,关于心灵上的毛病、烦恼的病,这个世间的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世间的医生不能称为大医王,惟有佛陀能够称为:佛是大医王。

  见惑就是见道所断的惑,诸位看,底下左边,之略称,又作见烦恼、见障、见一处住地。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修道时所断灭之惑,则称为修惑,(或者是思惑)。俱舍宗跟唯识宗讲得不太一样,俱舍宗以执迷于四谛理之迷理惑为见惑,执迷于现象事物之迷事惑为修惑。唯识宗以见惑为后天的烦恼,称为分别起,系因邪师或者邪教等诱导,而心上生起者;修惑为与生俱来的,而自然产生之先天性烦恼。这个先天性烦恼很难克服,你明明知道这个四大本空,五阴无我,没有什么贪嗔痴慢疑;但是,他莫名其妙的内心一直生起抗拒心,我们因为能所不断,所以,那个抗拒心从强慢慢转中,中慢慢转弱,弱慢慢转无。就像大、强烈的台风碰到中央山脉,转成中度台风;出台湾海峡又变成轻度台风;再吹向外面去,远离台湾岛的话,就变成低气压。我们还没有学佛的时候,内心就是做台风,学佛了一阵子以后,变成中度台风,在烦恼里面搅,他的内心里面无明搅、是非恩怨。佛弟子还是有是非的,喜欢讲来讲去的;慢慢慢慢听到师父这样子劝导大家:什么是佛?身、口、意完全清净。唉!不行,不行!要讲的时候,他会踩刹车,开始做小台风,还是会做一点,偶尔会咬耳朵:我跟你说喔。。。不会很大声;但是,他还是会讲。讲到有一天的时候,听到师父说:讲是非恩怨,就像银行里面的钱领出来花、丢掉一样!喔!这样还花自己的钱?(师父做封嘴状)要讲的时候,不行!要存起来!开始学会存钱。所以,我们八识田中就像一个银行、就像一个仓库一样,要花钱、要存功德,完全看自己了。所以,那个造口业的,你就尽量花,我也是叫你尽量花,你尽量讲,把钱花光,临命终就没有福报可以享了,(笑)因为早就都花光了!所以,修学佛道还是一念之间。所以,这个俱生起的,就是因为从小到大能所不断,所以没有办法抗拒那种生起的没有办法、无意识的烦恼,几乎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无意识,不是说刻意的;但是,它一下子就跑出来了,不是故意的,真的是无心的。是不是?

  此外,以见思二惑为空观能断之烦恼,所以天台宗立此二惑,而与尘沙惑、无明惑并称三惑。其中,见思惑因为对三界内之事物而起,能招感三界之生死(即迷的生存),所以称为界内惑。这个起因都是因为没有智慧才这样子。并以其共通三乘所断之烦恼,所以也称为通惑。

  诸位看左边的(表格一),这个俱舍宗跟唯识宗讲得不太一样,诸位!经论都是这样,每一个宗、每一个派,都有自己的解读,佛不在,你也没有地方可以问。所以,这些名相,作为佛弟子,尤其是研究渐教的,就要忍受一些烦恼——众多的名相;但是,对我们修行还是有帮助的。俱舍宗跟唯识宗讲得不太一样,诸位!看迷理之惑,先看左边,因为迷理之惑好断。迷理:迷四谛理,对苦、集、灭、道的真理不了解,所以,他就有了迷理之惑。诸位看迷理之惑,身见,俱舍宗讲: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然后俱舍宗讲迷事之惑,迷事之惑就是贪、嗔、痴、慢,但是,俱舍宗把见惑、迷理之惑,仍然由迷事之惑来支配,见惑跟思惑统统可以说是迷事。简单讲是见惑,贪、嗔、痴、慢是见惑,同时也是思惑,就这样直接讲就更快了。贪、嗔、痴、慢是迷事的修惑,同时也是迷理的见惑,这样解读。看,往底下,看最下面,再往上看起来,如果唯识学来谈,就不太一样,看左边,左下角,它的见惑就剩下四个,分别起惑,唯识宗讲的分别起惑,只有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俱生起的修惑就比较多,贪、嗔、痴、慢、身见、边见。这身见、边见,在这里特别强调:有身见,他一定有边见,边见是因身见而起的。换句话说:我们如果认同了这个四大的身见,就一定会产生外道的断或者是常,因为有四大可以论断,那么,不是断见就是常见。所以,身见跟边见,换句话说:断身见的人就一定没有边见,这个要特别注意。

  证初果的人,他没有身见,他了知四大本空,五阴无我。所以,佛制的戒律,法师、出家众,不准到证初果阿罗汉的家一直去托钵,不行!因为他已经断这个身见的时候,他会把生命、财产全部布施出来,所以,他也不会起生气。你今天这个比丘去那边,证初果阿罗汉的家里去托钵,第二个再去跟他托钵,他纵然没有钱了,因为他没有身见了,他也不会烦恼,他就继续给你。但是,以前这个居士、邻居,就批评这个托钵的比丘,因为比丘一个一个去,他不知道,比丘第一个去托钵,证初果的居士也给他,其实家里已经很穷了;第二个再去托钵,因为不知道前面的比丘已经托钵过了,再去托钵,又给他,给他到剩下全身都没有了,因为他证果了,他根本这个身外之物全部都放下了。所以,佛制的戒律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邻居就毁谤比丘,说:沙门释子就是没有良心,已经把人家的东西统统化缘完了、光光了,还一个一个继续来!佛知道这个事情,就制止比丘到证果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阿罗汉在家白衣去托钵,不准,除非他自己有心要供养。所以,我们现在,如果你有证初果阿罗汉的护法居士,你要讲一下,我们不敢到你们那边,因为佛有制戒律,你只要证初果,我们不敢到你家,红包拿来,我们退回去!是没这么严重啦,因为这是你自己拿来的。不过你不要让我产生错觉,突然有一天你卖了财产,五百万拿来供养,我会吓一跳,我以为你证初果,因为你把全部财产都给我,我会吓一跳!(笑)

  俱生起惑(修惑),这是唯识宗。

  翻过来,page3,(1)据小乘俱舍宗,见惑凡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诸位!见惑称八十八使,思惑称八十八品,一个是“使”,一个是“品”,不一样的!有人方便称:见惑八十八使,思惑是八十一使,是不对的!见惑是八十八使,思惑是八十一品,因为品是分上、中、下,上又分上、中、下,所以,它有九品来分。(1)据小乘俱舍宗,见惑凡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表二)。也就是即见道所灭之根本烦恼有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等十惑。诸位!你一定要认识清楚,这是断粗的;你说:咦?断掉身见、边见,这不是证阿罗汉果吗?不!这只有见道位啊,是证初果阿罗汉断的,不是证阿罗汉断的,要弄清楚这个,以为这十使统统断完了;不是,他断粗的,细的留到后面的思惑。所以,这个五利使,五利使就是速度快,身见,身见就是:我们这个色身,蚊子一咬,啪!就打死它,速度之快,没有比这个更快。边见是外道所执着的断、常;邪见是拨无因果;见取见是执为最胜;戒禁取见是非因计因,就是不是正因而计着为因。

  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等十惑。于见道观三界之各四谛,其所断之见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断有十使。注意听!什么是苦?诸位!佛陀说:苦是世间的真实性,第一、就是因为它是刹那变化性;二、是缘起性;三、是无常性;第四、是空无自性。因此佛陀所讲的这个苦,是观察入微,意思就是说:你现在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