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的乐,它都会产生变化,这变化的过程当中,绝对到终就会结束,所有的乐的境界,到最后,它就一定会苦。所以,这个苦是佛观察这个世间至微。有一次我在讲经的时候,底下有一个新来的,哇!听得。。。新来的,听课的,他是医生。听完的时候,他刚好有戴这个听筒,因为我刚好那一天讲苦谛,讲苦:这个八苦啊、三苦,这个苦。他下课以后,他拿了一个听筒,说要替师父看病,说:你(师父)头脑有问题!为什么讲世间都是苦的?头脑有一点不正常!佛陀观察这个苦谛,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生灭,是实实在在的,万法都是败坏之相,是实实在在的,你今天一直去游玩,你一定有一天要结束的;你今天无论享乐什么,孝子贤孙,或者是荣耀,这些都是短暂的。所以,苦谛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苦谛所断的有十使,就是五钝使加五利使,集跟灭二谛所断的各有七使。七使就是:集谛除掉身见、边见、戒取见,初果没有身见,边见是依身见而有的;只要证初果阿罗汉的,他就会有正确的戒律,所以,没有戒禁取见这个问题。底下,道谛所断的有八使,因为道谛还在修行,所以,有关有戒律,还是有相关戒律的。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跟边见,共断三十二使。于色界、无色界各四谛所断的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了嗔使,故各断二十八使。色界、无色界共计断五十六使,所以,三界共计八十八使。
诸位!看(表二),先看底下的(表二),page3(表二),见惑(迷理之惑),欲界、色界、无色界,佛在世的时候,教导这些徒弟,观,好好的观苦、集、灭、道,苦谛是世间的果,世间果从哪里来?从集谛来的,集贪、嗔、痴、身见、边见、痛苦而来的。这个“集”是集一切惑而来,集惑而造这个恶因,变成苦果。所以,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的因;灭是涅槃,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佛陀为什么要先讲果呢?让你认知:喔!这个世间是苦的!让你先了解,你现在就是苦啊,刹那在变化,你生命很快就会结束的,苦谛。集谛,这集从哪里来呢?从贪、嗔、痴、慢、疑来的,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等等,这些集谛来的。灭谛就是出世的果,就是说涅槃是可以求的、可以趣向的;道谛,你就是要修行八正道,还有三十七道品。
所以,欲界的苦谛底下有十使,是初果所断;集谛断七个,除了身见、边见、戒禁取见;灭谛底下有七,除了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底下有八,除了身见跟边见,合起来,十加七加七加八,十、七、七、八就是三十二,欲界断三十二使。
看色界,色界也一样,观苦、集、灭、道,苦谛是九,集谛是六,灭谛是六,道谛是七,为什么呢?因为上二不行嗔,上面的二界:色界跟无色界,本来就没有嗔恨心,所以不必断它;就像初果阿罗汉一样的,本来他就没有身见、边见、戒取见。底下,色界,苦谛底下有九个,除去嗔,也就是欲界的苦谛减一就是九;色界的集谛六,就是欲界的集谛减一,七减一就是六;色界灭谛就是六,也就是灭谛七减一就是六;道谛是七,道谛减一就是嗔。为什么色界要除掉这个嗔呢?因为上二不行嗔,上二就是上面的二界,色界跟无色界没有嗔恨心,所以,色界的苦、集、灭、道,苦谛底下有九;集谛底下有六;灭谛底下有六;道谛底下有七,加起来九、六、六、七,总共二十八使。
无色界跟色界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也是二十八。
所以,你看,三十二加二十八就是六十,再加二十八就是八十八使,所以,见惑称八十八使。
好!诸位再看上面,page3上面的,倒数第六行,复次,十惑中,小乘以贪、嗔、痴、慢四者通于见修二道所断,疑与五见,则唯为见所断,说修惑有八十一种,称为修惑八十一品。诸位!先看(表三),所以,再强调一下,见道位已经断了这些,前面所讲的,苦谛有十使、集谛有七、灭谛有七、道谛有八;现在这个事惑不一样,事惑就是习气,习气,他就卡住了,就是贪、嗔、痴、慢。你注意看,色界、无色界,统统在断很少的,就是断贪、嗔、痴、慢。所以,诸位看!迷事的惑,事的习气难断,叫做事,面对境界要真的放下,可要真的功夫!道理很容易懂。因为那是理,现在要面对事相,就是习气。
修惑,欲界有四种:贪、嗔、痴、慢,有四个,它分:一、五趣杂居地,分九品,九品就是上、中、下,那么,上再分上、中、下,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再分上、中、下,就是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再分上、中、下,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对不对?所以,五趣杂居地有九品,意思就是:贪、嗔、痴、慢有轻重之分,欲界就是这样。色界——贪、痴、慢,色界——二、离生喜乐地(初禅)——九品;三、定生喜乐地(二禅)——九品;四、离喜妙乐地(三禅)——九品;五、舍念清净地(四禅)——就是九品。诸位!看色界,色界的底下没有嗔,只有贪、痴、慢,可见这个多么的难断,多么的难断!无色界——贪、痴、慢,六、空无边处地——九品;七、识无边处地——九品;八、无所有处地——九品;九、非想非非想地——九品,这个就是九地。那么,迷惑,就是九品。。。这可不是莲花喔,这是烦恼,烦恼分为上、中、下,上、中、下,又各自分为上、中、下,所以,变成九品。。。这个就叫做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思惑。诸位!现在的修行人,很少按照这样子:苦、集、灭、道来观照,现在的修行人大部分都是修内观法、或者数息观、或者是修禅定;大乘佛法就比较多样化,念佛啊、持咒啊、放生啊、吃素啊、法会啊、禅七啊、佛七啊,大乘佛教就多样化;小乘大部分都是修四念处比较多。
底下,说修惑有八十一种,称为修惑八十一品,也就是修道时所灭之根本烦恼计有十种,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在色界有三种,贪、痴、慢。无色界也有三种,贪、痴、慢。若以此十种,就是说十种配合九地的话,则更依烦恼的强弱来分,则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种,那么,思惑总共八十一品。
诸位,见惑八十八使,加十种修惑,十种就是:欲界四种、色界三种、无色界三种,前面刚刚已经讲过了,合称九十八随眠。这“随眠”就是困住你的意思,让你没有办法自在,随时随地都困住你,就像睡眠睡着了一样,让智慧睡着了,你没有办法运用自在。
第(2)大乘唯识宗
以十惑中的贪、嗔、痴、慢、身见、边见六者,通于见修二道所修所断,其余四者唯为见所断,而说见惑有一一二种,是怎么分的呢?也就是欲界的四谛底下各有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等十惑,所以,共为四谛,乘起来,十乘以四就是四十,因为有四谛嘛,十惑,每一谛底下都有十惑。所以,师父已经讲了:你要研究渐教的经教,你就一定要忍受繁琐的名相,一定要忍受;而且要忍受不同的名相,因为每一个,俱舍论讲的,跟唯识宗讲的又不一样;天台讲的,跟华严讲的又不太一样;净土宗讲的有自己的思想;禅宗有禅宗讲的,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多少把它认识一下,依我们自己的兴趣修自己的行。底下,四十惑;色、无色界各四谛底下各除嗔,那么,就是九惑,合为七十二惑,所以,三界合计一一二惑。
修惑有十六种,也就是欲界有贪、嗔、痴、慢、身见、边见等六惑,这是唯识宗讲的;色界、无色界则各除嗔,那么,剩下五,六减一就是五,合起来,色界、无色界加起来就是十惑,三界合计十六惑,因为欲界六、色界五、无色界五,加起来是十六惑。
见思二种,总计一二八根本烦恼。诸位看(表四),看左边的(表格四),分别起的就是后天的见惑,欲界有十惑,四谛:苦、集、灭、道各有十惑,十乘以四就是四十。色界,上二不行嗔,就是没有嗔心,所以,十减一剩下九,每一谛有九,九四三十六,无色界跟色界一样,也是四谛乘以九,都除掉嗔。所以,色界三十六,无色界也三十六,那么,欲、色、无色界就是四十加三十六加三十六,就是一一二。诸位看左边,俱生起的修惑,俱生起的修惑就是欲界除疑、后三见,后三见就是:前面的身见跟边见,后面就是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是指后三见的意思。色界有五惑,就是除去嗔、还有疑、还有后面的三见。无色界有五惑,除去嗔心、疑、还有后面的三见。所以,这个俱生起惑的修惑,欲界六、色界五、无色界五,加起来十六,诸位看最低下,一一二加十六,快速的心算,得到一二八,数学还真不错!
看底下,page4,见结,这个很重要,九结之一,这个见结:看什么心就打结,叫做见结。这个见结,一般众生很难逃脱,现在我先把九个结念一下: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嫉妒的嫉,嫉结;九、悭,悭贪的悭,悭结,这九种心态一定会让你心打结,你绝对逃不掉!
好!第一、叫做爱结,这个全世界没有一个能够躲过这个,叫做贪,深度的贪就是爱,爱就会黏在一起、执着在一起,不论是爱财、爱色、爱名、爱睡、爱吃,这统统是一个爱,那么,这个爱就会很麻烦,你爱多少,你就会有多少的烦恼,你逃不掉的!所以爱重,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阿弥陀佛!(笑)演歌仔戏时都是这样咚咚锵的唱着的,歌仔戏都是这样演的,就是这个爱是很可怕的!但是,你叫这个年轻人要放下这个爱;不要说年轻人,老年人都没办法,老年人!有二个八十几岁的结婚,她讲了一句很感性的话,她说:生命如果可以再来,我还可以再年轻,我会再为你生一打的孩子!坐在后面的佛祖差点跌下来,听不下去了,八十几岁,都快进棺材了!这世间就是这样,就是执着这些。
第二、叫做恚,恚就是愤怒、恨。二个土再一个心。只要有这个恚心所在,那你就麻烦大了,就什么都是揪在一起,人家生气一下,五分钟过,你不是喔,五年喔,兄弟为了一件小事情,一辈子都不讲话,看到了,恨,恨了,结就…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