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有的樂,它都會産生變化,這變化的過程當中,絕對到終就會結束,所有的樂的境界,到最後,它就一定會苦。所以,這個苦是佛觀察這個世間至微。有一次我在講經的時候,底下有一個新來的,哇!聽得。。。新來的,聽課的,他是醫生。聽完的時候,他剛好有戴這個聽筒,因爲我剛好那一天講苦谛,講苦:這個八苦啊、叁苦,這個苦。他下課以後,他拿了一個聽筒,說要替師父看病,說:你(師父)頭腦有問題!爲什麼講世間都是苦的?頭腦有一點不正常!佛陀觀察這個苦谛,意思就是說:這個世間生滅,是實實在在的,萬法都是敗壞之相,是實實在在的,你今天一直去遊玩,你一定有一天要結束的;你今天無論享樂什麼,孝子賢孫,或者是榮耀,這些都是短暫的。所以,苦谛是實實在在的。所以,苦谛所斷的有十使,就是五鈍使加五利使,集跟滅二谛所斷的各有七使。七使就是:集谛除掉身見、邊見、戒取見,初果沒有身見,邊見是依身見而有的;只要證初果阿羅漢的,他就會有正確的戒律,所以,沒有戒禁取見這個問題。底下,道谛所斷的有八使,因爲道谛還在修行,所以,有關有戒律,還是有相關戒律的。除五利使中之身見跟邊見,共斷叁十二使。于色界、無色界各四谛所斷的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了嗔使,故各斷二十八使。色界、無色界共計斷五十六使,所以,叁界共計八十八使。

  諸位!看(表二),先看底下的(表二),page3(表二),見惑(迷理之惑),欲界、色界、無色界,佛在世的時候,教導這些徒弟,觀,好好的觀苦、集、滅、道,苦谛是世間的果,世間果從哪裏來?從集谛來的,集貪、嗔、癡、身見、邊見、痛苦而來的。這個“集”是集一切惑而來,集惑而造這個惡因,變成苦果。所以,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的因;滅是涅槃,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佛陀爲什麼要先講果呢?讓你認知:喔!這個世間是苦的!讓你先了解,你現在就是苦啊,刹那在變化,你生命很快就會結束的,苦谛。集谛,這集從哪裏來呢?從貪、嗔、癡、慢、疑來的,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等等,這些集谛來的。滅谛就是出世的果,就是說涅槃是可以求的、可以趣向的;道谛,你就是要修行八正道,還有叁十七道品。

  所以,欲界的苦谛底下有十使,是初果所斷;集谛斷七個,除了身見、邊見、戒禁取見;滅谛底下有七,除了身見、邊見、戒禁取見;道谛底下有八,除了身見跟邊見,合起來,十加七加七加八,十、七、七、八就是叁十二,欲界斷叁十二使。

  看色界,色界也一樣,觀苦、集、滅、道,苦谛是九,集谛是六,滅谛是六,道谛是七,爲什麼呢?因爲上二不行嗔,上面的二界:色界跟無色界,本來就沒有嗔恨心,所以不必斷它;就像初果阿羅漢一樣的,本來他就沒有身見、邊見、戒取見。底下,色界,苦谛底下有九個,除去嗔,也就是欲界的苦谛減一就是九;色界的集谛六,就是欲界的集谛減一,七減一就是六;色界滅谛就是六,也就是滅谛七減一就是六;道谛是七,道谛減一就是嗔。爲什麼色界要除掉這個嗔呢?因爲上二不行嗔,上二就是上面的二界,色界跟無色界沒有嗔恨心,所以,色界的苦、集、滅、道,苦谛底下有九;集谛底下有六;滅谛底下有六;道谛底下有七,加起來九、六、六、七,總共二十八使。

  無色界跟色界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也是二十八。

  所以,你看,叁十二加二十八就是六十,再加二十八就是八十八使,所以,見惑稱八十八使。

  好!諸位再看上面,page3上面的,倒數第六行,複次,十惑中,小乘以貪、嗔、癡、慢四者通于見修二道所斷,疑與五見,則唯爲見所斷,說修惑有八十一種,稱爲修惑八十一品。諸位!先看(表叁),所以,再強調一下,見道位已經斷了這些,前面所講的,苦谛有十使、集谛有七、滅谛有七、道谛有八;現在這個事惑不一樣,事惑就是習氣,習氣,他就卡住了,就是貪、嗔、癡、慢。你注意看,色界、無色界,統統在斷很少的,就是斷貪、嗔、癡、慢。所以,諸位看!迷事的惑,事的習氣難斷,叫做事,面對境界要真的放下,可要真的功夫!道理很容易懂。因爲那是理,現在要面對事相,就是習氣。

  修惑,欲界有四種:貪、嗔、癡、慢,有四個,它分:一、五趣雜居地,分九品,九品就是上、中、下,那麼,上再分上、中、下,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再分上、中、下,就是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再分上、中、下,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對不對?所以,五趣雜居地有九品,意思就是:貪、嗔、癡、慢有輕重之分,欲界就是這樣。色界——貪、癡、慢,色界——二、離生喜樂地(初禅)——九品;叁、定生喜樂地(二禅)——九品;四、離喜妙樂地(叁禅)——九品;五、舍念清淨地(四禅)——就是九品。諸位!看色界,色界的底下沒有嗔,只有貪、癡、慢,可見這個多麼的難斷,多麼的難斷!無色界——貪、癡、慢,六、空無邊處地——九品;七、識無邊處地——九品;八、無所有處地——九品;九、非想非非想地——九品,這個就是九地。那麼,迷惑,就是九品。。。這可不是蓮花喔,這是煩惱,煩惱分爲上、中、下,上、中、下,又各自分爲上、中、下,所以,變成九品。。。這個就叫做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思惑。諸位!現在的修行人,很少按照這樣子:苦、集、滅、道來觀照,現在的修行人大部分都是修內觀法、或者數息觀、或者是修禅定;大乘佛法就比較多樣化,念佛啊、持咒啊、放生啊、吃素啊、法會啊、禅七啊、佛七啊,大乘佛教就多樣化;小乘大部分都是修四念處比較多。

  底下,說修惑有八十一種,稱爲修惑八十一品,也就是修道時所滅之根本煩惱計有十種,在欲界有貪、嗔、癡、慢,在色界有叁種,貪、癡、慢。無色界也有叁種,貪、癡、慢。若以此十種,就是說十種配合九地的話,則更依煩惱的強弱來分,則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種,那麼,思惑總共八十一品。

  諸位,見惑八十八使,加十種修惑,十種就是:欲界四種、色界叁種、無色界叁種,前面剛剛已經講過了,合稱九十八隨眠。這“隨眠”就是困住你的意思,讓你沒有辦法自在,隨時隨地都困住你,就像睡眠睡著了一樣,讓智慧睡著了,你沒有辦法運用自在。

  第(2)大乘唯識宗

  以十惑中的貪、嗔、癡、慢、身見、邊見六者,通于見修二道所修所斷,其余四者唯爲見所斷,而說見惑有一一二種,是怎麼分的呢?也就是欲界的四谛底下各有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等十惑,所以,共爲四谛,乘起來,十乘以四就是四十,因爲有四谛嘛,十惑,每一谛底下都有十惑。所以,師父已經講了:你要研究漸教的經教,你就一定要忍受繁瑣的名相,一定要忍受;而且要忍受不同的名相,因爲每一個,俱舍論講的,跟唯識宗講的又不一樣;天臺講的,跟華嚴講的又不太一樣;淨土宗講的有自己的思想;禅宗有禅宗講的,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們多少把它認識一下,依我們自己的興趣修自己的行。底下,四十惑;色、無色界各四谛底下各除嗔,那麼,就是九惑,合爲七十二惑,所以,叁界合計一一二惑。

  修惑有十六種,也就是欲界有貪、嗔、癡、慢、身見、邊見等六惑,這是唯識宗講的;色界、無色界則各除嗔,那麼,剩下五,六減一就是五,合起來,色界、無色界加起來就是十惑,叁界合計十六惑,因爲欲界六、色界五、無色界五,加起來是十六惑。

  見思二種,總計一二八根本煩惱。諸位看(表四),看左邊的(表格四),分別起的就是後天的見惑,欲界有十惑,四谛:苦、集、滅、道各有十惑,十乘以四就是四十。色界,上二不行嗔,就是沒有嗔心,所以,十減一剩下九,每一谛有九,九四叁十六,無色界跟色界一樣,也是四谛乘以九,都除掉嗔。所以,色界叁十六,無色界也叁十六,那麼,欲、色、無色界就是四十加叁十六加叁十六,就是一一二。諸位看左邊,俱生起的修惑,俱生起的修惑就是欲界除疑、後叁見,後叁見就是:前面的身見跟邊見,後面就是戒取見、見取見、邪見,是指後叁見的意思。色界有五惑,就是除去嗔、還有疑、還有後面的叁見。無色界有五惑,除去嗔心、疑、還有後面的叁見。所以,這個俱生起惑的修惑,欲界六、色界五、無色界五,加起來十六,諸位看最低下,一一二加十六,快速的心算,得到一二八,數學還真不錯!

  看底下,page4,見結,這個很重要,九結之一,這個見結:看什麼心就打結,叫做見結。這個見結,一般衆生很難逃脫,現在我先把九個結念一下:一、愛結;二、恚結;叁、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嫉妒的嫉,嫉結;九、悭,悭貪的悭,悭結,這九種心態一定會讓你心打結,你絕對逃不掉!

  好!第一、叫做愛結,這個全世界沒有一個能夠躲過這個,叫做貪,深度的貪就是愛,愛就會黏在一起、執著在一起,不論是愛財、愛色、愛名、愛睡、愛吃,這統統是一個愛,那麼,這個愛就會很麻煩,你愛多少,你就會有多少的煩惱,你逃不掉的!所以愛重,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阿彌陀佛!(笑)演歌仔戲時都是這樣咚咚锵的唱著的,歌仔戲都是這樣演的,就是這個愛是很可怕的!但是,你叫這個年輕人要放下這個愛;不要說年輕人,老年人都沒辦法,老年人!有二個八十幾歲的結婚,她講了一句很感性的話,她說:生命如果可以再來,我還可以再年輕,我會再爲你生一打的孩子!坐在後面的佛祖差點跌下來,聽不下去了,八十幾歲,都快進棺材了!這世間就是這樣,就是執著這些。

  第二、叫做恚,恚就是憤怒、恨。二個土再一個心。只要有這個恚心所在,那你就麻煩大了,就什麼都是揪在一起,人家生氣一下,五分鍾過,你不是喔,五年喔,兄弟爲了一件小事情,一輩子都不講話,看到了,恨,恨了,結就…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