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枝末無明。又以塵沙惑、無明爲菩薩所斷的別惑,見思爲叁乘人所通斷,所以稱爲通惑。相對無明等界外之惑,見思唯潤增有漏之業,招叁界的生死,所以稱爲界內惑。
又解釋見思之語,有從解得名與當體受稱之名。從解得名,就是從你悟的程度的意思,所謂從解得名,就是能斷的智解,你有智慧,解到哪裏,惑就斷到哪裏,而立所斷之名,也就是能斷的無漏智生起,照見四谛之理的時候,其所斷之惑稱爲見惑。所以,見思惑,你第一個要想到的就是四谛。其後再度思惟四谛之理而斷者,稱爲思惑。所謂當體受稱,系就惑之當體而立名,也就是煩惱本無實體,乃見爲假有之虛妄不實之法,所以稱爲見惑。見到了不實虛妄之法而斷除煩惱,這個稱爲見惑。所以,見惑簡單講,叫做見道所斷之惑,就是這個道理。貪、嗔等煩惱緣五欲。。。六欲就是六塵,五塵、六塵之事相,經思惟而留之于心,稱爲思惑。我們思惑就是斷時空性,我們不知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思惑,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微細的分別心,就是識心的意思。見惑是著于五欲六塵;而思惑是著于內在裏面那個意識心,太強,煩惱習氣心、意識心。這個在《法華玄義》、《摩诃止觀》等等,《止觀輔行傳弘決》,還有《觀音玄義》等等,都有談到這個見思惑的問題。
看左邊,見真,你有見惑,你要有空慧的思想,以空慧徹見真理。《無量壽經》卷下,說:“慧眼見真,能渡彼岸。”《無量壽經義疏》卷下:“慧眼勝也,照空實慧,”也就是照見萬法的理其實是空的,他有真實的智慧;世間人沒有,只有小聰明。“見理名眼,”見到空理、見到無生之理,名爲慧眼。“能見真空,故名見真。除舍有相,”就是把這個凡所有生滅的相、緣起的相,統統放下,“達到平等無相彼岸,名度彼岸。”《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下《梁書》卷四十七。
底下,這個見真大師就不用看,這是多出來的資料。看“見假”,page2,中間,見假是指見惑,惑之體虛妄而非實有,稱之爲見假、稱之爲假。所以,你見到萬法都是假相,那麼,你這個煩惱就少。所以,佛陀在經典講了一句話,也就是說:世間人、修行人,每一個人他都有心病,這個心中的病就是煩惱的病,是大、還是中、還是小,不一定,惟佛無病,只有佛心沒有病;病者就是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貪、嗔、癡、慢、疑,只是重病還有輕病。說:這個人憤怒很強,這個人心重病,非常嚴重的病;問題是打針、吃藥不會好!所以,佛名爲大醫王,佛陀能夠醫世間所有醫生沒有辦法醫的病,因爲世間的醫生,大部分的醫生能醫就是身體上的病,關于心靈上的毛病、煩惱的病,這個世間的醫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世間的醫生不能稱爲大醫王,惟有佛陀能夠稱爲:佛是大醫王。
見惑就是見道所斷的惑,諸位看,底下左邊,之略稱,又作見煩惱、見障、見一處住地。指在見道時所斷滅之惑。修道時所斷滅之惑,則稱爲修惑,(或者是思惑)。俱舍宗跟唯識宗講得不太一樣,俱舍宗以執迷于四谛理之迷理惑爲見惑,執迷于現象事物之迷事惑爲修惑。唯識宗以見惑爲後天的煩惱,稱爲分別起,系因邪師或者邪教等誘導,而心上生起者;修惑爲與生俱來的,而自然産生之先天性煩惱。這個先天性煩惱很難克服,你明明知道這個四大本空,五陰無我,沒有什麼貪嗔癡慢疑;但是,他莫名其妙的內心一直生起抗拒心,我們因爲能所不斷,所以,那個抗拒心從強慢慢轉中,中慢慢轉弱,弱慢慢轉無。就像大、強烈的臺風碰到中央山脈,轉成中度臺風;出臺灣海峽又變成輕度臺風;再吹向外面去,遠離臺灣島的話,就變成低氣壓。我們還沒有學佛的時候,內心就是做臺風,學佛了一陣子以後,變成中度臺風,在煩惱裏面攪,他的內心裏面無明攪、是非恩怨。佛弟子還是有是非的,喜歡講來講去的;慢慢慢慢聽到師父這樣子勸導大家:什麼是佛?身、口、意完全清淨。唉!不行,不行!要講的時候,他會踩刹車,開始做小臺風,還是會做一點,偶爾會咬耳朵:我跟你說喔。。。不會很大聲;但是,他還是會講。講到有一天的時候,聽到師父說:講是非恩怨,就像銀行裏面的錢領出來花、丟掉一樣!喔!這樣還花自己的錢?(師父做封嘴狀)要講的時候,不行!要存起來!開始學會存錢。所以,我們八識田中就像一個銀行、就像一個倉庫一樣,要花錢、要存功德,完全看自己了。所以,那個造口業的,你就盡量花,我也是叫你盡量花,你盡量講,把錢花光,臨命終就沒有福報可以享了,(笑)因爲早就都花光了!所以,修學佛道還是一念之間。所以,這個俱生起的,就是因爲從小到大能所不斷,所以沒有辦法抗拒那種生起的沒有辦法、無意識的煩惱,幾乎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無意識,不是說刻意的;但是,它一下子就跑出來了,不是故意的,真的是無心的。是不是?
此外,以見思二惑爲空觀能斷之煩惱,所以天臺宗立此二惑,而與塵沙惑、無明惑並稱叁惑。其中,見思惑因爲對叁界內之事物而起,能招感叁界之生死(即迷的生存),所以稱爲界內惑。這個起因都是因爲沒有智慧才這樣子。並以其共通叁乘所斷之煩惱,所以也稱爲通惑。
諸位看左邊的(表格一),這個俱舍宗跟唯識宗講得不太一樣,諸位!經論都是這樣,每一個宗、每一個派,都有自己的解讀,佛不在,你也沒有地方可以問。所以,這些名相,作爲佛弟子,尤其是研究漸教的,就要忍受一些煩惱——衆多的名相;但是,對我們修行還是有幫助的。俱舍宗跟唯識宗講得不太一樣,諸位!看迷理之惑,先看左邊,因爲迷理之惑好斷。迷理:迷四谛理,對苦、集、滅、道的真理不了解,所以,他就有了迷理之惑。諸位看迷理之惑,身見,俱舍宗講: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然後俱舍宗講迷事之惑,迷事之惑就是貪、嗔、癡、慢,但是,俱舍宗把見惑、迷理之惑,仍然由迷事之惑來支配,見惑跟思惑統統可以說是迷事。簡單講是見惑,貪、嗔、癡、慢是見惑,同時也是思惑,就這樣直接講就更快了。貪、嗔、癡、慢是迷事的修惑,同時也是迷理的見惑,這樣解讀。看,往底下,看最下面,再往上看起來,如果唯識學來談,就不太一樣,看左邊,左下角,它的見惑就剩下四個,分別起惑,唯識宗講的分別起惑,只有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俱生起的修惑就比較多,貪、嗔、癡、慢、身見、邊見。這身見、邊見,在這裏特別強調:有身見,他一定有邊見,邊見是因身見而起的。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認同了這個四大的身見,就一定會産生外道的斷或者是常,因爲有四大可以論斷,那麼,不是斷見就是常見。所以,身見跟邊見,換句話說:斷身見的人就一定沒有邊見,這個要特別注意。
證初果的人,他沒有身見,他了知四大本空,五陰無我。所以,佛製的戒律,法師、出家衆,不准到證初果阿羅漢的家一直去托缽,不行!因爲他已經斷這個身見的時候,他會把生命、財産全部布施出來,所以,他也不會起生氣。你今天這個比丘去那邊,證初果阿羅漢的家裏去托缽,第二個再去跟他托缽,他縱然沒有錢了,因爲他沒有身見了,他也不會煩惱,他就繼續給你。但是,以前這個居士、鄰居,就批評這個托缽的比丘,因爲比丘一個一個去,他不知道,比丘第一個去托缽,證初果的居士也給他,其實家裏已經很窮了;第二個再去托缽,因爲不知道前面的比丘已經托缽過了,再去托缽,又給他,給他到剩下全身都沒有了,因爲他證果了,他根本這個身外之物全部都放下了。所以,佛製的戒律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鄰居就毀謗比丘,說:沙門釋子就是沒有良心,已經把人家的東西統統化緣完了、光光了,還一個一個繼續來!佛知道這個事情,就製止比丘到證果的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阿羅漢在家白衣去托缽,不准,除非他自己有心要供養。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你有證初果阿羅漢的護法居士,你要講一下,我們不敢到你們那邊,因爲佛有製戒律,你只要證初果,我們不敢到你家,紅包拿來,我們退回去!是沒這麼嚴重啦,因爲這是你自己拿來的。不過你不要讓我産生錯覺,突然有一天你賣了財産,五百萬拿來供養,我會嚇一跳,我以爲你證初果,因爲你把全部財産都給我,我會嚇一跳!(笑)
俱生起惑(修惑),這是唯識宗。
翻過來,page3,(1)據小乘俱舍宗,見惑凡八十八種,稱爲見惑八十八使。諸位!見惑稱八十八使,思惑稱八十八品,一個是“使”,一個是“品”,不一樣的!有人方便稱:見惑八十八使,思惑是八十一使,是不對的!見惑是八十八使,思惑是八十一品,因爲品是分上、中、下,上又分上、中、下,所以,它有九品來分。(1)據小乘俱舍宗,見惑凡八十八種,稱爲見惑八十八使。(表二)。也就是即見道所滅之根本煩惱有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鈍使(貪、嗔、癡、慢、疑)等十惑。諸位!你一定要認識清楚,這是斷粗的;你說:咦?斷掉身見、邊見,這不是證阿羅漢果嗎?不!這只有見道位啊,是證初果阿羅漢斷的,不是證阿羅漢斷的,要弄清楚這個,以爲這十使統統斷完了;不是,他斷粗的,細的留到後面的思惑。所以,這個五利使,五利使就是速度快,身見,身見就是:我們這個色身,蚊子一咬,啪!就打死它,速度之快,沒有比這個更快。邊見是外道所執著的斷、常;邪見是撥無因果;見取見是執爲最勝;戒禁取見是非因計因,就是不是正因而計著爲因。
五鈍使(貪、嗔、癡、慢、疑)等十惑。于見道觀叁界之各四谛,其所斷之見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斷有十使。注意聽!什麼是苦?諸位!佛陀說:苦是世間的真實性,第一、就是因爲它是刹那變化性;二、是緣起性;叁、是無常性;第四、是空無自性。因此佛陀所講的這個苦,是觀察入微,意思就是說:你現在所…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