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本願經講記▪P34

  ..續本文上一頁,一直到最後成佛品,這本經典很重要,就是菩薩一直從他的過去出家一直到成佛的一個過程。底下說,地藏菩薩就像這句話這樣,【“以身常處于地獄,】爲什麼呢?因爲他要度衆生,【非不親近大慈尊,】因爲常常在地獄救度苦難的衆生,不是說不要親近世尊,【以身常處于輪回,】不是不要來聽聞妙法,【非不親聞微妙法。”這兩句話,說地藏度衆生苦,無暇來見佛聞法啊!現在無量地獄中分身地藏,皆來集會天宮,到底有多少地藏呢?文中說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靜默,【無量阿僧祇,這麼多。梵語阿僧祇,此雲“無央數”。無量個阿僧祇,】一個阿僧祇就【不可說算,】十的幾次方年這個數量,更何況無量的阿僧祇,不可算數,【這多無量;不可度量,這多不可說;不可用口議,這多不可量;不可用心思,這多不可議。】沒有辦法用言辭去表達,到底有多少數目,【數目太多了!因爲地藏法身,遍滿虛空,有機即現,】若有根機他就顯現,【奚能說其數目哉!因爲法身無爲,不墮諸數,故不可說。可說是世間法,佛法不可說,超過數量啊!】

  

   【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文乃地藏帶領地府所化的衆生同來見佛。】

  【地藏菩薩,在幽冥界度衆生,到底度得度不得呢?因爲衆生入地獄,佛性亦入,衆生受苦,佛性不受苦,】受苦是你的妄想,你的肉身、意念,意識,【因佛性不作罪故。】所以我們今天有這個苦,就是因爲有這個色身這個業力牽引著,【然佛性不舍衆生,而陪衆生入地獄,衆生造罪受苦時,佛性不受苦。因此,地獄衆生,皆有佛性。衆生既有佛性,日日叁時聞地藏說法,聞得多,內薰爲種;種子起現行,衆生即時覺悟自己的佛性】所以有一天我們也會成佛,也會覺悟我們是佛,【——未曾造罪、】所以我們的佛性就不會造業了,【清清淨淨。見佛性而發菩提心,皈依地藏,忏悔前非,解脫業道,故雲“從業道出者”。焰口】《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裏第71頁、72頁【有雲:“無量諸聖賢,及諸業道官。”】意思是說我們隨這個六道的業道都有當判官的,這段前二句是說:十方一切刹,諸佛菩薩衆,接下來就是:無量諸聖賢,及諸業道官,惟願大慈悲,降臨于法會,攝受花、香、燈、塗、果、樂,微分少供養,這是《焰口本》裏來的。【業道官,現鬼王身在地府行菩薩道。地藏在地獄教化衆生發菩提心,仍舊在地府修菩薩行,從來未曾見佛。今天與地藏同來,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那由他,此雲百億),各各持水陸、草木之香花,用表敬心,來供養佛。】佛度化六道,尤其是陽間,地藏王菩薩也是度化六道,但特別在陰間,幽冥界的教主,所以我們能認識地藏王菩薩是賺到了,在陽間沒有好好修行有時候會跑到那裏去,看到地藏王菩薩,原來是同參道友,我在陽間就看過你的像了,今天見到你的真相,解救一下,拉個關系,(笑)最好是不要去那裏,比較麻煩。

  【同來等輩,皆因地藏教化,不但見佛性,發菩提心,而且又從性起修,行菩薩行,權現鬼王身,利益受苦衆生,成就自利利他兩種功德。功德返薰菩提心,】返過來熏習菩提心,【則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翻譯成中文叫做一切種智,什麼叫一切種智?就是了解內外一切法相的智慧,這是指佛智而言,用海來比喻一切智,一切種智的廣大像大海般,薩婆若也可以翻譯成一切智,也可翻成一切種智,有點差別,如果翻成一切智就是重在空性的發揮,如果翻成一切種智重在圓滿的角度,廣大的角度,薩婆若海【成就叁不退。第一“位”不退,發菩提心是也。】我們要發菩提心,問題是如何發?我說《勸發菩提心文》聽過嗎?菩提心是什麼。真正的發菩提心是:無所發名發菩提心,見一切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然後無所發,發什麼,沒有發,連啓動都沒有,就是無量的菩提心,很妙,無所發,是名發菩提心,意思就是不著相,沒有嘴上說我現在發菩提心,也不可以說心想我在發菩提心,也不可以常常說我是有菩提心的人,這樣就叫做發菩提心。【第二“行”不退,以鬼王身度生是也。第叁“念”不退,自利利他功德,返薰真如,念念流入毗盧性海是也。】毗盧性海就是毗盧遮那佛體性的廣大,性海就是體的意思,體大,意思就是毗盧遮那就是法身的如來,毗盧遮那或毗盧性海就是法性界、或佛性界,楞嚴咒裏也有:(梵語),大灌頂光真言:(梵語),《八十華嚴》翻成毗盧遮那,《六十華嚴》翻成盧舍那,後來的人把毗盧遮那當作法身,把盧舍那當作報身,就是這樣來的,其實這是譯音的不同,叁身即是一身,是後來佛教大乘演變才這樣的,所以我們常常說毗盧遮那佛,或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同一尊佛,一個法身,一個報身,一個應身。【具此叁不退,則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矣。梵語“阿耨多羅”此翻無上;“叁藐”此翻正等;“叁菩提”此翻正覺。欲求無上之佛果,須修正等正覺之佛因,因果合稱,故名阿耨菩提。正覺者,覺一切法無性,破我執也;】覺一切法無性,叁法印很重要,見法性,爲什麼叫做見法性?意思是見性不動,舉個例子:(師舉一張紙)諸位,這是什麼?這是衛生紙,我現在把它撕開來,紙破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壞,但我們的見性有沒有壞,紙撕破,見性沒有破,若有破掉,衛生紙再湊合,見性變成有裂痕,所以你撕紙撕這樣,見性還是不動,再撕,見性還這樣,這個只要在你面前衛生紙種種的變化,什麼東西不變呢?這個眼睛看到東西,見性如如不動,論相是生滅,生滅的當下,那一念回光返照,即得見性,見相即道就是如如不動的本性,如果我的本性若是會受到影響的話,這衛生紙我若把它撕開,見性就壞,本性受到破壞,如果我的本性跟相是一樣的生滅的話,那麼紙撕開,我的本性是不是被撕開,如果我看到這個東西變成有裂痕了,可是沒有,你怎麼撕,怎麼變化,我這個見性還是一樣這樣看,任何東西來,你千變萬化,我的見性不壞,這叫做見道,悟道,見法性的人,簡單講就是無常法的當體就是空,見一切相應當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即見法性,見法性的人就是入涅槃,所以現實跟涅槃沒有兩樣,現實的生活,悟道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死亡的,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清淨心叫做涅槃,你把涅槃翻譯成死亡,那是嚴重的錯誤,世間人不懂,“啊,那個法師入涅槃。”哪裏入涅槃,沒有悟到法性你怎麼入涅槃,“唉,涅槃就是死亡。”搞到後來佛教被誤導了,涅槃不是死亡,是悟到不生不滅的法性,不管佛有沒有出生,出世沒出世,在還是不在,它永遠就是存在,佛不是真理的創造者,真理不能創造,他只是來這個世間將覺悟的道理來開導我們,佛也是拿無常沒有辦法的,叁十二相都被無常所吞,所以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若以音聲求我,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不是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爲什麼說皆是虛妄,因爲你見性,相就是性,不見性,就永遠在因果裏打轉,那麼因果是二乘人的修法,你永遠不能入這大圓覺海,若要入這大圓覺海,務必要見性,明心見性,即心即佛,沒有見性,持戒持得不好,你有我慢,你沒有即心,不懂得無生,沒有見性,天臺宗就不了解,華嚴也不了解,不見性,修所有的東西只是善而已,永遠不能成佛,今天聽經聞法,怎麼聽,只要你沒有見性,不能成佛,那就是善根深厚而已,聽過見性成佛嗎?成佛必須見性。所以說我們今天若認爲聽經聞法就可以成佛,那錯了,聽經聞法是增上緣,要回光返照一定要見到如如不動的本性,你才有可能成佛,要不然就先到極樂世界去,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若不見性,那你怎麼持戒呢?都在相裏面打轉,都在戒相,對不對?你不悟入戒體,本性就是戒體,空,無形無相,無長無短的東西,沒有見性絕對不可能成佛,做再多善事都沒有用,不能解脫。所以說無上的正等正覺是很不簡單的,欲求無上的正等正覺必須了解一切法無性,要破我執。【正等者,法法平等,周遍法界,】爲什麼法法平等?一切法皆空,當然法法平等,空性的叁昧裏哪有分別相呢!無量的差別相就是平等的本體界,你聽過性相一如嗎?性相一如,見相即道,相就是生滅,當體即空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見一切相,你執著,那就扭曲了,把性海變成業海,簡單講本來好端端的東西,本來清清淨淨的,但息妄念,別無勝解,這樣本性馬上現前。周遍法界,【圓融無礙,離諸法相,破法執也。既能覺法無我,又能法法平等,則無上佛果可期,故雲“無上正等正覺”。】 我還是告訴諸位:佛法裏,這是我個人的觀念,什麼最重要?禅宗的思想最重要,你可要記得師父的思想,師父今天告訴你,你要懂得淨土法門,往生極樂,沒有禅的思想,一點辦法都沒有,要修密宗,沒有禅,一樣沒有辦法,叁密相應,到最後還是無相的,密宗用六大修行,地水火風空識,你要禅淨律密,我告訴你禅宗不懂的話,那就完全不懂佛法,懂皮毛而已,禅宗就是入于佛的骨髓,即心即佛,禅法不懂,拜佛拜到頭打破都不曉得你在拜什麼,如果你有見法性,清淨平等的即心即佛,哎呀,拜佛,享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刀刀切入、針針見血,念念見性、法法平等,念念即心即佛,這是我的感想,師父跟大家講,禅最重要,如果你想要了解淨土,想要往生,想要持戒修密,不懂禅,什麼都不要談。

   【是諸衆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我們看到街頭巷尾流浪的人是很可憐,叁餐不濟,但是若流浪在六道輪回更可憐,所以我們大家都是流浪人,爲什麼?六道輪回的流浪人,要可憐別人以前也要可憐我們自己,因爲流浪生死到今…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