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直到最后成佛品,这本经典很重要,就是菩萨一直从他的过去出家一直到成佛的一个过程。底下说,地藏菩萨就像这句话这样,【“以身常处于地狱,】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度众生,【非不亲近大慈尊,】因为常常在地狱救度苦难的众生,不是说不要亲近世尊,【以身常处于轮回,】不是不要来听闻妙法,【非不亲闻微妙法。”这两句话,说地藏度众生苦,无暇来见佛闻法啊!现在无量地狱中分身地藏,皆来集会天宫,到底有多少地藏呢?文中说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静默,【无量阿僧祇,这么多。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无量个阿僧祇,】一个阿僧祇就【不可说算,】十的几次方年这个数量,更何况无量的阿僧祇,不可算数,【这多无量;不可度量,这多不可说;不可用口议,这多不可量;不可用心思,这多不可议。】没有办法用言辞去表达,到底有多少数目,【数目太多了!因为地藏法身,遍满虚空,有机即现,】若有根机他就显现,【奚能说其数目哉!因为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不可说。可说是世间法,佛法不可说,超过数量啊!】
【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文乃地藏带领地府所化的众生同来见佛。】
【地藏菩萨,在幽冥界度众生,到底度得度不得呢?因为众生入地狱,佛性亦入,众生受苦,佛性不受苦,】受苦是你的妄想,你的肉身、意念,意识,【因佛性不作罪故。】所以我们今天有这个苦,就是因为有这个色身这个业力牵引着,【然佛性不舍众生,而陪众生入地狱,众生造罪受苦时,佛性不受苦。因此,地狱众生,皆有佛性。众生既有佛性,日日三时闻地藏说法,闻得多,内薰为种;种子起现行,众生即时觉悟自己的佛性】所以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佛,也会觉悟我们是佛,【——未曾造罪、】所以我们的佛性就不会造业了,【清清净净。见佛性而发菩提心,皈依地藏,忏悔前非,解脱业道,故云“从业道出者”。焰口】《瑜伽焰口施食要集》里第71页、72页【有云:“无量诸圣贤,及诸业道官。”】意思是说我们随这个六道的业道都有当判官的,这段前二句是说:十方一切刹,诸佛菩萨众,接下来就是:无量诸圣贤,及诸业道官,惟愿大慈悲,降临于法会,摄受花、香、灯、涂、果、乐,微分少供养,这是《焰口本》里来的。【业道官,现鬼王身在地府行菩萨道。地藏在地狱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仍旧在地府修菩萨行,从来未曾见佛。今天与地藏同来,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那由他,此云百亿),各各持水陆、草木之香花,用表敬心,来供养佛。】佛度化六道,尤其是阳间,地藏王菩萨也是度化六道,但特别在阴间,幽冥界的教主,所以我们能认识地藏王菩萨是赚到了,在阳间没有好好修行有时候会跑到那里去,看到地藏王菩萨,原来是同参道友,我在阳间就看过你的像了,今天见到你的真相,解救一下,拉个关系,(笑)最好是不要去那里,比较麻烦。
【同来等辈,皆因地藏教化,不但见佛性,发菩提心,而且又从性起修,行菩萨行,权现鬼王身,利益受苦众生,成就自利利他两种功德。功德返薰菩提心,】返过来熏习菩提心,【则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翻译成中文叫做一切种智,什么叫一切种智?就是了解内外一切法相的智慧,这是指佛智而言,用海来比喻一切智,一切种智的广大像大海般,萨婆若也可以翻译成一切智,也可翻成一切种智,有点差别,如果翻成一切智就是重在空性的发挥,如果翻成一切种智重在圆满的角度,广大的角度,萨婆若海【成就三不退。第一“位”不退,发菩提心是也。】我们要发菩提心,问题是如何发?我说《劝发菩提心文》听过吗?菩提心是什么。真正的发菩提心是:无所发名发菩提心,见一切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然后无所发,发什么,没有发,连启动都没有,就是无量的菩提心,很妙,无所发,是名发菩提心,意思就是不着相,没有嘴上说我现在发菩提心,也不可以说心想我在发菩提心,也不可以常常说我是有菩提心的人,这样就叫做发菩提心。【第二“行”不退,以鬼王身度生是也。第三“念”不退,自利利他功德,返薰真如,念念流入毗卢性海是也。】毗卢性海就是毗卢遮那佛体性的广大,性海就是体的意思,体大,意思就是毗卢遮那就是法身的如来,毗卢遮那或毗卢性海就是法性界、或佛性界,楞严咒里也有:(梵语),大灌顶光真言:(梵语),《八十华严》翻成毗卢遮那,《六十华严》翻成卢舍那,后来的人把毗卢遮那当作法身,把卢舍那当作报身,就是这样来的,其实这是译音的不同,三身即是一身,是后来佛教大乘演变才这样的,所以我们常常说毗卢遮那佛,或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同一尊佛,一个法身,一个报身,一个应身。【具此三不退,则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矣。梵语“阿耨多罗”此翻无上;“三藐”此翻正等;“三菩提”此翻正觉。欲求无上之佛果,须修正等正觉之佛因,因果合称,故名阿耨菩提。正觉者,觉一切法无性,破我执也;】觉一切法无性,三法印很重要,见法性,为什么叫做见法性?意思是见性不动,举个例子:(师举一张纸)诸位,这是什么?这是卫生纸,我现在把它撕开来,纸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坏,但我们的见性有没有坏,纸撕破,见性没有破,若有破掉,卫生纸再凑合,见性变成有裂痕,所以你撕纸撕这样,见性还是不动,再撕,见性还这样,这个只要在你面前卫生纸种种的变化,什么东西不变呢?这个眼睛看到东西,见性如如不动,论相是生灭,生灭的当下,那一念回光返照,即得见性,见相即道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如果我的本性若是会受到影响的话,这卫生纸我若把它撕开,见性就坏,本性受到破坏,如果我的本性跟相是一样的生灭的话,那么纸撕开,我的本性是不是被撕开,如果我看到这个东西变成有裂痕了,可是没有,你怎么撕,怎么变化,我这个见性还是一样这样看,任何东西来,你千变万化,我的见性不坏,这叫做见道,悟道,见法性的人,简单讲就是无常法的当体就是空,见一切相应当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即见法性,见法性的人就是入涅槃,所以现实跟涅槃没有两样,现实的生活,悟道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死亡的,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清净心叫做涅槃,你把涅槃翻译成死亡,那是严重的错误,世间人不懂,“啊,那个法师入涅槃。”哪里入涅槃,没有悟到法性你怎么入涅槃,“唉,涅槃就是死亡。”搞到后来佛教被误导了,涅槃不是死亡,是悟到不生不灭的法性,不管佛有没有出生,出世没出世,在还是不在,它永远就是存在,佛不是真理的创造者,真理不能创造,他只是来这个世间将觉悟的道理来开导我们,佛也是拿无常没有办法的,三十二相都被无常所吞,所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若以音声求我,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不是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为什么说皆是虚妄,因为你见性,相就是性,不见性,就永远在因果里打转,那么因果是二乘人的修法,你永远不能入这大圆觉海,若要入这大圆觉海,务必要见性,明心见性,即心即佛,没有见性,持戒持得不好,你有我慢,你没有即心,不懂得无生,没有见性,天台宗就不了解,华严也不了解,不见性,修所有的东西只是善而已,永远不能成佛,今天听经闻法,怎么听,只要你没有见性,不能成佛,那就是善根深厚而已,听过见性成佛吗?成佛必须见性。所以说我们今天若认为听经闻法就可以成佛,那错了,听经闻法是增上缘,要回光返照一定要见到如如不动的本性,你才有可能成佛,要不然就先到极乐世界去,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若不见性,那你怎么持戒呢?都在相里面打转,都在戒相,对不对?你不悟入戒体,本性就是戒体,空,无形无相,无长无短的东西,没有见性绝对不可能成佛,做再多善事都没有用,不能解脱。所以说无上的正等正觉是很不简单的,欲求无上的正等正觉必须了解一切法无性,要破我执。【正等者,法法平等,周遍法界,】为什么法法平等?一切法皆空,当然法法平等,空性的三昧里哪有分别相呢!无量的差别相就是平等的本体界,你听过性相一如吗?性相一如,见相即道,相就是生灭,当体即空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见一切相,你执着,那就扭曲了,把性海变成业海,简单讲本来好端端的东西,本来清清净净的,但息妄念,别无胜解,这样本性马上现前。周遍法界,【圆融无碍,离诸法相,破法执也。既能觉法无我,又能法法平等,则无上佛果可期,故云“无上正等正觉”。】 我还是告诉诸位:佛法里,这是我个人的观念,什么最重要?禅宗的思想最重要,你可要记得师父的思想,师父今天告诉你,你要懂得净土法门,往生极乐,没有禅的思想,一点办法都没有,要修密宗,没有禅,一样没有办法,三密相应,到最后还是无相的,密宗用六大修行,地水火风空识,你要禅净律密,我告诉你禅宗不懂的话,那就完全不懂佛法,懂皮毛而已,禅宗就是入于佛的骨髓,即心即佛,禅法不懂,拜佛拜到头打破都不晓得你在拜什么,如果你有见法性,清净平等的即心即佛,哎呀,拜佛,享受,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刀刀切入、针针见血,念念见性、法法平等,念念即心即佛,这是我的感想,师父跟大家讲,禅最重要,如果你想要了解净土,想要往生,想要持戒修密,不懂禅,什么都不要谈。
【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我们看到街头巷尾流浪的人是很可怜,三餐不济,但是若流浪在六道轮回更可怜,所以我们大家都是流浪人,为什么?六道轮回的流浪人,要可怜别人以前也要可怜我们自己,因为流浪生死到今…
《地藏本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