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量意識,同樣都是有能了別的功能,爲同爲異?到底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的了別性,是相同還是不同?如果是相同,第六意識心同于第七意識心的意根,那麼,識心就是意根了,所以,這個就叫做意根了,不可以加一個多出來,說它是識心,因爲它是由意根所生。雲何所生?又怎麼可以說:第六意識是第七意識所生的意識心呢?異意不同,如果異于意根而不同,那麼,應當是無所識,無所識就是無知之塵。如果說是無知之塵,無所識,那麼,這當然不是意根的同類,雲何意生?怎麼可以說:第六意識是由第七意識的意根所生?若有所識,雲何識意?如果二者——第六、第七意識都有能了別的作用,那麼,又如何來分辨,這個是第六意識的了別作用?這個是第七意識的了別作用?這二個了別作用爲同爲異?到底是同還是異?二性無成,第六意識的意識之心性,跟第七意識的意根的心性,二性無成,此意根之界,又怎麼能夠成立?是則以意根爲生意識之界是:非也。不可能!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如果第六意識心,唯單從外面的法塵而生,而不必借重內在的意根,那麼,世間種種法,一定不會離開色聲香味觸這五個實法,你觀色法,以及聲法、香法、味法、以及觸法,相狀悉皆分明;也就是外五塵是實法,很清楚的,能緣、所緣非常清楚。以對五根非意根所攝,對五根就是:色對眼根、聲對耳根、香對鼻根、味對舌根、觸對身根,以對五根,五塵一定對五根,非意所攝,均非意根所攝,就是意根所緣的是法塵,跟意根沒有直接接觸。
[汝識決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觀,法法何狀?]如果你識心決定依于法塵而生,你現在好好的觀察一下,既有所生,就一定有所形狀,那麼,法塵中見到了所現出來的五塵,法塵的影像,到底相相何狀?全無自體性。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如果離開了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就是離開,越此諸相,終無所得,如果這個意識心、第六意識心,離開了眼根所對的色空、耳根所對的動靜、鼻根所對的通塞、身根所對的合離、意根所對的生滅,離開這些諸相,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雲何生?]如果第六意識心,是因爲外面法塵所生,那麼,法塵生,則必定與色空等諸法同生;法塵滅,則一定跟色空等諸法同滅,連産生法塵的因都沒有,那麼,因爲法塵而所生的這個識心,到底作什麼形狀?法塵都沒有,如何能夠産生識心呢?相狀不有,法塵的相狀都不存在,那麼,界又怎麼能夠生出來?怎麼可以因爲法塵而立界呢?
[是故當知:意法爲緣,生意識界,叁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故當知:意根跟法塵爲緣,所生起的第六意識心,叁界都無,界都沒有,叁處都空無自性,則意根第七意識,與前五識落謝影子的法塵,及第六意識心,界叁就是叁界——根界、塵界、意識界,根、塵、識叁界,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好!把《義貫》請出來,我們困難的已經辛苦的講過了,那麼現在就是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把《義貫》浏覽一遍,再給大家一次白話的注釋跟解說,再給一次機會,因爲熏習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又一次,佛法不怕多,佛法不怕煩,就怕什麼?怕不開悟、怕不見性,見性,煩有什麼關系?煩能見性,那這個可好了!我們現在聽經聞法,培養福報、培養善根,最後那一刹那恍然大悟的時候,哇!哈哈大笑:原來我爸爸是男生;原來我媽媽是女生;原來冬天真的就是冬天;原來熱天真的就是熱天,恍然大悟!
這個白話文《義貫》就簡單了,我現在就是解套了,很輕松了,把它念一遍,製造成VCD、DVD出來,讓將來沒課本的人看字幕,這是很重要的,也給大家再一次的熏習,佛法不怕煩,怕不能見性。
第四節 十八界本如來藏性,
經文:[複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注釋:[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十八界亦可用來代表一切世間法。又,界者,範圍、類別也。以佛眼觀之,一切世間法大略可分爲這十八個範疇,故稱十八界。
1.眼色識界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爲緣,生于眼識。此識爲複因眼所生,以眼爲界?因色所生,以色爲界?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注釋:[眼色爲緣,生于眼識]:以眼根及色塵爲緣;[緣],在此指[增上緣]及[所緣緣]二種緣:眼根爲增上緣,色塵爲所緣緣,此二緣和合,識生其中;這是小乘教及大乘權教的教法,是爲如來之[化城]之教,——[化城]就是暫時善巧方便教化,化城叫做不究竟城。[化城]之教,非攝大根之究竟實法。如來在此爲示導一乘無上之旨,故開示最究竟實法,因而慈悲破除權法之執,普令聞者舍筏登岸;以如來說法如筏喻故也。[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空],空間,即距離,此爲眼識生起的四緣之一;四緣爲眼根、色(外面的色法)、空(就是距離)、明(就是光線)。這個[空]不是指虛空,唯識也是這樣講的。此言,如果眼識是從眼根生的話,如是則單依眼根便能令識生起,才叫作眼能生識;既然單依[眼根]即能生識,就不需要[色塵]與[空]這二種緣了。然而如果沒有[色塵]與[空]二緣,便沒有可以被了別的東西了。[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青黃赤白]代表色塵。承上,既無色塵,則你所見的便沒有青黃赤白等色,因此就無從表示你所見、所識別的範疇,如此則怎能建立[眼色識界]呢?
義貫,佛言:[阿難,如汝所明]了的權教教理:以[眼]根及[色]塵[爲緣],則得[生于眼識。此]眼[識爲複因眼]根[所生,以眼]根[爲界]?或是[因色]塵[所生,以色] 塵[爲界]呢?[阿難,若]言眼識爲[因眼]根而[生],則不需色、空二緣便能生,才能這麼說。然[既無色]塵與[空]間,便[無可]被[分別]者,如是則[縱有汝]能了別之[識,欲將何用]?(眼識即成無用,因爲既無[所分別]之色,[能分別]者便成無用。然而事實不然,識還是有用于分別,是故並非無[色、空]二緣參與其中;結論:因此可知[眼識非只依眼根就能生]。)退而言之,若無色、空,則[汝]所[見]者[又非]屬[青、黃、赤、白]等色,便[無所](無從)[表示]你所見的範疇,如是則[從何]而建[立]眼色識[界]呢?(然而,眼色識界事實上是有被建立的,因此並非無[色、空]參與其中;結論:是故知言眼識爲單獨依眼而生,不能成立。)
經文:[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注釋:[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如果眼識是從色塵生的話,則當色塵變異的時候,你一定也能識別它在變遷,此時,你的眼識如果不也跟著色塵一起變,則一變一不變,兩者不一致,這個界就無法建立了。[從變則變,界相自無]:[變],有變異與變滅之義,因色法生、住、異、滅,既開始變異,接著便是走向滅的路;是故一起[變異],即將[變滅]。故此言,若識隨從色塵變異,則兩者皆勢將變滅;色與識既變滅,則界相自然就沒有了,沒有色、沒有識。因此,識從色變也是行不通的。[不變則恒]:但若說識並不隨著色塵變滅,那麼此識便是恒常不滅的了?而且是固定不動的了?然而事實不然。[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又,此眼識既然說是從色塵而生的,而色塵是無情物,沒有認知性,故此識也應如色塵一樣是沒有認知的無情性,故應無法識知虛空之所在了。
義貫,再者,[若]說眼界是[因色]塵而[生],如是則眼見虛[空無色時](見空不見色時),[汝]之[識]體[應]由于無生識之色而[滅];因爲本來是能生,現在滅掉了,看到虛空。若如是者,[雲何]見空之時仍能[識知是虛空性]?(可見,見空之時,雖無生識之色,然而眼識猶得生起而識知此空;結論:故知眼識並非從色塵而生。)又,若眼識爲從色塵而生,則[若色]塵[變]異之[時,汝亦識]知[其色相]之[遷變],如果此時[汝]之眼[識不]隨著色塵而變[遷],則色與識一變一不變,兩者即不一致,如是則此眼色識[界從何]而得成[立]?(亦即,此界便不得成;然而確是有眼色識界;結論:故知眼識從色塵生,不得成立。)若眼識真的隨[從]色塵而[變]異,[則]二者勢將[變]滅,色與識若皆變滅,則此眼色識[界]之[相自]然[無]存。若你轉計說色塵雖變,而識並[不]隨著色而[變]若識能不變,不變者[則]應是[恒]常。(然而事實不然,諸識無常,沒有任何識是恒常不變的;結論:故言色變而識不變,不能成立。)又,[既]然此眼識是[從色]塵中[生],便是物性,既是物性便無知覺之性,如是眼識[應不]能[識知虛空]之[所在]才對。(然而事實不然,眼識確能識知虛空所在,故此眼識非無覺知性,故此識並非物性;結論:因此知此識非從色塵中生。)
經文:[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雲何成界?]
注釋:[若兼二種]:[二種],指二種生因。此謂,若眼識並非只有一個生因,而是兼有二種生因。[眼、色共生]:由眼根與色塵二因合起來共同生眼識。[合則中離]:[離],即縫隙。如果是兩種東西合在一起的,其間不論再怎麼緊密,都一定有個縫隙在。[離則兩合]:若有縫隙則因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東西湊合在一起的結果。[體性雜亂]:因爲眼根是有情物,而色塵則是無情物;若勉強將有情與無情兩者湊合在一起,則有情體與無情體之性便會相雜相亂了。[雲何成界]:體性一雜亂,便不再是一個和合體,如何而得成爲一個界呢?
義貫:[若]言眼識之生因非只一個,而是[兼]有[二種]生因,亦即爲由[眼]根與[色]塵二者[共]同和合而[生];若是二法如此[合]在一起,[則]其[中]定有[離]隙;若有[離]隙[則]是[兩]種不同性質之物雜[合]在一起,如是即眼根之有情體與色塵之無情體性,兩種[體性]即成互相[雜亂];體性若雜亂則如何成爲一和合體?若非一和合體,[雲何]能[成]爲一整體的[界]?(然而眼色識界實爲一界,而非雜亂體;結論:故知眼識界並非從眼根與色塵二者共同和合而生。)
經文:[是故當知:眼色爲緣,生眼識界,叁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注釋:[叁處都無]:[叁處],指眼根、色塵、及眼色共同和合處。[都無],都無能生界者。此言,于此叁處推求都無能生界者。[及色界叁]:省略了眼與識二字,具言應爲眼色識界。
義貫:[是故當知]:權教中所說的爲[眼]根與[色]塵[爲緣],而[生眼識界];然現以究竟實理言之,則于眼根、色塵及眼色共同和合[叁處]推求之,實[都無]能生眼識之因可得。如是[則]知[眼]根[與色]塵[及]眼[色]識[界叁,本非]權教所說之[因緣]所生,亦[非]外道所計無因生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循業幻現,相妄性真。)
诠論:在這一節裏,如來之意,即是要破十八界世間假相,以此假相一破,衆生對此假相即不迷惑、執著;若不迷執世間假相,即得入第一義谛實相。而如來如何破除此等假相呢?其方法即剖析十八界悉皆[無生]——沒有能生之因:即非單獨一法能生,亦非二法共同和合能生。譬如以眼色識界爲例,探求此界爲單從眼根生,還是單獨從色塵生,或是眼色二法和合共同而生,然而于此叁處探求,能生之因悉不可得;然除此叁處之外,更無別的處所是能生的了,因此得知眼色識界畢竟無生;畢竟無生則畢竟無滅;若如是了知畢竟不生不滅,即能契入空如來藏之無上智。所以,佛陀看到這個世間,是常、是永恒的、是淨土的,它就是淨土,不能離開此處去尋求淨土的;但是,因爲這裏是衆生共業所感的世間,所以,只有佛能夠享受他的淨土,其他人沒有辦法,所以是境界的問題、是智慧的問題,同樣生存在娑婆世界,而釋迦牟尼佛他看來就是淨土,因爲他證得永恒了。底下,畢竟不生不滅,而無生無滅就不是生滅、就不是苦的世間了。如是,其他叁科:五陰、十二處、及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亦皆如是,畢竟不生不滅,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隨緣幻現,相妄性真。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