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6.7--2009.6.12
片數:共3片(本片爲第3片)DVD
我們今天用浏覽的方式,把《楞嚴經義貫》的十八界簡單的看一遍,因爲我們在《楞嚴經講義》文言文已經講得非常詳細了,這樣浏覽一遍可以從頭再貫串。所以,佛法就是不怕重複、不怕厭煩,這就是佛法,如果你把佛法回歸一心,那麼就簡單了!所以,事跟理你統統要清楚,譬如說你見性了,可是,你教理上、教義上不會講,沒辦法表達,你只知道說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或者說八識跟四智的關系到底是什麼,他還能講。所以,不可以通宗不通教,通宗不通教,開口野人笑;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也就是說:你教理上很通達;可是,你心性不明,如水灌竹筒,灌不進去,不會通,竹筒中間有節,一節隔開來,水灌不進去;一個人沒有通達心性的時候,他講經或者是爲人家開示,他自己都沒把握,不知道這樣講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因爲他沒有回到自己心性的故鄉,就沒有辦法描述那個故鄉的風景是什麼。那麼,通宗不通教,開口野人笑,通宗,就是通達佛法的心法、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可是,在這個事相上,對義理上不容易比喻,也不太會講,所以,就變成說大家崇拜他的德行,大家也了解說:麻煩您開示一下。那他開示的就是幾句:放下!他沒辦法講啊,字、經典看不來,也通達心性上的東西,但是教義、教理上的東西,事相上的語言、文字,卻沒有辦法。
一個弘揚正法的法師,必須通宗,同時又要通教,才有辦法的。尤其是現代人、知識分子,網絡特別發達,你要沒有現代的知識——物理、化學、科學、種種的環保,這些知識性的領域,醫學、包括外太空,要弘法又更困難!因爲坐在臺下的水平有的很高,有的念到博士了,你這個法師如果說懂得那一點皮毛,說句實在話,他根本就瞧不起你,你還沒有講,他第一個就把你秤輕了。所以,勉勵法師要好好的精進用功,事跟理都要通達,教跟宗務必要體悟,也勉勵我們這些護法居士大德,好好的聽法,然後我們把佛號念得有味道,對極樂世界的住址認識得很清楚:喔!原來東方是表迎接陽光;原來西方是表示歇即是菩提,喔!要到極樂世界去,就一定要懂得放下的道理,那我就是全部放下,就執持這一句佛號,你到了,這一下子就到極樂世界了!
也就是說:真的念佛的人,是不能對這個世間的假相有任何的煩惱心、執著心,是完全不可以的,一心只有佛號,這是真正懂得淨土法門,叫做一心不亂。我們一般看經典,忽略了那個:入叁摩地,斯爲菩提,不懂得這一句話,入叁摩地就是你念佛一定要進入叁昧,才真正的進入菩提,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啊,諸位,看經典總不能少那幾個字。常常有法師把淨土法門講得很簡單,就是說十念往生、臨命終~這是一個鼓勵的話;但是,有時候會誤了大事,衆生他就認爲:我臨命終念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了,這個簡單!他不知道這是佛爲了衆生九品蓮花的各個衆生所設立的一個勉勵的作用、一個餌;大家都去造五逆十惡重罪,臨命終念十念就可以接引往生?這句話重點是含義,就是佛有大慈大悲,能夠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何況你們精進用功,是一句勉勵的話。諸位,哪一個造五逆十惡重罪,在臨命終還會想到說: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平常根本就不懂得認識極樂世界是什麼。
因此研讀《楞嚴經》,經教通達,悟明心性,諸位,對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他就會十拿九穩,就不會再落入觀念,再加上一層執著,觀念,它就是一種陷阱。由根,十八界就是這樣,由根對塵所建立的觀念,觀念,就是陷阱,善惡觀念,就是陷阱;是非觀念,就是陷阱,而這個陷阱,是從我執跟法執建立的一種陷阱。所以,無量無邊的衆生,包括學佛的,十年、二十年、叁十年都是這樣子,就是這個陷阱跳到另外一個陷阱,他很想解決內心裏面的痛苦跟煩惱,可是,他用錯了方式,就是一直在這邊跳到那邊、那邊跳到那邊,結果就愈搞愈大,愈搞就愈痛苦,他的痛苦就從來沒有停止,觀念就是陷阱。而這陷阱從哪裏來?你怎麼跳出去呢?諸位,沒有陷阱,陷阱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解縛從心,這個觀念就是陷阱,只要你加上一層執著,這個觀念就是陷阱。所以,研讀《楞嚴經》的好處就是這樣子,可以擺脫這個陷阱,我們就自己不會製造自己的陷阱。
2.耳聲識界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爲緣,生于耳識。此識爲複因耳所生,以耳爲界?因聲所生,以聲爲界?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爲識界?則耳識界複從誰立?]
注釋:[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動靜二相],聲塵即動靜二相;動即有聲、靜即無聲;依佛法而言,[無聲]與[有聲]皆是聲塵,——這一句意思是:如果你是愚癡、迷惑的人,有聲音跟無聲音都是迷惑;如果你是大悟的人,有聲、無聲統統是悟,無關于塵,是心的問題。無聲之時是塵之[靜相],並非無塵;譬如說你跑到山上去稍微靜一下,問題有沒有解決?問題沒解決,沒智慧啊!我常常在想:如果我這一輩子沒有聽到佛法、沒有聽到這麼究竟的實相的佛法,我該怎麼辦?我如何活下來?真的!這個佛法你不聽不知道,聽了嚇一跳:怎麼會那麼好?怎麼會整個宇宙當中,會出現一個這樣了不起的佛陀?真是不得了!怎麼會有這麼有智慧的人?我們今天有福報聽到了正法,就好好的會歸心性。——並非無塵,有聲之時則是塵之[動相]。此言,如果耳識是因耳根單獨即能生,不必借重于外面的動靜,如是則應不需聲塵便能生。若不需聲塵,則聲塵之動靜二相(有聲與無聲)既不現前,耳根便沒有所知的對象;若無所知,則耳根亦不能有所知覺。
[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既然耳根都無所知,則耳根之知覺尚且不能成就,那麼耳識是個什麼樣子,怎能知道?——如此則當然也不可能成就耳識了。[若取耳聞]:[聞],能聞之性。如果轉計說:單單只要耳根的能聞之性便能成就耳識。[無動靜故,聞無所成]:承上,但是因爲沒有所聞的聲塵之動靜二相現前,所以能聞之性也無法顯現出來。因此,此轉計(只要有耳根的能聞之性單獨便可成就耳識)也不得成立。[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爲識界?]:[耳形],即肉體卷葉形之耳朵,非指淨色之耳根。此有形之耳爲屬身根之一,而不是耳根。[色],身根之色相。[觸塵],身觸之塵。因爲有形之耳是身根,身根所對的外塵是觸塵,不是聲塵。這裏是如來爲防阿難于心中轉計有形的耳朵能生耳識,因此如來說:爲何有形的耳朵雜上身根之色相與觸塵,而能生耳識界呢?(身根若能生的話,應該是生身觸識界才對。)
義貫,佛言:[阿難,又汝所明]了的權教所示[耳]根與[聲]塵[爲緣]則能[生于耳識。此]耳[識爲複因耳]根[所生,以耳爲界]?還是[因聲]塵[所生,以聲爲界]呢?[阿難,若]言耳識[因耳]根而[生],即無需聲塵便能生,如是則聲塵之[動靜二相既不現前],則耳[根]便[不]能[成]就覺[知]之事,若耳根[必無所知],則覺[知尚]且[無]法[成]就,其所生之耳[識]是[何形貌]呢?(如是即無耳識之相可得;若無耳識,便不能成就耳聲識界。然而實有耳聲識界;結論:故知耳識非從耳根中生。)
[若]你轉計而[取耳]根之能[聞]之性爲耳識之生因,然而以[無]聲塵之[動靜]二相[故],則能[聞]之性尚[無所成],如何能成就耳識?(結論:是故言[耳根能聞之性爲耳識之生因],不能成立。)因爲沒有借重外塵是不行的!若你更轉計有形的耳朵爲能生耳識,[雲何]肉[耳]之[形,雜]上身根之[色]相與[觸塵]而可[名爲]能生耳[識界] 呢?若以上皆不能作耳識之生因,[則耳]聲[識界複]能[從誰]而[立]呢?(是故,耳聲識界即不得成立;故知耳識非從耳根生,亦非從耳根能聞之性生,亦非從肉耳之形生——結論:實畢竟無生。)
經文:[若生于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複從何成?]
注釋:[識因聲有,則不關聞]:[聞],指能聞之耳根。此謂,若耳識是因聲而有,則與能聞之耳根無關。[無聞則亡聲相所在]:若無能聞,則所聞的聲相便亡失其所在,亦即,不能知聲相在哪裏;以無[能聞]則無法覺知[所聞]。既無所聞,則耳識便不得生。[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若你堅持說:耳識一定是從聲塵中生,而且轉計許此聲塵因爲本身即有能聞之性,故可覺知所聞之聲相。[聞應聞識]:[聞],聽聞。[識],指耳識。此謂,如是則聲塵于聽聞之時也應能聽聞到耳識!這便變成無情體(聲塵)反而倒過來覺知有情體(耳識)了!
[不聞非界]:反而言之,你若言聲塵並不能聽聞,如是則不能成立耳識界。[聞則同聲]:[聞],被聽聞。此言若識被聞,便如同聲塵。[識已被聞,誰知聞識?]:[知],覺知。[聞識],能聞之耳識。此謂,耳識既已成爲被聞者,則誰來覺知而成爲能聞之耳識?就是這個功能被吸走了。[不應聲、聞雜成中界]:[中界]指耳識界。不應說聲塵與能聞之耳根混合交雜,而成就中間的耳識界:其實根本就沒有中,因爲混雜在一起便無中界可得。[界無中位,則內外相複從何成]:此界既無中界之位可得,則內耳界、外聲界之界相,又怎能成立?因爲無[中]則無[內外]可得。
義貫:[若]言耳識爲[生于聲]塵者,那麼[識…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