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國有個高僧,他要修不淨觀,泰國政府允許他,在山洞裏面觀屍體,依據佛的教誨,觀不淨觀。經過幾天後,皮膚裂開,血液停止流動,全身發紫、發青,再過七天、二個禮拜,開始長蟲,開始腐爛,發出惡臭,氧氣剛好一半,所以屍體不是爛得很快;氧氣多的,屍體就爛得很快。諸位如果到俄羅斯,把屍體丟到冬天很冷的戶外,要半年才腐爛。熱帶的氣候裏,屍體腐爛要五十六天。所以,屍體的腫脹和爛,跟氣候有最大的關系,如果是叁十度到叁十五度的,絕沒有辦法超過五十天,全部被蟲吃光了!但放在比較冰冷的地方,蟲孵化得慢,吃得也比較慢;在冰凍的地方,譬如爬雪山,雪崩你被蓋在下面,幾千年都不會爛,爲什麼不壞?因爲溫度控製住蛆蟲,沒辦法長蛆,它就沒辦法吃屍體。
泰國比丘一直觀,看了以後開始嘔吐,因爲身體有脂肪,露出來的時候,脂肪遇到空氣中的氧,會燃燒。如果有科學知識的人就知道,屍體在死了以後,讓它自然腐爛,會類似燒焦一樣,他就誤以爲有人放火燒這個屍體,其實不是,是脂肪氧化,燃燒在空氣當中。所以,屍體皮膚開裂以後,蟲一直吃,肚子會慢慢鼓起來,裏面惡臭的氣鼓起來,到最後就會爆裂,再慢慢消下去,從哪裏最快爛呢?從有孔的地方開始,大致都是從眼睛和嘴巴上,蒼蠅或果蠅在二、叁公裏外,就可以聞到屍體的臭味,就會飛來,從有孔的地方,爬進鼻孔裏、眼睛裏下蛋,到長蟲二十四個小時,那麼,長蛆對什麼最有幫助?對刑事辦案最有幫助,可以通過屍體身上最大的蛆來判斷死了多久。
泰國僧因爲沒有醫學上的常識,就坐在屍體旁,一直觀,開始厭惡這個色身,很想自殺,可是,佛陀說不能自殺,因爲惡臭難聞、腫脹,相很難看,到最後倒了!隔幾天後人家去看,擡出來經過了將近二個月的時間,他不是因爲觀照,或裏面空氣不好,是中了屍毒,經過救治,打針,慢慢才把屍毒、屍體的毒素解掉,後來這位比丘不敢再接觸屍體。作不淨觀、腫脹觀、血塗觀、散觀、白骨觀,或者是燒,色身到最後就是這樣,看清楚了,沒有東西可以讓你執著。熏聞四十由旬,其花紅色,甚可愛樂,其有食者,發狂而死。[二物不來]:[二物]指香與臭二種氣味。[不來],不從外來。
義貫:[若]言[香]與[臭]的[氣]味[必]定是[生]于[汝鼻](從汝鼻中生),[則彼香、臭二種流]動之[氣]味應[不]須[生]自[伊蘭]樹[及栴檀木](因爲即使是此二種極香與極臭的氣味,你的鼻也應自己能生。)若此香臭[二物]之氣味[不]從外[來]時,[汝自嗅]汝[鼻]所生之味[爲香、爲臭]?若你所聞到的氣味是[臭]的,[則]你的鼻中定[非]能生出[香]味;反之,若你所聞到的是[香]的,則你的鼻中便[應非]能生出[臭]氣。[若]你說你[香、臭二]者[俱能聞]到[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所以才能産生兩種氣味,並聞到兩種氣味。你若有兩鼻,即成兩人;若如是者,則現前[對]著[我]在請[問]佛[道]的,便[有二阿難];要是這樣的話,[誰爲汝]之真[體]?(哪一個才是真的阿難?)[若]你辯說你的[鼻]只[是一]個,不是兩個;那麼你所聞的[香]與[臭]即[無二]味,沒有差別,[臭既]可[爲香,香複]可[成臭,二]者之[性不]能確定[有];既不能分別香臭,則鼻識[界]要[從誰]而[立]?(是故可知,香臭之氣不從鼻生;結論:因此,言鼻識是從鼻生者,不能成立。)[——以上破識因根生]
經文:[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注釋,[知即非生。不知非識]:[知],能識知香塵。[非生],非從香塵生。此言,若言鼻識能識知香塵,就不是從香塵生的,因爲香塵是無情,識是有情;無情的香塵所生的識,應也是無情物,沒有覺知性才對;所以,反過來說,若此識既能覺知香塵,便知它一定不是從無情物中生出來的;結論:故此識非從香塵生。[不知],沒有覺知性。[非識],不能稱爲識。此謂:可是,如果此識沒有覺知的性能,而不能覺知香塵,那它就不能夠稱爲識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知],能覺知的識。[有],所涵有,指所覺知。此謂,香塵若非能知的識所有(所覺知),則香識界自然不能成立。[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因界],因香塵而成立之界。此謂,若鼻識不能覺知香塵,則所說的因香塵而立的界,就實在不是從香塵而建立的了。亦即,則所立之界並非[香識界]。
義貫:[若]言鼻識爲[因香]塵而[生],則此鼻[識]即是[因香]塵而[有](存在);譬[如眼有]能[見]之性(能見之性因眼而有),卻[不能]自[觀]其[眼];同樣的道理,鼻識是[因香]而[有故,應不]能覺[知]其[香](這是違理之說)。若言鼻識確能識[知]香塵,此識[即非]從香塵[生],因爲香是無情,識是有情。然而,鼻識若實[不]能覺[知]香塵,即[非]可稱爲[識]。又,[香]塵若[非]爲能[知]之鼻識所[有](所覺知),則[香界]自[不]能[成]立;若鼻[識不]能覺[知香]塵者,則所言[因]香而立之[界則]實[非從香]塵而[建立](亦即,所立之界並非香識界,是故香識界仍不得立,因此香識界不可得;結論:故知鼻識非從香塵而生。)[——以上破識從塵生]
[既無中間]的識界可得,則[不]能[成]立[內外]根塵二界和合生識,[彼諸]能[聞]、所聞之[性,畢竟虛妄]從本無生。[——以上破根塵和合共生識]
經文:[是故當知:鼻香爲緣,生鼻識界,叁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是故當知]:如來于權教所示之以[鼻]根與[香]塵[爲緣],即能[生鼻識界],今以第一義谛觀之,則于內根、外塵及和合中[叁處]求之,[都無]能生識之因;[則鼻]界[與香]界,[及香]識[界叁]者,[本非]權法所說之[因緣]所生,亦[非]外道所計無因[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循業幻現,相妄性真。)
諸位,那個隨緣幻現就是業,業就是這樣子,隨著業而影現出來的世界。所以,什麼業就會看到什麼世界,小人的地方就看到小世界;大人的地方就看到大世界;心胸如虛空的人,無量的虛空就是他的世界;貪嗔癡的,他所現的世界就是貪嗔癡。因此這些所現的其實是幻,其實是本性、妙真如性顯現出來的。
4.舌味識界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爲緣,生于舌識。此識爲複因舌所生,以舌爲界?因味所生,以味爲界?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爲甜爲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爲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雲何立界?]
注釋,[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黃蓮],味苦。[石鹽]即岩鹽。[細辛]藥名,味辛。[桂],肉桂,味甘辛。這些東西即代表世間一切味;依次爲甜、酸、苦、鹹、辛、辣、甘。此言,如果舌識是從舌頭生的,則舌頭便自能生味、知味,如是則世間一切食品都不須有味了。舌根自己會産生味。爲什麼需要食品呢?不需要了。[若舌性苦,誰來嘗舌]:如果此舌識之性是苦的,這是假設說。——注意,這[苦]代表一切味,你也可以講:如果此舌識之性是甜的;如果此舌識之性是鹹的,諸位,你千萬不要把它固定是[苦],它包含一切味,假設你的舌性在某一種味道的存在性,也可以鹹、淡、苦、辣、味,譬如說:此舌識之性是辣的,你也可以這樣講,千萬不要把[苦]當作固定的解釋。——則誰又能來嘗知這舌識的味道,而說它是苦的?[舌性非苦,味自不生]:反之,嘗的結果,若舌之性並非有苦等味,則味自然不是從你舌中生,是故舌中無味;舌中既無味,則味實無生。
義貫,佛言:[阿難,又汝所明]了的如來權法中所示:以[舌]根與[味]塵[爲緣],即能[生于舌識](現在來更深入探討一下)[此]舌[識爲複因舌]根[所生],而[以舌爲]識體的畛(zhěn)[界](識體的範圍就在舌上)呢?還是[因味]塵[所生],而[以味]塵[爲]識體之[界]域?[阿難,若]舌識爲[因舌]而[生,則諸世間]之食物如[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等的味道(甜、酸、苦、鹹、辛、辣、甘)等,[都]變成[無有味]了(因爲你的舌自己即能生出味道來,世間食物便不須有味),若如是者,則當[汝自]己[嘗]你自己的[舌]時,其味[爲甜爲苦]?[若舌]識之[性]是[苦]的,[誰]又能[來嘗]知這[舌]識之味?[舌]識既然[不]能[自嘗],則[孰爲]能[知覺]此舌識之味而言其爲苦?反之,若言此[舌]識之[性]並[非]有[苦]等味,則[味自]然[不]是從你舌中[生],舌中若無味,即無味覺,如是[雲何]能成[立]舌識[界]?(結論:故知舌識不從舌中生。)[——以上破識從根生]
經文:[若因味生,識自爲味,同于舌根,應不自嘗,雲何識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爲一味,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名識,雲何複名舌味識界?]
注釋,[若因味生,識自爲味]:若說舌識爲因味塵而生,則舌識本身即是味塵,如此則能嘗者與與所嘗者便爲同一個。沒有能所了。[同于舌根,應不自嘗]:那就如同前面所說的一樣;舌根不應能自嘗其舌,如眼之不能自見其眼。[雲何識知是味非味]:既…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