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9套
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講堂
片數:共6片(本片爲第1片)
編碼:087[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阿難明心生信.說偈贊佛
圓瑛法師《講義》第515頁-第532頁
從515頁“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531頁)
瞬若多性可銷亡,铄迦羅心無動轉。”
慧律法師 主講
(注:以下【】內金黃色字體的爲楞嚴經文原文,【】內黑體字的爲圓瑛法師的《楞嚴講義》,其余爲慧律法師講解文。——錄入者 注)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15頁,《楞嚴經講義》,
[辛二 阿難明心生信(分叁)]
[壬初 承示開悟 二 贊謝獲益 叁 發廣大心]
[(壬初分二)癸初 敘承示 二敘開悟 ]
[今初]
我們七大講完了,接著另一個段落:阿難明心生信,後來就說這個偈頌,偈頌: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後面說偈頌贊佛。到最後佛就講叁如來藏:空如來藏表示一切本體平等;不空如來藏表示不壞緣起法;空不空如來藏,法法皆是中道,空跟有是一種名詞,空不空,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同時存在的東西,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515頁,經文:【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爾時就是破妄顯真,已竟之時,破妄顯真已竟這個時候,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爲什麼叫微妙呢?因爲這個義理很深、很隱微,不容易爲一般衆生所發現,是深入的在講到這個究竟的如來藏性,所以,它叫做微妙
的開示。
【此結集經家,敘述阿難,悟明本有真心,發起大乘正信,先敘承示,】先講描述,承佛的開示叫做承示。【以爲開悟之大本也。】
【爾時,乃如來破妄顯真,已竟之時。微者隱微,昔日權宗,未曾顯說,六識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磐正因。】這個六識表示根、塵和合的妄心,總歸就是生滅意識心。這個生滅的意識心,就是所有的衆生都執著的,不管你用各個層面的知識層面,都離不開識心,這個是世間所有的分別跟執著,也變成一種學問、文化、傳統,所有的生滅,化作一念的執著跟分別,而再運用這些執著跟分別,變成所有生命的全部,這個六識就是生死根本。學佛不是這樣,運用根性,根性是不生不滅的根性,是涅磐的正因,所以,你這個修行,下手處要對,下手處就是根性,就是不生不滅的根性。在這裏用一個簡單的,就是:令心無所增減,是名修行,這個就是成佛的因,你一定要讓你的心沒有任何東西增加,也絕對沒有東西減少,法本不增,法也本來沒有減少;在聖也不增,在凡也是不減的這個心性修行,就是涅磐的正因。
【妙者奧妙,今日實教,廣談了義,】什麼叫了義?就是究竟義,我們四依止裏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這個《楞嚴經》它是了義教,就是究竟教。【直指生滅身中有佛性,一切諸法是真如:】爲什麼一切諸法是真如?就用真心,一切法皆如,用如如不動的心性,無法不如。【此即上叁卷之微妙開示。】
【《正脈》雲:通承破妄顯真科中,】通承就是依據前面的破妄顯真科中。【諸文爲言,】“爲”就是有,這些文章有這麼說,種種的破妄顯真的這些語言。【良以此大開解,】“良以”就是因此,良以借著這個因緣,因此大開圓解,就是見性。【功夫非近,】“非近”就是深遠,功夫變得深遠了。【今當總前,撮其大要,】“撮”就是取,它的綱領。【令知微妙之實。】
【破妄心有叁:一、七破以密示無處;】“七”就是七次。破以密示,什麼無處呢?妄心無處。爲什麼講妄心無處呢?因爲它是境引起的執著心、境引起的分別心、境引起的顛倒心,無論是執著、分別、顛倒,統稱爲識心。這個識心因境——根緣境所産生的,所以,其實它並沒有真正的來跟去處,它只是清淨自性晃動,所産生的刹那生滅心,沒有實體可得。【二、重征以顯呵非心;】就是妄識非心,妄識不是我們的真心,因爲妄識它是沒有實體性的。【叁、縱奪以決指無體。】縱奪就是徹底的叫你除掉,“以決”就是決定,決定這個識心,“指”就是指出,指出這個識心是沒有體性的。識心沒有體性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它沒有任何的依靠,你講識心有還是沒有,都不對!你說有的話,它沒有實體;說無的話,它又了別。所以,這裏面含有必需講識心無體;可是,真心是有體性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般若的妙性,這個涅磐妙心它是有體性的,有體性就是確實存在的,無量億劫來是存在的;而這個識心是刹那生刹那滅、刹那增刹那減、刹那有刹那無,斷斷續續,白天就分別、執著,晚上就暫時歇息、休息一下,但是,還是繼續作用,因爲有獨頭意識;可是,這些作用其實都是空。爲什麼?識心無體性嘛!說:縱奪以決指無體,這個要徹底的奪除,來決定告訴你:識心無體。所以,這個“無體”要加二個字更清楚:就是“識心”無體。【是所以破妄心者,極微細而盡精妙矣。】在這裏你就會了解,一切衆生都不離識心,稍微修行就會炫耀,就會落入識心;稍微行善就執著,就是意識心;稍微拜二、叁句佛就執著,就變成意識心;念佛有所感應,就大大的誇、誇耀其辭,這個就是意識心;來講堂發個心,就好像覺得別人都不如我,這個就是意識心,只要你有所住,統統是意識心!爲什麼?虛空並沒有、從來沒有稱揚自己,虛空從來沒有執著,都是平等的這樣過日子。法性本來就空,我們要了解、了悟這一層道理,就了解識心無體,而真心是有體性的。
【顯真心文中亦叁:一示見等,】“見等”就是見根等,這表示見、聞、覺、知,見精、聞精、嗅精、嘗精、觸覺精、還有覺知精,就是見、聞、覺、知這些六根的根性來找,喔!帶少分的妄叫做見精;破除了執著,妄除了,竟然是見性。所以,沒有妄心,了悟妄心當體即空,就見性,不離本處,即得菩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修行不是用追的,是用悟的,當下,回歸當下。如果你用追的:本性是什麼?那就叫做意識心,你永遠揣測不到那個是什麼心、什麼東西。【而克就根性,直指其實體。】實體就是離塵有實體性,離開了這個根塵所緣起的這些六根、六塵、六識,識心無體;可是,根性是有體性的。爲什麼根性是有體性的?要不然我們依靠什麼修行?識心無體性,我們依靠什麼修行?成佛是什麼?成佛就是從根性開發以後,了解這個佛性是有實體性的。意思就是:般若智慧它是一直存在的,它不是虛妄的,涅磐妙性是實在的;可是實在,是沒有形相的。底下,【二、示陰等,】“陰”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等。【而廣融諸相,以明其一體。】【叁、示地等,】就是地大,地、水、火、風、空等等,“地等”就是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而極顯圓融,以彰其全體。是所以顯真心者,亦可謂極微細而盡精妙矣。】
[癸二 敘開悟(分二)子初 敘心蕩然 二 敘身蕩然 今初]
【身心蕩然,得無挂礙,是諸大衆,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說:這個時候,悟道以後,就開見道之眼,身心蕩然,得無挂礙,心無挂礙了;我們有挂礙,就煩惱了。是諸大衆,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無所障礙,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的葉物,這個葉物,當時候的葉就是貝葉。
【阿難開悟,即是已開見道之眼。自第一卷阿難認識爲心,叁迷被破,遂即舍妄求真,】舍這個妄心、妄識,求這個真心。【求如來爲發妙明心,爲開道眼。如來即爲指見是心,顯見不動、】顯見【不滅、】顯見【不失、】顯見【無還、】顯見【不雜、】顯見性【無礙、】顯見性【不分、】顯見【超情、】顯見【離見、經曆十番,可謂發妙明心,而至微細矣!更爲會四科,全事即理,融七大全相皆性,普融萬法,可謂發妙明心,而極奧妙矣!由是阿難明心生信,頓開道眼,故有此悟。】
【身心蕩然,得無挂礙者:當以二義釋之:一、達妄本空:】所有的妄識其實本來就空,因爲它沒有實體性的,正因爲識心是妄,所以我們有因緣可以成佛;識心如果是真實,那我們就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生生世世永遠在妄當中。所以,因爲達這個妄識本來就空,惟存真實心、真心。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你發現那個妄,同時不住著,那個當下就是你的真心。所以,開采真心的人,不自卑也不高傲,也不誇耀,因爲沒有東西可以這樣子、可以住著,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炫耀,因爲法法本空;也沒有東西可以自卑,因爲法法本空;也沒有高下,因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就是心性。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在指什麼?是指見性人的心性。當你見到佛性的時候,動物、植物、礦物全部都平等;內四大、外四大全部都平等;有相、無相全部都平等,識心化作識性,執著化作堅固的道心;分別化作平等的心性;顛倒化作正念,統統在當下,不離本處。修行不能用找的,用悟的,悟即得,不悟不得。【昔在迷時,妄認四大假合,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這個就是悲哀!把這個身,四大假合的身誤認爲自己,沒有一個人不執著,只要你沒有聽到佛法,包括外道,這個身見是除不掉的。有了這個身見、身相,身相就引發痛苦,你的我執就不會停止。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根對塵所産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個五塵落下來的影子,由意根攀緣這個法塵,就認爲這個就是可緣之相…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