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9套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讲题: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讲堂
片数:共6片(本片为第1片)
编码:087[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阿难明心生信.说偈赞佛
圆瑛法师《讲义》第515页-第532页
从515页“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531页)
瞬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慧律法师 主讲
(注:以下【】内金黄色字体的为楞严经文原文,【】内黑体字的为圆瑛法师的《楞严讲义》,其余为慧律法师讲解文。——录入者 注)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515页,《楞严经讲义》,
[辛二 阿难明心生信(分三)]
[壬初 承示开悟 二 赞谢获益 三 发广大心]
[(壬初分二)癸初 叙承示 二叙开悟 ]
[今初]
我们七大讲完了,接着另一个段落:阿难明心生信,后来就说这个偈颂,偈颂: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后面说偈颂赞佛。到最后佛就讲三如来藏:空如来藏表示一切本体平等;不空如来藏表示不坏缘起法;空不空如来藏,法法皆是中道,空跟有是一种名词,空不空,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同时存在的东西,就是空不空如来藏。
515页,经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尔时就是破妄显真,已竟之时,破妄显真已竟这个时候,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为什么叫微妙呢?因为这个义理很深、很隐微,不容易为一般众生所发现,是深入的在讲到这个究竟的如来藏性,所以,它叫做微妙
的开示。
【此结集经家,叙述阿难,悟明本有真心,发起大乘正信,先叙承示,】先讲描述,承佛的开示叫做承示。【以为开悟之大本也。】
【尔时,乃如来破妄显真,已竟之时。微者隐微,昔日权宗,未曾显说,六识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磐正因。】这个六识表示根、尘和合的妄心,总归就是生灭意识心。这个生灭的意识心,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执着的,不管你用各个层面的知识层面,都离不开识心,这个是世间所有的分别跟执着,也变成一种学问、文化、传统,所有的生灭,化作一念的执着跟分别,而再运用这些执着跟分别,变成所有生命的全部,这个六识就是生死根本。学佛不是这样,运用根性,根性是不生不灭的根性,是涅磐的正因,所以,你这个修行,下手处要对,下手处就是根性,就是不生不灭的根性。在这里用一个简单的,就是: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个就是成佛的因,你一定要让你的心没有任何东西增加,也绝对没有东西减少,法本不增,法也本来没有减少;在圣也不增,在凡也是不减的这个心性修行,就是涅磐的正因。
【妙者奥妙,今日实教,广谈了义,】什么叫了义?就是究竟义,我们四依止里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所以,这个《楞严经》它是了义教,就是究竟教。【直指生灭身中有佛性,一切诸法是真如:】为什么一切诸法是真如?就用真心,一切法皆如,用如如不动的心性,无法不如。【此即上三卷之微妙开示。】
【《正脉》云:通承破妄显真科中,】通承就是依据前面的破妄显真科中。【诸文为言,】“为”就是有,这些文章有这么说,种种的破妄显真的这些语言。【良以此大开解,】“良以”就是因此,良以借着这个因缘,因此大开圆解,就是见性。【功夫非近,】“非近”就是深远,功夫变得深远了。【今当总前,撮其大要,】“撮”就是取,它的纲领。【令知微妙之实。】
【破妄心有三:一、七破以密示无处;】“七”就是七次。破以密示,什么无处呢?妄心无处。为什么讲妄心无处呢?因为它是境引起的执着心、境引起的分别心、境引起的颠倒心,无论是执着、分别、颠倒,统称为识心。这个识心因境——根缘境所产生的,所以,其实它并没有真正的来跟去处,它只是清净自性晃动,所产生的刹那生灭心,没有实体可得。【二、重征以显呵非心;】就是妄识非心,妄识不是我们的真心,因为妄识它是没有实体性的。【三、纵夺以决指无体。】纵夺就是彻底的叫你除掉,“以决”就是决定,决定这个识心,“指”就是指出,指出这个识心是没有体性的。识心没有体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的依靠,你讲识心有还是没有,都不对!你说有的话,它没有实体;说无的话,它又了别。所以,这里面含有必需讲识心无体;可是,真心是有体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般若的妙性,这个涅磐妙心它是有体性的,有体性就是确实存在的,无量亿劫来是存在的;而这个识心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增刹那减、刹那有刹那无,断断续续,白天就分别、执着,晚上就暂时歇息、休息一下,但是,还是继续作用,因为有独头意识;可是,这些作用其实都是空。为什么?识心无体性嘛!说:纵夺以决指无体,这个要彻底的夺除,来决定告诉你:识心无体。所以,这个“无体”要加二个字更清楚:就是“识心”无体。【是所以破妄心者,极微细而尽精妙矣。】在这里你就会了解,一切众生都不离识心,稍微修行就会炫耀,就会落入识心;稍微行善就执着,就是意识心;稍微拜二、三句佛就执着,就变成意识心;念佛有所感应,就大大的夸、夸耀其辞,这个就是意识心;来讲堂发个心,就好像觉得别人都不如我,这个就是意识心,只要你有所住,统统是意识心!为什么?虚空并没有、从来没有称扬自己,虚空从来没有执着,都是平等的这样过日子。法性本来就空,我们要了解、了悟这一层道理,就了解识心无体,而真心是有体性的。
【显真心文中亦三:一示见等,】“见等”就是见根等,这表示见、闻、觉、知,见精、闻精、嗅精、尝精、触觉精、还有觉知精,就是见、闻、觉、知这些六根的根性来找,喔!带少分的妄叫做见精;破除了执着,妄除了,竟然是见性。所以,没有妄心,了悟妄心当体即空,就见性,不离本处,即得菩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修行不是用追的,是用悟的,当下,回归当下。如果你用追的:本性是什么?那就叫做意识心,你永远揣测不到那个是什么心、什么东西。【而克就根性,直指其实体。】实体就是离尘有实体性,离开了这个根尘所缘起的这些六根、六尘、六识,识心无体;可是,根性是有体性的。为什么根性是有体性的?要不然我们依靠什么修行?识心无体性,我们依靠什么修行?成佛是什么?成佛就是从根性开发以后,了解这个佛性是有实体性的。意思就是:般若智慧它是一直存在的,它不是虚妄的,涅磐妙性是实在的;可是实在,是没有形相的。底下,【二、示阴等,】“阴”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而广融诸相,以明其一体。】【三、示地等,】就是地大,地、水、火、风、空等等,“地等”就是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而极显圆融,以彰其全体。是所以显真心者,亦可谓极微细而尽精妙矣。】
[癸二 叙开悟(分二)子初 叙心荡然 二 叙身荡然 今初]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说:这个时候,悟道以后,就开见道之眼,身心荡然,得无挂碍,心无挂碍了;我们有挂碍,就烦恼了。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无所障碍,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的叶物,这个叶物,当时候的叶就是贝叶。
【阿难开悟,即是已开见道之眼。自第一卷阿难认识为心,三迷被破,遂即舍妄求真,】舍这个妄心、妄识,求这个真心。【求如来为发妙明心,为开道眼。如来即为指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灭、】显见【不失、】显见【无还、】显见【不杂、】显见性【无碍、】显见性【不分、】显见【超情、】显见【离见、经历十番,可谓发妙明心,而至微细矣!更为会四科,全事即理,融七大全相皆性,普融万法,可谓发妙明心,而极奥妙矣!由是阿难明心生信,顿开道眼,故有此悟。】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者:当以二义释之:一、达妄本空:】所有的妄识其实本来就空,因为它没有实体性的,正因为识心是妄,所以我们有因缘可以成佛;识心如果是真实,那我们就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生生世世永远在妄当中。所以,因为达这个妄识本来就空,惟存真实心、真心。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你发现那个妄,同时不住着,那个当下就是你的真心。所以,开采真心的人,不自卑也不高傲,也不夸耀,因为没有东西可以这样子、可以住着,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炫耀,因为法法本空;也没有东西可以自卑,因为法法本空;也没有高下,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就是心性。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在指什么?是指见性人的心性。当你见到佛性的时候,动物、植物、矿物全部都平等;内四大、外四大全部都平等;有相、无相全部都平等,识心化作识性,执着化作坚固的道心;分别化作平等的心性;颠倒化作正念,统统在当下,不离本处。修行不能用找的,用悟的,悟即得,不悟不得。【昔在迷时,妄认四大假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个就是悲哀!把这个身,四大假合的身误认为自己,没有一个人不执着,只要你没有听到佛法,包括外道,这个身见是除不掉的。有了这个身见、身相,身相就引发痛苦,你的我执就不会停止。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根对尘所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五尘落下来的影子,由意根攀缘这个法尘,就认为这个就是可缘之相…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