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P4

  ..续本文上一页刀直入,入无分别心,就见佛:喔!原来佛是生活在这种平等心性里面,直入无分别心,就是平等心性,就是《金刚经》讲的:是法平等,无有差别。此由方便分别,至此无分别处,其归一。

  【问:此似意尽无余,】就是说这一段已经讲完了。【然奢摩他未竟,】为什么这一大段,A大段这个奢摩他,修奢摩他定还没有讲完,讲到这个克就根性开采出来,又讲到七大都是如来藏性,到这个不是已经讲完了吗?没有!【后二藏未谈,彼是何意?】奢摩他,按照道理,A大段到这里应该结束,为什么不结束?后二藏,诸位!二藏就是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我们前面就是叫你见到空如来藏;后面讲的,三如来藏统统有讲,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都有谈。那么,为什么到现在,后二藏到现在还没有谈到呢?彼是何意呢?意思就是说:奢摩他这一段应当谈完了吧?可是,还没有,后面还有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二藏还没有谈,到底是何意呢?

  【答:微密观照,此方了其密字,以体属秘奥故也。】这一段只有叫你讲见性,后面还要不坏缘起,要不然怎么会有山河大地?你现在只悟到空如来藏。【后乃兼用,】诸位!“用”就是不空如来藏跟空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就是体;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是相用。【尽其精细,始属微字,宜酌分之。初承示开悟竟。】“宜”就是应当;“酌”就是斟酌;“分之”就是分开来讨论。宜酌分之,应当斟酌分开来讨论。

  底下就是我们每天常常诵楞严咒的偈颂,这个楞严咒就是节录这一段偈颂。

  阿难赞佛,【壬二 赞谢获益(分二)】

  【癸初 赞谢佛法 二 悟获法身 今初】

  经文:【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此亦经家所叙,礼谢标偈。】

  【得未曾有者:向所未悟,今得妙悟,是为昔所未曾有,盖悟有解悟、证悟之不同,位有深位、浅位之不等。如阿难但解悟而已,是以仍居初果之位,今即以所悟之理,偈赞于佛:】

  经文:【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妙湛是法身;总持是报身;不动尊是应身。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个“尊”字上面写:九界之,不动九界之尊,就是佛的法身、报身、应身是九界之尊,这个是赞佛的三德。“首楞严王”,这个是指法;上面是佛,底下“首楞严王”这个是法。什么是法?首楞严王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定,佛的大定。世希有,只有佛讲得出来。所以,妙湛是法身;总持是报身;不动是应身;尊是九界之尊,前面是赞佛的三德;“首楞严王”是法,所以,赞佛、赞叹法,首楞严就是显示大定。前面这个是赞佛三德;“首楞严王世希有”是赞佛的大定,就是法。

  【此赞谢佛法。上句赞佛,下句上四字】下句就是“首楞严王世希有”,上四字就是“首楞严王”,是【赞法,下三字双赞佛法。】“世希有”是赞:哎呀!世间希有的佛、希有的法!【标偈中祗标赞佛,以法是佛所证,亦为佛所说,标佛即可摄法。】

  【阿难今以所悟之理,即佛所证、所说之法,乃依之而赞佛法。上句依佛所证,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圆成法、报、应三身,赞佛三身,是谓赞佛;乃顺序而赞,与诸家略有不同。】

  【妙湛:赞佛法身。法身,为诸法所依之理体,在无情分中为法性,】法性是毕竟空。【在有情分中为佛性,】佛性还是毕竟空。【即众生本有之佛性,】诸位!所以,内在的佛性毕竟空,跟法、跟外在的,叫做诸法,叫做法性,外面叫做法性,里面叫做佛性,佛性、法性不二性。为什么?都是毕竟空。即众生本有之法性,【妙觉湛然,遍周法界。众生在迷,法身埋没于五蕴山中,我佛因中,悟此妙觉湛然之真心,即法身德。依此自性清净法身,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得证离垢妙极法身,是谓成佛。经云:“微妙净法身,湛然映一切。”故赞曰妙湛。】

  【总持:赞佛报身。报身以智慧为身,此智即般若妙智,是般若德,人人本有。佛云:大地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即指般若德。众生迷此,全智成识;我佛因中悟此,依如如智,照如如理,回光返照,照澈心源,惑尽智圆,转识成智,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毕竟空,证到空性,根本智。所以,你要根本智,你就是要一定要什么都放得下;什么都放不下,根本智得不到,这就是自力。【成自受用报身。此智总持一切智,是为一切智之根本。依根本智,复起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度众生用的,这个就是有,也就是说利益众生用的方便智,后得智。【成他受用报身。总持无量,相好庄严,能为众生,作外熏之缘,故赞曰总持。】

  【不动:赞佛应身。应身乃应众生机,所示现之身,观察众生,应以胜应身得度者,即现胜应身;应以劣应身得度者,即现劣应身;应以树神身得度者,即现树神身;随机应现,不动本际,】不动本际就是说:全部都是如来藏性在作用,虽有度众生,其实没有度。【普应十方,自在解脱,任运无碍,即解脱德。如佛初说《华严》,以大教不契于小机,由是双垂两相,】两相就是报身跟应化身。【不动寂场,】就是法身,法身是不动的;为了度大根的用报身;为了度小根的,应化身,我们众生就是用这个应化身,所以,你会看到佛的丈六金身,他就是用这个应化身。不动寂场就是法身,法身来应化,怎么样?用小根的,来度小根的。所能看得到的释迦牟尼佛,【而游鹿苑,现丈六身,为五比丘说法,故赞曰不动。】不动是应身。

  【此以三德三身合释,以佛证三德成三身,故以赞之。】

  诸位请翻开《表解》五五页,中间,阿难赞佛偈——妙湛:就是法身;总持:就是报身;不动:就是应身,首楞严——中国话叫做“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在左边。

  诸位看妙湛:法身(诸法所依之体,有佛性法性之别);总持是报身(圆满果觉之体,以智慧为身);不动:应身(有胜应劣应之分,一身不动而普应),其实三身就是一身,一身等同三身。所以,三身其实就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不可分别。

  三德,诸位看底下,妙湛:法身——就是法身德;总持:报身——就是般若德;不动:应身——就是解脱德。三德的法身,法身德是体大;般若德是相大;解脱德叫做用大;有的人念解jie(三声)脱德。法身德——体大——是常真实(常真实就是常住不变)。般若德——相大——通真实(周遍法界)。所以,佛到哪里,所显现的相都是无量之庄严。解脱德——用——是圆真实,(就是圆融无碍)。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

  好!诸位看回来,523页,此以三德三身合释,以佛证三德成三身,故以赞之。《表解》已经解释过了。【尊字,由佛从因克果,】五住烦恼究竟寂灭,(【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分段还有变易。这个以前,五住烦恼,这个讲过好几次了。【福慧两足,九界称尊。为世间六凡,出世三乘,之所共尊故。】

  【首楞严王:即阿难所请,世尊所证、所说之法。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前请说妙奢摩他、】诸位!那一张大张的,妙奢摩他就是标A、大A,【三摩】大表格上标B,【禅那,】在那一张表格就是标C,妙奢摩他加三摩加禅那,【乃定之别名;】现在合起来,【后佛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这个就是大定。【即三定之总名。】所以说:奢摩他加三摩加禅那,就是首楞严王大定,这个意思就是说:奢摩他定、三摩的定、禅那的定,还不究竟,要什么定才究竟?要佛的定——首楞严王大定,即三定之总名。【今以总名赞之。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佛证此究竟坚固之定,前说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会归如来藏性,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严定也。此定为定中之王,能统百千三昧。阿难闻此悟此,故以所悟之定名赞之。】

  【世希有三字,双赞佛法,难逢难遇。如《法华经》云:“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悬远”就是久远劫,久远劫要碰到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碰到佛了,你就碰到今天师父在这里讲《楞严》,你肯坐在前面,都很难,这个因缘都很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正是佛出现在这个世间,说这个大法,楞严大法、究竟义,很难的!【譬如优昙花,时时乃一现。”】当然这是《法华经》,《法华经》我们也用台语讲过了,这一段我们也看过。【岂非世所希有耶?】

  【癸二 悟获法身】

  经文:【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就是顿破前迷,刹那之间顿破前面的迷茫,不历僧祇获法身,就是彻见自性。为什么?获法身,法身就是法身自性;不历僧祇,不必经过久远劫,悟了就刹那之间。所以,六祖讲的: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迷的话,阿僧祇劫;悟的话,就刹那之间。

  【此明所获之益。上句断妄益,】断妄心而受益。【下句明真益。】明真心而受益。断妄、明真其实都受益。

  【销者销除,亿劫即无量劫,非局定数;颠倒想者,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真妄颠倒。迷心在身内,惑法在心外,身心万法,各有自体,妄认身心为实我,万法为实法,我、法二执颠倒重重锢蔽。】“锢蔽”就是固执不通。【将本有法身,迷不自知,则非失似失,若一旦开悟,亲见本来面目,则无得为得矣!今闻如来,循循善诱,破缘影之非心,指根中之佛性,十番正示,二见翻显,】诸位!二见就是同分妄见、别业妄见,翻过来,彻底统统是本性的东西。二见翻显,【更会四科,】阴、入、处、界。【即妄即真,】妄心当体即空,就是真性。【复融七大,全相全性,】相妄性真。【将本有法身,和盘托出,如云开见日,冰化为水,亿劫颠倒妄想,一旦销除矣!而此销除之功,一由如来微妙开示,二由阿难悟明心性,如若不悟真心,安得销除妄惑?】

  【不历僧祇获法身者:梵语阿僧祇劫,此云无数劫。】诸位!不必讲无数劫,只要你没有听到佛法,不是无数劫,死了又生,生了又死。。。…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