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P4

  ..續本文上一頁刀直入,入無分別心,就見佛:喔!原來佛是生活在這種平等心性裏面,直入無分別心,就是平等心性,就是《金剛經》講的:是法平等,無有差別。此由方便分別,至此無分別處,其歸一。

  【問:此似意盡無余,】就是說這一段已經講完了。【然奢摩他未竟,】爲什麼這一大段,A大段這個奢摩他,修奢摩他定還沒有講完,講到這個克就根性開采出來,又講到七大都是如來藏性,到這個不是已經講完了嗎?沒有!【後二藏未談,彼是何意?】奢摩他,按照道理,A大段到這裏應該結束,爲什麼不結束?後二藏,諸位!二藏就是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我們前面就是叫你見到空如來藏;後面講的,叁如來藏統統有講,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都有談。那麼,爲什麼到現在,後二藏到現在還沒有談到呢?彼是何意呢?意思就是說:奢摩他這一段應當談完了吧?可是,還沒有,後面還有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二藏還沒有談,到底是何意呢?

  【答:微密觀照,此方了其密字,以體屬秘奧故也。】這一段只有叫你講見性,後面還要不壞緣起,要不然怎麼會有山河大地?你現在只悟到空如來藏。【後乃兼用,】諸位!“用”就是不空如來藏跟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就是體;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就是相用。【盡其精細,始屬微字,宜酌分之。初承示開悟竟。】“宜”就是應當;“酌”就是斟酌;“分之”就是分開來討論。宜酌分之,應當斟酌分開來討論。

  底下就是我們每天常常誦楞嚴咒的偈頌,這個楞嚴咒就是節錄這一段偈頌。

  阿難贊佛,【壬二 贊謝獲益(分二)】

  【癸初 贊謝佛法 二 悟獲法身 今初】

  經文:【禮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此亦經家所敘,禮謝標偈。】

  【得未曾有者:向所未悟,今得妙悟,是爲昔所未曾有,蓋悟有解悟、證悟之不同,位有深位、淺位之不等。如阿難但解悟而已,是以仍居初果之位,今即以所悟之理,偈贊于佛:】

  經文:【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妙湛是法身;總持是報身;不動尊是應身。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個“尊”字上面寫:九界之,不動九界之尊,就是佛的法身、報身、應身是九界之尊,這個是贊佛的叁德。“首楞嚴王”,這個是指法;上面是佛,底下“首楞嚴王”這個是法。什麼是法?首楞嚴王是什麼意思?就是大定,佛的大定。世希有,只有佛講得出來。所以,妙湛是法身;總持是報身;不動是應身;尊是九界之尊,前面是贊佛的叁德;“首楞嚴王”是法,所以,贊佛、贊歎法,首楞嚴就是顯示大定。前面這個是贊佛叁德;“首楞嚴王世希有”是贊佛的大定,就是法。

  【此贊謝佛法。上句贊佛,下句上四字】下句就是“首楞嚴王世希有”,上四字就是“首楞嚴王”,是【贊法,下叁字雙贊佛法。】“世希有”是贊:哎呀!世間希有的佛、希有的法!【標偈中祗標贊佛,以法是佛所證,亦爲佛所說,標佛即可攝法。】

  【阿難今以所悟之理,即佛所證、所說之法,乃依之而贊佛法。上句依佛所證,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秘密之藏,圓成法、報、應叁身,贊佛叁身,是謂贊佛;乃順序而贊,與諸家略有不同。】

  【妙湛:贊佛法身。法身,爲諸法所依之理體,在無情分中爲法性,】法性是畢竟空。【在有情分中爲佛性,】佛性還是畢竟空。【即衆生本有之佛性,】諸位!所以,內在的佛性畢竟空,跟法、跟外在的,叫做諸法,叫做法性,外面叫做法性,裏面叫做佛性,佛性、法性不二性。爲什麼?都是畢竟空。即衆生本有之法性,【妙覺湛然,遍周法界。衆生在迷,法身埋沒于五蘊山中,我佛因中,悟此妙覺湛然之真心,即法身德。依此自性清淨法身,不生不滅,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得證離垢妙極法身,是謂成佛。經雲:“微妙淨法身,湛然映一切。”故贊曰妙湛。】

  【總持:贊佛報身。報身以智慧爲身,此智即般若妙智,是般若德,人人本有。佛雲:大地衆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即指般若德。衆生迷此,全智成識;我佛因中悟此,依如如智,照如如理,回光返照,照澈心源,惑盡智圓,轉識成智,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畢竟空,證到空性,根本智。所以,你要根本智,你就是要一定要什麼都放得下;什麼都放不下,根本智得不到,這就是自力。【成自受用報身。此智總持一切智,是爲一切智之根本。依根本智,複起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度衆生用的,這個就是有,也就是說利益衆生用的方便智,後得智。【成他受用報身。總持無量,相好莊嚴,能爲衆生,作外熏之緣,故贊曰總持。】

  【不動:贊佛應身。應身乃應衆生機,所示現之身,觀察衆生,應以勝應身得度者,即現勝應身;應以劣應身得度者,即現劣應身;應以樹神身得度者,即現樹神身;隨機應現,不動本際,】不動本際就是說:全部都是如來藏性在作用,雖有度衆生,其實沒有度。【普應十方,自在解脫,任運無礙,即解脫德。如佛初說《華嚴》,以大教不契于小機,由是雙垂兩相,】兩相就是報身跟應化身。【不動寂場,】就是法身,法身是不動的;爲了度大根的用報身;爲了度小根的,應化身,我們衆生就是用這個應化身,所以,你會看到佛的丈六金身,他就是用這個應化身。不動寂場就是法身,法身來應化,怎麼樣?用小根的,來度小根的。所能看得到的釋迦牟尼佛,【而遊鹿苑,現丈六身,爲五比丘說法,故贊曰不動。】不動是應身。

  【此以叁德叁身合釋,以佛證叁德成叁身,故以贊之。】

  諸位請翻開《表解》五五頁,中間,阿難贊佛偈——妙湛:就是法身;總持:就是報身;不動:就是應身,首楞嚴——中國話叫做“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在左邊。

  諸位看妙湛:法身(諸法所依之體,有佛性法性之別);總持是報身(圓滿果覺之體,以智慧爲身);不動:應身(有勝應劣應之分,一身不動而普應),其實叁身就是一身,一身等同叁身。所以,叁身其實就是一身,一身就是叁身,不可分別。

  叁德,諸位看底下,妙湛:法身——就是法身德;總持:報身——就是般若德;不動:應身——就是解脫德。叁德的法身,法身德是體大;般若德是相大;解脫德叫做用大;有的人念解jie(叁聲)脫德。法身德——體大——是常真實(常真實就是常住不變)。般若德——相大——通真實(周遍法界)。所以,佛到哪裏,所顯現的相都是無量之莊嚴。解脫德——用——是圓真實,(就是圓融無礙)。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

  好!諸位看回來,523頁,此以叁德叁身合釋,以佛證叁德成叁身,故以贊之。《表解》已經解釋過了。【尊字,由佛從因克果,】五住煩惱究竟寂滅,(【五住究盡,】)【二死永亡,】分段還有變易。這個以前,五住煩惱,這個講過好幾次了。【福慧兩足,九界稱尊。爲世間六凡,出世叁乘,之所共尊故。】

  【首楞嚴王:即阿難所請,世尊所證、所說之法。阿難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前請說妙奢摩他、】諸位!那一張大張的,妙奢摩他就是標A、大A,【叁摩】大表格上標B,【禅那,】在那一張表格就是標C,妙奢摩他加叁摩加禅那,【乃定之別名;】現在合起來,【後佛告以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個就是大定。【即叁定之總名。】所以說:奢摩他加叁摩加禅那,就是首楞嚴王大定,這個意思就是說:奢摩他定、叁摩的定、禅那的定,還不究竟,要什麼定才究竟?要佛的定——首楞嚴王大定,即叁定之總名。【今以總名贊之。首楞嚴譯爲一切事究竟堅固,佛證此究竟堅固之定,前說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會歸如來藏性,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嚴定也。此定爲定中之王,能統百千叁昧。阿難聞此悟此,故以所悟之定名贊之。】

  【世希有叁字,雙贊佛法,難逢難遇。如《法華經》雲:“諸佛出于世,懸遠值遇難;】“懸遠”就是久遠劫,久遠劫要碰到是非常困難的!不要說碰到佛了,你就碰到今天師父在這裏講《楞嚴》,你肯坐在前面,都很難,這個因緣都很難!【正使出于世,說是法複難;】正是佛出現在這個世間,說這個大法,楞嚴大法、究竟義,很難的!【譬如優昙花,時時乃一現。”】當然這是《法華經》,《法華經》我們也用臺語講過了,這一段我們也看過。【豈非世所希有耶?】

  【癸二 悟獲法身】

  經文:【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

  銷我億劫顛倒想,就是頓破前迷,刹那之間頓破前面的迷茫,不曆僧祇獲法身,就是徹見自性。爲什麼?獲法身,法身就是法身自性;不曆僧祇,不必經過久遠劫,悟了就刹那之間。所以,六祖講的:悟則刹那間,迷則塵點劫。迷的話,阿僧祇劫;悟的話,就刹那之間。

  【此明所獲之益。上句斷妄益,】斷妄心而受益。【下句明真益。】明真心而受益。斷妄、明真其實都受益。

  【銷者銷除,億劫即無量劫,非局定數;顛倒想者,迷真認妄,執妄爲真,真妄顛倒。迷心在身內,惑法在心外,身心萬法,各有自體,妄認身心爲實我,萬法爲實法,我、法二執顛倒重重锢蔽。】“锢蔽”就是固執不通。【將本有法身,迷不自知,則非失似失,若一旦開悟,親見本來面目,則無得爲得矣!今聞如來,循循善誘,破緣影之非心,指根中之佛性,十番正示,二見翻顯,】諸位!二見就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翻過來,徹底統統是本性的東西。二見翻顯,【更會四科,】陰、入、處、界。【即妄即真,】妄心當體即空,就是真性。【複融七大,全相全性,】相妄性真。【將本有法身,和盤托出,如雲開見日,冰化爲水,億劫顛倒妄想,一旦銷除矣!而此銷除之功,一由如來微妙開示,二由阿難悟明心性,如若不悟真心,安得銷除妄惑?】

  【不曆僧祇獲法身者:梵語阿僧祇劫,此雲無數劫。】諸位!不必講無數劫,只要你沒有聽到佛法,不是無數劫,死了又生,生了又死。。。…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