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是無央數劫!沒碰到佛法,在經典裏面講,沒有辦法止息輪回,這是佛在經典講的。除非佛出世;佛沒有出世,衆生的輪回,造作惡業的輪回,這種生滅意識心絕對擺脫不了,也就是沒有辦法停止輪回的痛苦。所以,佛恩難報,因此我們今天要告訴:你今天在佛門,這樣子的犧牲、你這樣的用功、投注,值得!所以,師父常常告訴這些正信、正知正見的佛弟子,正法是可以用生命投資的;一般的投資是用金錢,一般的投注是用金錢,做世間的生意,投注就是用金錢投資,佛法不是,佛法是用生命投注的,而且絕對不會後悔!爲什麼?值得啊!讓你開采法身慧命,怎麼會不好呢?能夠救度苦難的衆生,怎麼會不好呢?所以,佛在《阿含經》裏面講:散播真理者是至善,就是最了不起的善事,就是散播佛法的真理。這在《阿含經》,佛就是這樣講。爲什麼?救人家的煩惱,講真理、散播真理的人,這個是最高尚的真理,最高尚的人。所以,大家要把正法弘傳出去。
此雲無數劫,【劫者劫波,乃長時分。《婆沙論》】《婆沙論》是唐玄奘翻譯的,本論乃是注釋,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達磨發智論》。這個印度的迦多衍尼子,這個“迦”是釋迦摩尼佛的迦;“多”是叁多路的多;“衍”是“行”中間叁點,我們道路的行人,中間剖開來點叁點:衍;“尼”就是比丘尼的尼;“子”:兒子的子,叫做迦多衍尼子之《阿毘達磨發智論》,開發智慧叫做《發智論》。廣明法義,備列諸種異說,種種不同的說,叫諸種異說。這是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這是師父這裏的資料,再念一遍:唐玄奘翻譯的,本論《婆沙論》,本論乃注釋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達磨發智論》,廣明法義,備列諸種異說,爲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這個就是《婆沙論》。【雲:“叁祇修六度行,百劫種相好因,】說:叁祇修六度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百劫種相好因,諸位!佛陀,你看那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的報身,尤其報身無量相好,怎麼來的?就是百劫修來的。【然後獲五分法身。”】所以,在座諸位貌相莊嚴的人,也是修很久的,尤其像佛的相、相貌,大丈夫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你想:百劫種相好因。所以,你的貌相好,那絕對不是今生今世的,那是無量劫修來的。【《唯識論》雲:“地前曆一僧祇,初地至七地,滿二僧祇,】僧祇就是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前經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滿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至等覺,是叁僧祇,然後究竟法身。”今阿難自敘,不必經曆叁大阿僧祇劫,已獲法身,以爲致疑之端。致疑有叁:一、執婆沙唯識,權乘不了之義,疑今大乘圓實之旨;】就是執著婆沙唯識,權乘不了義之義,現在懷疑大乘圓實之旨。【二、阿難希除細惑,】這個細惑就是:阿難證初果就斷見惑了,細惑是指思惑還有界外無明,這二種惑還沒有斷。阿難只有證初果,證初果就是斷見惑,那個細惑就是指思惑還有界外無明還沒有破。【早登妙覺,是未獲法身之明證;叁、阿難仍居初果,至如來說定已竟,方得進位于二果,何得遽雲,不曆僧祇獲法身耶?以致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525頁,【今特詳釋:第一當究獲字;獲者得也,有悟得證得之不同。阿難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況已發大心,已求佛定,佛爲重重開示,直指本有真心,以爲菩提正因,此心不生滅,不動搖,即人人本具清淨法身,昔被顛倒妄想之所覆蓋,現倒想已銷,如雲開自當見日,則親見本有佛性,而雲悟獲法身者,何過?】就是講得過去,沒有什麼過錯。【第二當究權實教殊:】權教跟實教是有不同的。【權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實教則重性具,】就是你本性本來就具足,性具就是一定要悟,【貴在了悟。未悟之先,法身本自現成,《圓覺經》雲:“一切衆生,本成佛道,倘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諸位!修行的關鍵在哪裏?“離妄緣”,那叁個字。什麼叫“離妄緣”?只要是緣起的,要放下;只要是執著的,就錯,不管你有多大修行,只要著相的,就錯,就不能離緣。說: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豈同權漸之教,必曆僧祇,方獲法身耶?第叁當究圓實教旨: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此如正脈疏,交光法師雲:按圓教教旨,則行布不礙圓融,】諸位!行布不礙圓融是什麼意思?“行布”就是次第,所有的次第,不礙當體即空,就是圓融;所有的圓融不礙次第,次第就是圓融,圓融就是次第。【故雖未及斷惑究竟,不妨全獲法身,全體即佛。如前開示,迷心于色身之中者,既名爲性顛倒,至後開悟,見心于太虛之外者,豈不號爲正遍知哉?正遍知,即成正覺,而獲法身矣。然則執現果,而不許阿難獲法身者,失旨之甚也。】這是站在一個圓融的角度說,顛倒悟了,就不顛倒,就是正遍知。【又圓融不礙行布,故雖全獲法身,不妨更除細惑,】就是習氣還沒斷。【更曆諸果,更成究竟寶王也。此經後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理可以頓悟,借著這個悟的力量,消除一切煩惱;但是,“事”就是習氣,習氣沒有辦法頓除,這個事相就是習氣,沒辦法頓除,因次第盡。【可爲明證矣。如是則雖卻後,】“卻後”就是在後面。【更曆僧祇,】這個久遠劫。【以成究竟佛果,當亦與此不曆之前,】不曆僧祇之前,當也是跟不曆之前,【先獲法身,了不相礙也。】翻過來,526頁,【何況圓頓悟後之修,】圓教頓悟後之修,爲什麼頓悟後要修?修就是把習氣修掉,你知道說這個理本身是不要貪;可是,看到好吃的,還會多吃兩口,就是習氣。你知道說色即是空,看到漂亮的,多看兩眼,你當然不會去侵犯她,多看兩眼,那就是!看到這個名牌,你不會去貪,多停留一下子,我知道我沒有能力買,也不會買、也不會貪;可是,看到名牌的,嗯!走過去,摸一摸也好,這衣服看一看,拿起來比一下,這樣也好,過過瘾,這習氣難斷,習氣。底下,【念念是佛,】什麼叫做念念是佛呢?每一個念頭當體即空,就是真如,就是如來藏性,其實就是佛。【雖進斷通惑,】通,叁乘共斷之叫做通惑,菩薩別斷之叫做別惑。叁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斷的惑,叫做通惑。雖進斷通惑,叁乘共同斷的。【亦與權漸修者,日劫相倍。】權教就是拼了老命要修行;可是,修了好幾劫都不能成就,因爲用意識心在拼。【至于住後,】住後就是初住位以後,初住位以後就大開圓解了,在這個圓教裏面,初住即破無明,見法身,初住就是見性的人,進入無分別智。【斷別惑以去,】這個別惑就是對前面通惑講的,別惑就是菩薩的微細、各別之惑,叫做別惑。以去,【一生有圓曠劫之果者矣。如是則雖謂其卻更不曆乎僧祇,亦無礙也。若更取于延促】“延”就是長;“促”就是短,時間的長短。如果說我們把它回歸一念,更取延促同時,長時間在一念,短時間仍然在刹那,這生、死一瞬間;迷、悟也是一瞬間;解脫、束縛還是一瞬間,站在這個角度來講,延促【同時之玄旨,】無量劫就是一念,這在《華嚴經》;《華嚴經》我們講過,講了差不多四十片的DVD左右,整理出來多少還不知道。若更取于延促同時,無量劫,“促”就是一念、一念間,這是《華嚴》的玄旨。【愈不可以長短拘矣。】意思就是說:看個人的志氣。諸位!有志氣的人,修行就在刹那之間;沒志氣的人修行,就懶懶散散的,今天來聽一聽,受益一點,回去放著!師父叫他念念佛,好!師父講了,念珠拿起來念兩聲佛就擱著!再來,今天《楞嚴經》帶來,再聽二句,嗯!不錯!坐著,回去又忘了,連課本都懶得帶回去,下次來,又拿錯了,就這樣懶懶散散的,他打算要修百千萬劫的,他預計要拼那個百千萬劫的。而我們不是,我們是拼這一輩子就要讓它大成就的,延促同時嘛,百千萬劫俱在一念,爲什麼我們這一念不把它悟呢?爲什麼要拖泥帶水呢?現在悟了不是很好嗎?是不是?就馬上受益嘛!所以說:修行還要看志氣,這個人有志氣,不在口念,貴在心行,六祖講的:般若貴乎心行,不在口念。那個般若心是在心啊,下功夫,真的無所住,心行;不在口念,嘴巴一直講:我有般若智慧,我有般若智慧!你講那個沒有用,貴在心行,不在口念。
【二贊謝獲益竟。】
好!526頁,【壬叁 發廣大心(分五)】
【癸初 發願報恩 二 誓言度衆生 叁 求除細惑 四 速成正覺 五 申述不退 今初】
經文:【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
這個發廣大心就是:願今得果成寶王,就是上求佛果;還度如是恒沙衆,就是下化衆生;將此深心奉塵刹,這個“此”就是智還有悲,將這個智跟悲二心,奉塵刹,就是回向法界的意思。塵刹,“塵”就是無量,無量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叫做塵刹,意思就是:有像微塵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叫做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佛弟子一定要懂得報恩,知恩,一定要報恩,既然我們這一輩子能夠聽聞到正法,這個都是佛陀無量億劫來,犧牲生命,自覺自悟,才有這樣的智慧,我們今天撿便宜,由佛陀的開示,我們很容易就進入佛的解脫的境界,是怎麼來的?這感恩佛陀,感恩佛陀!我今天說法也是用感恩的心,在感恩、在說法,因爲佛太偉大了!
【阿難既已悟獲法身,自知成佛有分,故發願成佛度生,報佛開示之深恩。今字對前說,前悟獲法身,但是理法身,今欲依悟起修,冀得究竟法身,故發願自今以往,精進修持,早得菩提佛果,成就寶王。寶王即佛寶法王,于法自在也。此句乃運智,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句乃運悲,下度衆生以利他。還字即表示不但自利,還要利他,度脫如是,恒河沙數之衆生。】
【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者:此字指上智悲二心,將此深心四字,雙運二心,】雙運智跟悲二心,【而束爲深心。】“束”就是把它合起來,就是智心加悲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