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P6

  ..續本文上一頁,合起來講叫做深心的意思,而束爲深心就是把它合起來解釋,叫做深心。意思就是:“深心”是一個名詞,但是,它包括了智還有悲,就是這個意思。527頁,【願將此深心,回奉十方,微塵刹土,諸佛衆生,于佛則常隨受學,以求慧足;】求這個智慧。【于生則廣行濟度,以求福足,莊嚴成佛國土,是則名爲報答我佛,】諸位!這輩子你要二種求:一個要求慧,一個你要求福。所以說:只要你碰到有因緣,善事的要去做,如果你有因緣在道場裏面;是正法的,邪教的道場,那個不在此內,是真正堪爲你種福田的正法的道場,那麼,來這裏領一個工作,那個可好,這個福報可大!因爲它是正法。乃至于洗一個碗、掃個廁所,都不得了!因爲他護持正法,修福,不用錢,來這裏掃掃廁所,把廁所弄通了;來這裏廚房,法會幫幫忙,端個菜,也不得了,因爲它是正法的道場。那麼,求慧的話,那就一堂課都不能缺席,除非說因爲工作的關系,沒有辦法分身,要不然的話,他每堂課都到!是不是?我在想說那個每堂課都到的,要不要發一張證書給他?勉勵一下,後面蓋“釋慧律”,贊歎你!哇!全勤獎!這個可以設計一下,全勤,每一堂課都到的,不生病的、沒有倒下去的、沒有請假的,從頭*到尾的,*是堅持的意思,這個要贊歎一下,發一張證書。底下,以求慧足;于生則廣行濟度,以求福足,能夠幫助衆生的,你就要去做。莊嚴成佛國土,是則名爲報答我佛,【微妙開示之深恩也。】

  講到這個,我必需講一個感應,我這一輩子,有一次這個比丘來拜訪師父,他們就是講到說:這個經典裏面講:虛空當中會出聲音來贊歎《楞嚴經》,師父啊!您有什麼感應嗎?我說:我是沒什麼感應,很多人都有感應。我說:我有的感應,虛空當中聽到聲音只有一次。有一次,爸爸死亡,要回臺北,回臺北之前就這樣,也不是睡覺,就是躺下來還沒睡覺,半睡半醒之間,還沒有睡著,絕對不是在作夢,耳朵裏面就有人跟你講話,護法龍天在講話,就說:慧律法師啊!您今生今世做的功德很大很大,您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四歲!哇!這怎麼得了?我聽了之後一點也不會高興。你看喔,那個還不是醒過來,根本就沒有睡覺,那個耳朵講得多清楚啊!說可能我們這一輩子發大心,堅持弘揚正法、推廣正法,犧牲小我,來完成無量無邊衆生的法身慧命,是有這樣的心,也是這樣子做,我們也沒有說求感應,因爲我們早就了達空性的思想,怎麼會去求這個感應?不會的!來這個耳朵,哇!講得很清楚,這一輩子只有虛空當中講出這個聲音,就是聽到那一次,而且絕對不是作夢,護法龍天來告訴你的。所以,這個感應,不是贊歎我自己,就是說拿這個來鼓勵大家,來鼓勵大家,佛菩薩是從來沒有遺棄任何衆生的,只要你真的發心,那個佛心、衆生心就相契相應的時候,都不得了!所以,講堂裏面的那些法師默默的在做,我真的很贊歎,真的很贊歎,真正默默在做的那些,其實不用講,臉都看得出來,真的!就是從來就腳踏實地的,也不偷懶的,真的是善良又老實,真的是默默的在做,連師父都看得出來,師父的私下內心裏面贊歎他,誰,我很清楚!

  【此偈兩句,亦即四弘誓願:首句佛道無上誓願成,兼攝煩惱無盡誓願斷,以斷盡煩惱,方證菩提故;次句衆生無邊誓願度,兼攝法門無量誓願學,以必達法門,方能度生故。】

  527頁,中間,【癸二 誓度衆生】

  經文:【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伏請世尊爲證明,就是請佛加被。五濁惡世誓先入,就是成就大願,一定要想成就衆生。

  這衆生可不一樣,衆生要稍微改一下,衆生是:五欲樂境誓先入,只要是享樂的,他絕對跑第一的,不會的!我們每天念的,對不對?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世間念的,那個黑道的,那不是這樣念的:諸惡皆作,衆善不行;當然,黑道的也有人做著善事,是默默的做,也有!這個黑道有二種:一種是白道裏面的黑道;一種是黑道裏面的白道,有二種。白道裏面的黑道就是他官當得很大,他權力也很大,可是,他幹盡壞事,這個就是利用他的權力幹盡壞事,叫做白道裏面的黑道,可是,大家又拿他沒辦法。一種是黑道裏面的白道,看起來窮凶極惡,也有一些非法;可是,很奇怪,他很肯幫助那些育幼院、孤兒院、養老院,他看到可憐的人,就真的會幫助他,他雖然從這個賭場裏面抽一些錢;但是,他私下卻幫助那些弱勢團體,也有,這個不能講沒有,所以,這個就是黑道裏面的白道;還真的每一個人統統有“道”呢,真的!這個很難講的。

  如一衆生未成佛,就是衆生不盡,終不于此取泥洹,就是誓不成佛,這個願可不得了!

  【前偈發願度生,是果後自覺已圓,然後覺他;此偈五濁誓入,是果前】果前就是成就佛果前,果後就是成佛以後叫做果後。是不是?那麼,這個果前就是未成佛之前,【自未得度,先度人也。以願重力微,】所以,【故俯伏啓請世尊,爲作證明,實求慈光加被,令得不退,滿斯弘願。】

  【五濁惡世誓先入者:此急于救苦也。五濁:一劫濁:梵語劫波,此雲時分,劫濁無別體,即下四濁交湊,】所以,劫濁是以底下四濁來講的,以底下四濁交湊,【是其相也。時當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衆生具下四濁,即名劫濁。】

  【二見濁:五利使爲體,】這個“使”,其實就是類似侍者在旁邊,老是。。。你的影子就是侍者。所以,以前的這些皇帝旁邊的太監,他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皇上的影子!這個人,皇帝走到哪裏,他就跟著在哪裏,可是,太監沒有權力啊,“我們是皇上的影子”,就是太監。那麼,這個“使”,就是等同侍奉在旁邊,你只要有這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那你的苦惱跑不掉的!【諸見熾盛,】“見”就是分別心,後天的分別心。所以,所謂見惑是什麼意思?見道所斷之惑,見四谛理,斷後天分別心的惑,叫做見惑。那麼思惑呢?思惑是斷習氣。所以,見惑斷後天的分別心;思惑是斷先天、與生俱來的習氣,叫做思惑。說:諸見熾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者,五種妄見,能使衆生,造作諸業,能使衆生,趣入生死,故名爲使,而幾微迅速,】“幾微”就是非常。【非比五鈍使,故名爲利。】五鈍使是後面:貪、嗔、癡、慢、疑;五利使就是速度快,速度快叫做利,很快!【一者身見:】二十四個小時統統執著這個色身,無一時一刻沒有我執。【執身爲我,】世間人,全世界都這樣!【而起我身之見,妄生貪愛。不悟四大假合,總屬無常。】【二者邊見:執有執空,】不是執有就是執空,叫做邊見。【而起二邊之見,一味偏執,不悟見解既偏,失乎中道。】【叁者戒取:】這個戒取見,意思就是:持戒而執著自己持戒,就是戒取見,認爲自己持戒很有修行。外道有外道的持戒,佛教有佛教的持戒;但是,著于持戒,統統叫做戒取見。【非因計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見,修諸苦行,不悟蒸沙作飯,】蒸沙作飯,重點在哪裏?重點:沙非飯因,沙不是飯的因,意思就是:妄心、妄識不是成佛的因。【塵劫難成。】【四者見取:】看什麼都執以爲自己是最殊勝的,叫做見取見。見著,認爲自己,取著,我們現在所講的叫做自負。非因計因,不一樣,他是持戒,自己認爲很有持戒,這是戒取見;見取見是指見解,說:我這個見解是最殊勝的!【非果計果,而起自負所見之見,】自負就是認同、狂妄。【未證言證,不悟有漏界中,終非究竟。】【五者邪見:撥無因果,而起邪外斷常之見,】邪外斷見和常見,斷見就是:人死後什麼都空,叫做斷見,“沒有輪回,佛法是騙人的”,這個叫做斷見。常見就是:人死了以後,下輩子還是做人,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叫做常見,常常做人;那誰做豬呢?嗯?這個常見就很可怕了!不曉得這是依業力而分配的,不是你想做人就可以做人的,做人要守五戒,要有人的這個規格啊:最基本的五戒。而起邪外——邪見還有外道之見:斷常二見,【墮豁達空,】豁達空就是沒有因果的頑空:你也不用做太多善事啦,沒什麼因果!做壞事也不怕了,殺人、放火沒什麼因果:那都是騙人的,那是佛講的啦,我們不信佛的!那你拿他沒辦法了!【不悟雜毒入心,自誤誤人。】【此五種妄見,昏昧汩沒,渾濁自性,故名見濁。】

  【叁煩惱濁:五鈍使爲體,叁災感召,即其相也。】叁災就是火災、水災、風災,是叁災,即其相也。【五鈍者,五種妄心,能使衆生,造諸惡業,能使衆生,趣入生死,故亦名使,比前五利,稍爲鈍滯,故名爲鈍。】哪幾種心會讓你煩惱?【一者貪心:】你記得!佛陀說:無貪即清涼,這一句你體會得出來嗎?不貪心的人內心就清涼,不該自己有的東西,一毛錢都絕對不拿;當然不能加一句說:要拿就拿多一點!這是不可以這樣加的,自己加。,不是自己的東西,一毛錢都不拿;後面那一句不能加下去!【于順情境上,起諸貪愛。二者嗔心:】這個修行人要不得!【于違情境上,起諸嗔恨。】嗔恨心,那就是修行的大障礙,而且是地獄因。【叁者癡心:于中庸境上,非違非順,】也不是違境,也不是順境。【起諸癡迷,不能覺察。】【四者慢心:于諸衆生,心起驕慢,不能謙遜。】【五者疑心:于諸善法,心起疑貳,】疑貳,這個“貳”就是疑,貳心,我們常常:貳心,貳心,就是不專一,“疑貳”就是不專;我們說一心叫做專心,它這個“疑貳”就是懷疑。【不能決擇,此五種妄心,煩動惱亂,渾濁自性,故名煩惱濁。】

  【四衆生濁:攬五陰】色、受、想、行、識。【見慢爲體,惡名穢稱,即其相也。衆生積聚五陰爲身,】不知道不淨、苦、空、無常、無我。【故曰攬五陰。外身四大假合,屬色陰;內心前五識,領受五塵境界,爲受陰,雖諸識皆有受,惟五識受力偏強,故以屬之;六識想像前塵,落卸影子,即想陰;雖諸識皆有想,惟六識想…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