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是无央数劫!没碰到佛法,在经典里面讲,没有办法止息轮回,这是佛在经典讲的。除非佛出世;佛没有出世,众生的轮回,造作恶业的轮回,这种生灭意识心绝对摆脱不了,也就是没有办法停止轮回的痛苦。所以,佛恩难报,因此我们今天要告诉:你今天在佛门,这样子的牺牲、你这样的用功、投注,值得!所以,师父常常告诉这些正信、正知正见的佛弟子,正法是可以用生命投资的;一般的投资是用金钱,一般的投注是用金钱,做世间的生意,投注就是用金钱投资,佛法不是,佛法是用生命投注的,而且绝对不会后悔!为什么?值得啊!让你开采法身慧命,怎么会不好呢?能够救度苦难的众生,怎么会不好呢?所以,佛在《阿含经》里面讲:散播真理者是至善,就是最了不起的善事,就是散播佛法的真理。这在《阿含经》,佛就是这样讲。为什么?救人家的烦恼,讲真理、散播真理的人,这个是最高尚的真理,最高尚的人。所以,大家要把正法弘传出去。
此云无数劫,【劫者劫波,乃长时分。《婆沙论》】《婆沙论》是唐玄奘翻译的,本论乃是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达磨发智论》。这个印度的迦多衍尼子,这个“迦”是释迦摩尼佛的迦;“多”是三多路的多;“衍”是“行”中间三点,我们道路的行人,中间剖开来点三点:衍;“尼”就是比丘尼的尼;“子”:儿子的子,叫做迦多衍尼子之《阿毘达磨发智论》,开发智慧叫做《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种种不同的说,叫诸种异说。这是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这是师父这里的资料,再念一遍:唐玄奘翻译的,本论《婆沙论》,本论乃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达磨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这个就是《婆沙论》。【云:“三祇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因,】说:三祇修六度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百劫种相好因,诸位!佛陀,你看那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的报身,尤其报身无量相好,怎么来的?就是百劫修来的。【然后获五分法身。”】所以,在座诸位貌相庄严的人,也是修很久的,尤其像佛的相、相貌,大丈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想:百劫种相好因。所以,你的貌相好,那绝对不是今生今世的,那是无量劫修来的。【《唯识论》云:“地前历一僧祇,初地至七地,满二僧祇,】僧祇就是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前经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满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至等觉,是三僧祇,然后究竟法身。”今阿难自叙,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已获法身,以为致疑之端。致疑有三:一、执婆沙唯识,权乘不了之义,疑今大乘圆实之旨;】就是执着婆沙唯识,权乘不了义之义,现在怀疑大乘圆实之旨。【二、阿难希除细惑,】这个细惑就是:阿难证初果就断见惑了,细惑是指思惑还有界外无明,这二种惑还没有断。阿难只有证初果,证初果就是断见惑,那个细惑就是指思惑还有界外无明还没有破。【早登妙觉,是未获法身之明证;三、阿难仍居初果,至如来说定已竟,方得进位于二果,何得遽云,不历僧祇获法身耶?以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525页,【今特详释:第一当究获字;获者得也,有悟得证得之不同。阿难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况已发大心,已求佛定,佛为重重开示,直指本有真心,以为菩提正因,此心不生灭,不动摇,即人人本具清净法身,昔被颠倒妄想之所覆盖,现倒想已销,如云开自当见日,则亲见本有佛性,而云悟获法身者,何过?】就是讲得过去,没有什么过错。【第二当究权实教殊:】权教跟实教是有不同的。【权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实教则重性具,】就是你本性本来就具足,性具就是一定要悟,【贵在了悟。未悟之先,法身本自现成,《圆觉经》云:“一切众生,本成佛道,倘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诸位!修行的关键在哪里?“离妄缘”,那三个字。什么叫“离妄缘”?只要是缘起的,要放下;只要是执着的,就错,不管你有多大修行,只要着相的,就错,就不能离缘。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岂同权渐之教,必历僧祇,方获法身耶?第三当究圆实教旨: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此如正脉疏,交光法师云:按圆教教旨,则行布不碍圆融,】诸位!行布不碍圆融是什么意思?“行布”就是次第,所有的次第,不碍当体即空,就是圆融;所有的圆融不碍次第,次第就是圆融,圆融就是次第。【故虽未及断惑究竟,不妨全获法身,全体即佛。如前开示,迷心于色身之中者,既名为性颠倒,至后开悟,见心于太虚之外者,岂不号为正遍知哉?正遍知,即成正觉,而获法身矣。然则执现果,而不许阿难获法身者,失旨之甚也。】这是站在一个圆融的角度说,颠倒悟了,就不颠倒,就是正遍知。【又圆融不碍行布,故虽全获法身,不妨更除细惑,】就是习气还没断。【更历诸果,更成究竟宝王也。此经后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可以顿悟,借着这个悟的力量,消除一切烦恼;但是,“事”就是习气,习气没有办法顿除,这个事相就是习气,没办法顿除,因次第尽。【可为明证矣。如是则虽却后,】“却后”就是在后面。【更历僧祇,】这个久远劫。【以成究竟佛果,当亦与此不历之前,】不历僧祇之前,当也是跟不历之前,【先获法身,了不相碍也。】翻过来,526页,【何况圆顿悟后之修,】圆教顿悟后之修,为什么顿悟后要修?修就是把习气修掉,你知道说这个理本身是不要贪;可是,看到好吃的,还会多吃两口,就是习气。你知道说色即是空,看到漂亮的,多看两眼,你当然不会去侵犯她,多看两眼,那就是!看到这个名牌,你不会去贪,多停留一下子,我知道我没有能力买,也不会买、也不会贪;可是,看到名牌的,嗯!走过去,摸一摸也好,这衣服看一看,拿起来比一下,这样也好,过过瘾,这习气难断,习气。底下,【念念是佛,】什么叫做念念是佛呢?每一个念头当体即空,就是真如,就是如来藏性,其实就是佛。【虽进断通惑,】通,三乘共断之叫做通惑,菩萨别断之叫做别惑。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断的惑,叫做通惑。虽进断通惑,三乘共同断的。【亦与权渐修者,日劫相倍。】权教就是拼了老命要修行;可是,修了好几劫都不能成就,因为用意识心在拼。【至于住后,】住后就是初住位以后,初住位以后就大开圆解了,在这个圆教里面,初住即破无明,见法身,初住就是见性的人,进入无分别智。【断别惑以去,】这个别惑就是对前面通惑讲的,别惑就是菩萨的微细、各别之惑,叫做别惑。以去,【一生有圆旷劫之果者矣。如是则虽谓其却更不历乎僧祇,亦无碍也。若更取于延促】“延”就是长;“促”就是短,时间的长短。如果说我们把它回归一念,更取延促同时,长时间在一念,短时间仍然在刹那,这生、死一瞬间;迷、悟也是一瞬间;解脱、束缚还是一瞬间,站在这个角度来讲,延促【同时之玄旨,】无量劫就是一念,这在《华严经》;《华严经》我们讲过,讲了差不多四十片的DVD左右,整理出来多少还不知道。若更取于延促同时,无量劫,“促”就是一念、一念间,这是《华严》的玄旨。【愈不可以长短拘矣。】意思就是说:看个人的志气。诸位!有志气的人,修行就在刹那之间;没志气的人修行,就懒懒散散的,今天来听一听,受益一点,回去放着!师父叫他念念佛,好!师父讲了,念珠拿起来念两声佛就搁着!再来,今天《楞严经》带来,再听二句,嗯!不错!坐着,回去又忘了,连课本都懒得带回去,下次来,又拿错了,就这样懒懒散散的,他打算要修百千万劫的,他预计要拼那个百千万劫的。而我们不是,我们是拼这一辈子就要让它大成就的,延促同时嘛,百千万劫俱在一念,为什么我们这一念不把它悟呢?为什么要拖泥带水呢?现在悟了不是很好吗?是不是?就马上受益嘛!所以说:修行还要看志气,这个人有志气,不在口念,贵在心行,六祖讲的:般若贵乎心行,不在口念。那个般若心是在心啊,下功夫,真的无所住,心行;不在口念,嘴巴一直讲:我有般若智慧,我有般若智慧!你讲那个没有用,贵在心行,不在口念。
【二赞谢获益竟。】
好!526页,【壬三 发广大心(分五)】
【癸初 发愿报恩 二 誓言度众生 三 求除细惑 四 速成正觉 五 申述不退 今初】
经文:【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这个发广大心就是:愿今得果成宝王,就是上求佛果;还度如是恒沙众,就是下化众生;将此深心奉尘刹,这个“此”就是智还有悲,将这个智跟悲二心,奉尘刹,就是回向法界的意思。尘刹,“尘”就是无量,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尘刹,意思就是:有像微尘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佛弟子一定要懂得报恩,知恩,一定要报恩,既然我们这一辈子能够听闻到正法,这个都是佛陀无量亿劫来,牺牲生命,自觉自悟,才有这样的智慧,我们今天捡便宜,由佛陀的开示,我们很容易就进入佛的解脱的境界,是怎么来的?这感恩佛陀,感恩佛陀!我今天说法也是用感恩的心,在感恩、在说法,因为佛太伟大了!
【阿难既已悟获法身,自知成佛有分,故发愿成佛度生,报佛开示之深恩。今字对前说,前悟获法身,但是理法身,今欲依悟起修,冀得究竟法身,故发愿自今以往,精进修持,早得菩提佛果,成就宝王。宝王即佛宝法王,于法自在也。此句乃运智,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句乃运悲,下度众生以利他。还字即表示不但自利,还要利他,度脱如是,恒河沙数之众生。】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者:此字指上智悲二心,将此深心四字,双运二心,】双运智跟悲二心,【而束为深心。】“束”就是把它合起来,就是智心加悲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