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三▪P3

  ..续本文上一页国有个高僧,他要修不净观,泰国政府允许他,在山洞里面观尸体,依据佛的教诲,观不净观。经过几天后,皮肤裂开,血液停止流动,全身发紫、发青,再过七天、二个礼拜,开始长虫,开始腐烂,发出恶臭,氧气刚好一半,所以尸体不是烂得很快;氧气多的,尸体就烂得很快。诸位如果到俄罗斯,把尸体丢到冬天很冷的户外,要半年才腐烂。热带的气候里,尸体腐烂要五十六天。所以,尸体的肿胀和烂,跟气候有最大的关系,如果是三十度到三十五度的,绝没有办法超过五十天,全部被虫吃光了!但放在比较冰冷的地方,虫孵化得慢,吃得也比较慢;在冰冻的地方,譬如爬雪山,雪崩你被盖在下面,几千年都不会烂,为什么不坏?因为温度控制住蛆虫,没办法长蛆,它就没办法吃尸体。

  泰国比丘一直观,看了以后开始呕吐,因为身体有脂肪,露出来的时候,脂肪遇到空气中的氧,会燃烧。如果有科学知识的人就知道,尸体在死了以后,让它自然腐烂,会类似烧焦一样,他就误以为有人放火烧这个尸体,其实不是,是脂肪氧化,燃烧在空气当中。所以,尸体皮肤开裂以后,虫一直吃,肚子会慢慢鼓起来,里面恶臭的气鼓起来,到最后就会爆裂,再慢慢消下去,从哪里最快烂呢?从有孔的地方开始,大致都是从眼睛和嘴巴上,苍蝇或果蝇在二、三公里外,就可以闻到尸体的臭味,就会飞来,从有孔的地方,爬进鼻孔里、眼睛里下蛋,到长虫二十四个小时,那么,长蛆对什么最有帮助?对刑事办案最有帮助,可以通过尸体身上最大的蛆来判断死了多久。

  泰国僧因为没有医学上的常识,就坐在尸体旁,一直观,开始厌恶这个色身,很想自杀,可是,佛陀说不能自杀,因为恶臭难闻、肿胀,相很难看,到最后倒了!隔几天后人家去看,抬出来经过了将近二个月的时间,他不是因为观照,或里面空气不好,是中了尸毒,经过救治,打针,慢慢才把尸毒、尸体的毒素解掉,后来这位比丘不敢再接触尸体。作不净观、肿胀观、血涂观、散观、白骨观,或者是烧,色身到最后就是这样,看清楚了,没有东西可以让你执着。熏闻四十由旬,其花红色,甚可爱乐,其有食者,发狂而死。[二物不来]:[二物]指香与臭二种气味。[不来],不从外来。

  义贯:[若]言[香]与[臭]的[气]味[必]定是[生]于[汝鼻](从汝鼻中生),[则彼香、臭二种流]动之[气]味应[不]须[生]自[伊兰]树[及栴檀木](因为即使是此二种极香与极臭的气味,你的鼻也应自己能生。)若此香臭[二物]之气味[不]从外[来]时,[汝自嗅]汝[鼻]所生之味[为香、为臭]?若你所闻到的气味是[臭]的,[则]你的鼻中定[非]能生出[香]味;反之,若你所闻到的是[香]的,则你的鼻中便[应非]能生出[臭]气。[若]你说你[香、臭二]者[俱能闻]到[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所以才能产生两种气味,并闻到两种气味。你若有两鼻,即成两人;若如是者,则现前[对]着[我]在请[问]佛[道]的,便[有二阿难];要是这样的话,[谁为汝]之真[体]?(哪一个才是真的阿难?)[若]你辩说你的[鼻]只[是一]个,不是两个;那么你所闻的[香]与[臭]即[无二]味,没有差别,[臭既]可[为香,香复]可[成臭,二]者之[性不]能确定[有];既不能分别香臭,则鼻识[界]要[从谁]而[立]?(是故可知,香臭之气不从鼻生;结论:因此,言鼻识是从鼻生者,不能成立。)[——以上破识因根生]

  经文:[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注释,[知即非生。不知非识]:[知],能识知香尘。[非生],非从香尘生。此言,若言鼻识能识知香尘,就不是从香尘生的,因为香尘是无情,识是有情;无情的香尘所生的识,应也是无情物,没有觉知性才对;所以,反过来说,若此识既能觉知香尘,便知它一定不是从无情物中生出来的;结论:故此识非从香尘生。[不知],没有觉知性。[非识],不能称为识。此谓:可是,如果此识没有觉知的性能,而不能觉知香尘,那它就不能够称为识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知],能觉知的识。[有],所涵有,指所觉知。此谓,香尘若非能知的识所有(所觉知),则香识界自然不能成立。[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因界],因香尘而成立之界。此谓,若鼻识不能觉知香尘,则所说的因香尘而立的界,就实在不是从香尘而建立的了。亦即,则所立之界并非[香识界]。

  义贯:[若]言鼻识为[因香]尘而[生],则此鼻[识]即是[因香]尘而[有](存在);譬[如眼有]能[见]之性(能见之性因眼而有),却[不能]自[观]其[眼];同样的道理,鼻识是[因香]而[有故,应不]能觉[知]其[香](这是违理之说)。若言鼻识确能识[知]香尘,此识[即非]从香尘[生],因为香是无情,识是有情。然而,鼻识若实[不]能觉[知]香尘,即[非]可称为[识]。又,[香]尘若[非]为能[知]之鼻识所[有](所觉知),则[香界]自[不]能[成]立;若鼻[识不]能觉[知香]尘者,则所言[因]香而立之[界则]实[非从香]尘而[建立](亦即,所立之界并非香识界,是故香识界仍不得立,因此香识界不可得;结论:故知鼻识非从香尘而生。)[——以上破识从尘生]

  [既无中间]的识界可得,则[不]能[成]立[内外]根尘二界和合生识,[彼诸]能[闻]、所闻之[性,毕竟虚妄]从本无生。[——以上破根尘和合共生识]

  经文:[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所示之以[鼻]根与[香]尘[为缘],即能[生鼻识界],今以第一义谛观之,则于内根、外尘及和合中[三处]求之,[都无]能生识之因;[则鼻]界[与香]界,[及香]识[界三]者,[本非]权法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

  诸位,那个随缘幻现就是业,业就是这样子,随着业而影现出来的世界。所以,什么业就会看到什么世界,小人的地方就看到小世界;大人的地方就看到大世界;心胸如虚空的人,无量的虚空就是他的世界;贪嗔痴的,他所现的世界就是贪嗔痴。因此这些所现的其实是幻,其实是本性、妙真如性显现出来的。

  4.舌味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注释,[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黄莲],味苦。[石盐]即岩盐。[细辛]药名,味辛。[桂],肉桂,味甘辛。这些东西即代表世间一切味;依次为甜、酸、苦、咸、辛、辣、甘。此言,如果舌识是从舌头生的,则舌头便自能生味、知味,如是则世间一切食品都不须有味了。舌根自己会产生味。为什么需要食品呢?不需要了。[若舌性苦,谁来尝舌]:如果此舌识之性是苦的,这是假设说。——注意,这[苦]代表一切味,你也可以讲:如果此舌识之性是甜的;如果此舌识之性是咸的,诸位,你千万不要把它固定是[苦],它包含一切味,假设你的舌性在某一种味道的存在性,也可以咸、淡、苦、辣、味,譬如说:此舌识之性是辣的,你也可以这样讲,千万不要把[苦]当作固定的解释。——则谁又能来尝知这舌识的味道,而说它是苦的?[舌性非苦,味自不生]:反之,尝的结果,若舌之性并非有苦等味,则味自然不是从你舌中生,是故舌中无味;舌中既无味,则味实无生。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如来权法中所示:以[舌]根与[味]尘[为缘],即能[生于舌识](现在来更深入探讨一下)[此]舌[识为复因舌]根[所生],而[以舌为]识体的畛(zhěn)[界](识体的范围就在舌上)呢?还是[因味]尘[所生],而[以味]尘[为]识体之[界]域?[阿难,若]舌识为[因舌]而[生,则诸世间]之食物如[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等的味道(甜、酸、苦、咸、辛、辣、甘)等,[都]变成[无有味]了(因为你的舌自己即能生出味道来,世间食物便不须有味),若如是者,则当[汝自]己[尝]你自己的[舌]时,其味[为甜为苦]?[若舌]识之[性]是[苦]的,[谁]又能[来尝]知这[舌]识之味?[舌]识既然[不]能[自尝],则[孰为]能[知觉]此舌识之味而言其为苦?反之,若言此[舌]识之[性]并[非]有[苦]等味,则[味自]然[不]是从你舌中[生],舌中若无味,即无味觉,如是[云何]能成[立]舌识[界]?(结论:故知舌识不从舌中生。)[——以上破识从根生]

  经文:[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注释,[若因味生,识自为味]:若说舌识为因味尘而生,则舌识本身即是味尘,如此则能尝者与与所尝者便为同一个。没有能所了。[同于舌根,应不自尝]:那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一样;舌根不应能自尝其舌,如眼之不能自见其眼。[云何识知是味非味]:既…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