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不能自尝,怎么知道是有味,还是没有味呢?[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味生],从味尘而生。舌识之体若说是只有一个,而其体又说一定是从味尘而生的,那么咸、淡、甘、辛等味一定是和合而且一时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众味既然是和合一时俱生,则众味的各种不同之味相变化就都不会有了,因此众味便是同一味,而无分别。
义贯:[若]说舌识为[因味]尘而[生],则舌[识自]身即[为味]尘,如是则能尝与所尝便为同一体,即与前面所阐明的道理一致;[同于舌根应不]能[自尝],既不能自尝,则[云何识知是]有[味]或[非]有[味?又一切味非]只从[一]种[物]体[生],能生识之[味]尘[既]是从[多]物[生],则所生之[识应]有[多体](然而识体实非多个,故舌识非从味尘生。)[识体若]是只有[一]个,且其[体]又[必]是从[味]而[生],那么[咸、淡、甘、辛]等味一定是[和合]且一时[俱生],而众味的[诸]多[变异相],便混[同为一味]而[应]变成[无分别]了;[分别既无,则不]得[名]为[识],如是则[云何复]能[名]为[舌味识界]?(结论:是故言舌识从味尘中生,不得成立。)[——以上破识从尘生]
经文:[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注释,[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和合],指和合而生识。[于是中],于此根尘和合体中。此谓,若说舌根与味尘和合而生舌识,因为舌有知,而尘乃无知,根尘一经和合,其体性即成纷杂,而失去根尘本自有之自性;此和合体若无自性,便不能成立界。
义贯:[不应]说[虚空]能[生汝]之[心识]吧?(若是虚空生识,虚空自知,与汝何关?结论:故知舌识不从虚空生。)[——以上破识从空中生]
若言[舌]根与[味]尘[和合]而生舌识,[即于是]有情与无情的和合体[中,元无]一实[自性];自性若无,[云何]能令[界生]?(结论:故知舌识不于舌根与味尘和合中生。)[——以上破识从根尘和合中生]
经文:[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中所示者:以[舌]根与[味]尘[为缘],则能[生舌识界],今以实法言之,则于根、尘与根尘和合[三处]求之,[都无]能生识之因。如是[则]知[舌]界[与味]界[及舌]识[界三]者,[本非]权教所示之[因缘]能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缘幻现,相妄性真。)
5.身触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注释,[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离合],离与合,即是尘触。[觉观],这是唐朝以前的旧译;唐以后的新译为[寻伺]。[觉观](或寻伺)为四个[不定心所](悔、睡、寻、伺)中的两个。这我们在《百法》里讲过了,在这里不想再重复。[觉](寻),为心之粗相;[观](伺),为心之细相,亦即是心识的动相。此言,如果说身识是因身根而生的,则既然身根能生识,就不须再有触尘了,因此触尘的离、合二相,以及依此二相而产生的能缘的觉、观二种心所,也都不需要了。
[身何所识]:既然没有触尘,也没有能缘的心所法,那么身根所识者为何?那就必然没有身识产生了。既无身识产生,就不能说身识是因身根而生。[若因触生,必无汝身]:如果说身识是因触尘而生的,那就一定不须有你的身根,就能产生身识。[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非身],无身。哪一个人能不须要身根,就能觉知离合的触尘呢?那又不是鬼,是不是?定无此理。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权法所示之以[身]根与[触]尘[为缘],则能[生于身识]。然而,[此识为复因身]根[所生,以身]根[为]识体所在之畛[界]呢?或是[因触]尘[所生,以触]尘[为]识体所在之疆[界]?因为识无形相,要依于根、要不然就依于尘而立界。[阿难,若]言身识为[因身]根而[生],身根既自能生识,则[必无]需触尘之[离、合]二相、及依此二相所起的[二]种[觉、观](寻、伺)能[缘]之心所;然而,既无外尘与能缘之心所,则[身]根为[何所识]?(则身根必无能识与所识,既无能识之心所又无所识之尘,是故必无身识生起;结论:因此即不得言[身识因身根而生。])[——以上破识因根生]
[若]言身识为[因触]尘而[生],则尘自能生觉,[必无]需[汝]之[身]根;然而,[谁有非]须[身]根即能[知合、离]之尘[者]?(必无是理;结论:是故言[身识为由触尘生],不能成立。)[——以上为破识由尘生]
经文:[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注释,[物不触知]:无情之物体不能自触而自有觉知。[身知有触]:而是有情的身根才能觉知有触。[知身即触]:众生之所以能觉知自己有身根存在,是因为有身触产生;换言之,若在完全无内外[触]的状况下,众生便会觉得仿佛身根都不存在了。所以,触尘就觉知有根身。[知触即身]:能觉知触尘者,即名为身根。[即触非身]:[即],在之义。然而在触尘的体中,非有身根可得,(亦即,触中无身)。能、所分开来谈。[即身非触]:而且在身根之中亦非有触尘可得,(亦即,身中无触)。也是能、所分开谈论。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身根与触尘二者之相,原无内外对立之处所可得;也就是说:那一刹那,能所其实都不存在,无法分辨能、也难分辨所,到底哪个能?哪个是所?所以,没有什么叫做内外对立之处,没有内外对立,那么就没有能所,很难判定能所;就算有能所,也没有办法判断。也即是说,并非根在内,而尘在外。根不一定在内,尘也不一定在外,触就很难分内外了,触就是身,身就是一定知道触,知道有身就一定要有触,就是这样子,二者很难分根一定在内,而尘一定在外。[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若触尘来合于身根中,此触尘就应成为身根的体性之一,而不再维持它自己的体性。因此,身中应无尘——亦即:[即身无尘]。[离身即是虚空等相]:触尘一旦离于身,即成虚空之相,亦即,即不再有相可得。因此,[离身亦无尘]。[内外不成,中云何立]:[离身]与[即身]既然皆无触尘可得,则[内根]、[外尘]便不得成立;内外既不成立,[中间](识)如何能成立?
义贯:[阿难],无情[物]体[不]能自[触]而自有[知],而是有情之[身]根方能觉[知有触]尘。有情若能觉[知]己[身]根之存在,[即]是因为有[触]产生(若无内外触即不能觉知己身存在),是故能觉[知触]者[即]名为[身]根;然而,[即触]尘之体中[非]有[身]根可得——(触中无身);[即身]根之中[非]有[触]尘可得——(身中无触)。能、所分开来讨论,总是这样子。
[身]根与[触]尘[二相元无]内外对立之[处所],(并非根在内、尘在外)为什么?能、所很难分!若触尘来[合]于[身],此触尘[即]成[为身]根之[自体性],(因此触尘并无实自体性。)触尘若[离]于[身即是]与[虚空等]同之[相](即成空相,因此离身亦无尘可得。)若离身与即身皆无触尘可得,则[内]根[外]尘即[不成]立;内根外尘既不成立,[中]间之识[云何]而得成[立]?[中]间既[不复]能[立],则所谓[内、外]之[性]即[空]无自性;如是[则]即使有[汝识生]起欲[从谁]而[立界]?(因此,内、外、中之界相不可得。结论:因此可知,身识非从内外根尘和合而生。)[——以上破识从根尘和合中生]
经文:[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中所示之:以[身]根与[触]尘[为缘]则能[生身识界],今以第一义谛而言,于身、触及二者和合[三处]求之,[都无]能生识之因。 [则]知[身]界[与触]界[及身]识[界三]者,[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能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缘幻现,相妄性真。)
我们今天要完成这个《义贯》,现剩下不是很多;就休息二十分钟,放轻松上课。下面一段一般人还听不清楚,等一下师父稍微放慢一点脚步。明天又进入另外一个课程,就是七大,所以明天带《讲义》和《表解》。昨天讲的意法识界大部分人听不来,做师父的人,不希望你们那么辛苦的听经闻法,都听不懂,师父也很难过!为什么这个比较难了解?因为这个抽象,没有具体的东西,完全都在心灵里面讨论,所以比较难了解就是这个道理。
好!眼、耳、鼻、舌、身,然后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等,都有具体性的东西,眼根就是攀缘色尘跟虚空;耳根就是攀缘动、静;鼻根就是香与臭;舌头就是尝味,酸甜苦辣;身体就是离、合的触,都很具体,十八界的讨论,其实有共同一个模式,就是:中间所产生的识心,是由根来的吗?还是由尘来的?由根生的吗?这讨论,不对。由尘生的意识心吗?也不对。共生的吗?根对尘共同所产生的中间那个识吗?也不对!
眼、耳、鼻、舌、身都好讨论…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