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不能自嘗,怎麼知道是有味,還是沒有味呢?[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味生],從味塵而生。舌識之體若說是只有一個,而其體又說一定是從味塵而生的,那麼鹹、淡、甘、辛等味一定是和合而且一時俱生。[諸變異相同爲一味,應無分別]:衆味既然是和合一時俱生,則衆味的各種不同之味相變化就都不會有了,因此衆味便是同一味,而無分別。
義貫:[若]說舌識爲[因味]塵而[生],則舌[識自]身即[爲味]塵,如是則能嘗與所嘗便爲同一體,即與前面所闡明的道理一致;[同于舌根應不]能[自嘗],既不能自嘗,則[雲何識知是]有[味]或[非]有[味?又一切味非]只從[一]種[物]體[生],能生識之[味]塵[既]是從[多]物[生],則所生之[識應]有[多體](然而識體實非多個,故舌識非從味塵生。)[識體若]是只有[一]個,且其[體]又[必]是從[味]而[生],那麼[鹹、淡、甘、辛]等味一定是[和合]且一時[俱生],而衆味的[諸]多[變異相],便混[同爲一味]而[應]變成[無分別]了;[分別既無,則不]得[名]爲[識],如是則[雲何複]能[名]爲[舌味識界]?(結論:是故言舌識從味塵中生,不得成立。)[——以上破識從塵生]
經文:[不應虛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無自性,雲何界生?]
注釋,[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無自性]:[和合],指和合而生識。[于是中],于此根塵和合體中。此謂,若說舌根與味塵和合而生舌識,因爲舌有知,而塵乃無知,根塵一經和合,其體性即成紛雜,而失去根塵本自有之自性;此和合體若無自性,便不能成立界。
義貫:[不應]說[虛空]能[生汝]之[心識]吧?(若是虛空生識,虛空自知,與汝何關?結論:故知舌識不從虛空生。)[——以上破識從空中生]
若言[舌]根與[味]塵[和合]而生舌識,[即于是]有情與無情的和合體[中,元無]一實[自性];自性若無,[雲何]能令[界生]?(結論:故知舌識不于舌根與味塵和合中生。)[——以上破識從根塵和合中生]
經文:[是故當知:舌味爲緣,生舌識界,叁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是故當知],如來于權教中所示者:以[舌]根與[味]塵[爲緣],則能[生舌識界],今以實法言之,則于根、塵與根塵和合[叁處]求之,[都無]能生識之因。如是[則]知[舌]界[與味]界[及舌]識[界叁]者,[本非]權教所示之[因緣]能生,亦[非]外道所計無因[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緣幻現,相妄性真。)
5.身觸識界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爲緣,生于身識。此識爲複因身所生,以身爲界?因觸所生,以觸爲界?阿難,若因身生,必無離合二覺觀緣,身何所識?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注釋,[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離合],離與合,即是塵觸。[覺觀],這是唐朝以前的舊譯;唐以後的新譯爲[尋伺]。[覺觀](或尋伺)爲四個[不定心所](悔、睡、尋、伺)中的兩個。這我們在《百法》裏講過了,在這裏不想再重複。[覺](尋),爲心之粗相;[觀](伺),爲心之細相,亦即是心識的動相。此言,如果說身識是因身根而生的,則既然身根能生識,就不須再有觸塵了,因此觸塵的離、合二相,以及依此二相而産生的能緣的覺、觀二種心所,也都不需要了。
[身何所識]:既然沒有觸塵,也沒有能緣的心所法,那麼身根所識者爲何?那就必然沒有身識産生了。既無身識産生,就不能說身識是因身根而生。[若因觸生,必無汝身]:如果說身識是因觸塵而生的,那就一定不須有你的身根,就能産生身識。[誰有非身知合離者]:[非身],無身。哪一個人能不須要身根,就能覺知離合的觸塵呢?那又不是鬼,是不是?定無此理。
義貫,佛言:[阿難,又汝所明]了的權法所示之以[身]根與[觸]塵[爲緣],則能[生于身識]。然而,[此識爲複因身]根[所生,以身]根[爲]識體所在之畛[界]呢?或是[因觸]塵[所生,以觸]塵[爲]識體所在之疆[界]?因爲識無形相,要依于根、要不然就依于塵而立界。[阿難,若]言身識爲[因身]根而[生],身根既自能生識,則[必無]需觸塵之[離、合]二相、及依此二相所起的[二]種[覺、觀](尋、伺)能[緣]之心所;然而,既無外塵與能緣之心所,則[身]根爲[何所識]?(則身根必無能識與所識,既無能識之心所又無所識之塵,是故必無身識生起;結論:因此即不得言[身識因身根而生。])[——以上破識因根生]
[若]言身識爲[因觸]塵而[生],則塵自能生覺,[必無]需[汝]之[身]根;然而,[誰有非]須[身]根即能[知合、離]之塵[者]?(必無是理;結論:是故言[身識爲由觸塵生],不能成立。)[——以上爲破識由塵生]
經文:[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爲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中雲何立?中不複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注釋,[物不觸知]:無情之物體不能自觸而自有覺知。[身知有觸]:而是有情的身根才能覺知有觸。[知身即觸]:衆生之所以能覺知自己有身根存在,是因爲有身觸産生;換言之,若在完全無內外[觸]的狀況下,衆生便會覺得仿佛身根都不存在了。所以,觸塵就覺知有根身。[知觸即身]:能覺知觸塵者,即名爲身根。[即觸非身]:[即],在之義。然而在觸塵的體中,非有身根可得,(亦即,觸中無身)。能、所分開來談。[即身非觸]:而且在身根之中亦非有觸塵可得,(亦即,身中無觸)。也是能、所分開談論。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身根與觸塵二者之相,原無內外對立之處所可得;也就是說:那一刹那,能所其實都不存在,無法分辨能、也難分辨所,到底哪個能?哪個是所?所以,沒有什麼叫做內外對立之處,沒有內外對立,那麼就沒有能所,很難判定能所;就算有能所,也沒有辦法判斷。也即是說,並非根在內,而塵在外。根不一定在內,塵也不一定在外,觸就很難分內外了,觸就是身,身就是一定知道觸,知道有身就一定要有觸,就是這樣子,二者很難分根一定在內,而塵一定在外。[合身即爲身自體性]:若觸塵來合于身根中,此觸塵就應成爲身根的體性之一,而不再維持它自己的體性。因此,身中應無塵——亦即:[即身無塵]。[離身即是虛空等相]:觸塵一旦離于身,即成虛空之相,亦即,即不再有相可得。因此,[離身亦無塵]。[內外不成,中雲何立]:[離身]與[即身]既然皆無觸塵可得,則[內根]、[外塵]便不得成立;內外既不成立,[中間](識)如何能成立?
義貫:[阿難],無情[物]體[不]能自[觸]而自有[知],而是有情之[身]根方能覺[知有觸]塵。有情若能覺[知]己[身]根之存在,[即]是因爲有[觸]産生(若無內外觸即不能覺知己身存在),是故能覺[知觸]者[即]名爲[身]根;然而,[即觸]塵之體中[非]有[身]根可得——(觸中無身);[即身]根之中[非]有[觸]塵可得——(身中無觸)。能、所分開來討論,總是這樣子。
[身]根與[觸]塵[二相元無]內外對立之[處所],(並非根在內、塵在外)爲什麼?能、所很難分!若觸塵來[合]于[身],此觸塵[即]成[爲身]根之[自體性],(因此觸塵並無實自體性。)觸塵若[離]于[身即是]與[虛空等]同之[相](即成空相,因此離身亦無塵可得。)若離身與即身皆無觸塵可得,則[內]根[外]塵即[不成]立;內根外塵既不成立,[中]間之識[雲何]而得成[立]?[中]間既[不複]能[立],則所謂[內、外]之[性]即[空]無自性;如是[則]即使有[汝識生]起欲[從誰]而[立界]?(因此,內、外、中之界相不可得。結論:因此可知,身識非從內外根塵和合而生。)[——以上破識從根塵和合中生]
經文:[是故當知:身觸爲緣,生身識界,叁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是故當知],如來于權教中所示之:以[身]根與[觸]塵[爲緣]則能[生身識界],今以第一義谛而言,于身、觸及二者和合[叁處]求之,[都無]能生識之因。 [則]知[身]界[與觸]界[及身]識[界叁]者,[本非]權教所說之[因緣]能生,亦[非]外道所計無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緣幻現,相妄性真。)
我們今天要完成這個《義貫》,現剩下不是很多;就休息二十分鍾,放輕松上課。下面一段一般人還聽不清楚,等一下師父稍微放慢一點腳步。明天又進入另外一個課程,就是七大,所以明天帶《講義》和《表解》。昨天講的意法識界大部分人聽不來,做師父的人,不希望你們那麼辛苦的聽經聞法,都聽不懂,師父也很難過!爲什麼這個比較難了解?因爲這個抽象,沒有具體的東西,完全都在心靈裏面討論,所以比較難了解就是這個道理。
好!眼、耳、鼻、舌、身,然後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等,都有具體性的東西,眼根就是攀緣色塵跟虛空;耳根就是攀緣動、靜;鼻根就是香與臭;舌頭就是嘗味,酸甜苦辣;身體就是離、合的觸,都很具體,十八界的討論,其實有共同一個模式,就是:中間所産生的識心,是由根來的嗎?還是由塵來的?由根生的嗎?這討論,不對。由塵生的意識心嗎?也不對。共生的嗎?根對塵共同所産生的中間那個識嗎?也不對!
眼、耳、鼻、舌、身都好討論…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