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意法识界就比较麻烦,是因为它没有形相,它完全在心里面去讨论,意根是心,法尘,它也是无形相,所以,变成这么抽象的东西,一般如果对唯识学不是很清楚跟了解,讨论起来会有一点困难;不过也不是很难,我看就很简单了,为何你听不懂?[世尊,以何因缘,你听不懂?](引经句问众)这么简单,它不困难啊,就是讨论:根生吗?现在这里,注意看!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永远在一起,第七意识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精神领域,都一定加上一层执着的我执跟法执,所以,七八二识,一定是黏在一起、卡在一起;到成佛的时候,断了第七意识,同时就是第八意识就停了,所以,七八意识是一定黏在一起的。
那么,就以第七意识来讨论,因为第八意识就像仓库,它只有储存的功能,能藏、所藏、我爱、执藏。那么,第七意识是发展意识的根本,是由前五识这样一直发展过来的。第八意识就像仓库,加了一层执着,变成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再来接下来第六意识,再来就是前五识。那么,既然这十八界——根、尘、识,这也是一样,根,第六意识的根是什么?根攀缘尘会产生中间的识,现在就是要讨论,[根]就是意根,就是指第七意识;尘呢?它所接触的,既不是色、声、香、味、触,为什么?它接触的是内在,色、声、香、味、触落下来的影子,叫做法尘。知道吗?它是前五识落下来的影子,前五根攀缘外面的五尘,所落下来的影子叫做法尘。
第七意识为意根,根,要攀缘这个尘,就讨论中间这个识是怎么来的?很简单,眼根、色尘,讨论这个识,中间这个识,是因为眼根而来的,称为眼识?还是尘引发出来的叫做色识?眼根跟色尘,讨论识从哪里来,结果无所从来,从根也不对,单根不能生识;从色尘来也不对;从二个来:眼根与色尘来也不对,共生也不对。耳根也是这样子,攀缘动、静,讨论中间的耳识怎么来,是从单根吗?单根无尘不能生识。或者是单声尘生识吗?或者是耳朵跟声尘,中间所产生这个识。鼻子对香尘,舌头对味尘,讨论中间的识怎么来的。身体也是啊,身根,外面的触尘,是离还是合?离、合触尘,讨论中间的身识。那么,这个意法识界也是一样,意,当然要有意根,意根就是第七意识,它就一直牢执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第七意识为根,意识的根本,意根嘛!眼都有眼根、耳有耳根、鼻有鼻根、舌有舌根、身有身根,所以,权教菩萨来讨论这个一定要有根,而此根就叫做意根。
那尘呢?它的尘是前五识落下来的影像,就是眼根对色尘所产生的眼识等等,这是权教菩萨所承认的。意根、法尘,有根、有尘,中间所产生的意识心,这个一样喔,眼根、色尘,产生中间的眼识界;耳朵、声尘,产生中间的耳识界;现在也是一样,意根、法尘,产生中间的意识界,那么这个意根是无形相的意识型态,法尘也是无形相的尘,所以,你没办法去用具体的东西,像眼根看色尘那么具体的东西,因为法尘没有形状的。所以,二个:一个是意识的执着的根,另外一个是落下来的意识型态的相,叫做法尘。所以,这里讨论的,是统统在内心里面讨论,因此你听起来会有这么吃力,或者是听不懂,就是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或者是对唯识上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过,没有关系,想要成就菩提的人,就不怕厌烦,我看就是很简单,[世尊!以何因缘,你听不懂呢?]这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就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
6.意法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这个《楞严经》的翻译本文字都很简单,非常简单!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说:这不是念中文系来有办法看得懂的,绝对看不懂,它是属于心性的东西。
注释:[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所思],所思虑之法尘。因为第七意识要缘法尘嘛,这当然一定要。在你的意根之中,必定有所思虑的法尘存在——意根缘法尘,根一定是攀缘这外尘,而法尘却是影像而已。所以,讨论起来,二者都是无形的,意识心是无形的、法尘也是无形的,就全是用在名字里面跟观念里讨论——才能依之而发明你的意识。又是根对尘产生的意识。[若无前法,意无所生]:[前法],指前面所说的法尘。如果没有前述之法尘,则意识便无法生起。因为没有所缘之尘。[离缘无形]:[缘]所缘之法尘。[形],形显。意根若离于所缘之法尘,则无法形显其体;亦即,若无尘,根亦不显。
[识将何用]:若无法尘,连意根都不显了,更何况意识能有什么作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识心],此指意根之心,亦即是意根,以此意根为意识之所依,意根就是指第七意识,为意识就是第六意识所依,一般人认为:意识是由第七意识所生,又是同时为前五识、能够辅助前五识攀缘跟分别,都是第六意识的功能,第六意识可以对内、也可以对外。故称为识心。[诸思量与了别性]为指意识之作用,亦即是意识。故此句简言之即意根与意识二者。[若有所识,云何识意]:第一个[识]是第六意识,第二个[识]就是意根。[若有所识],若能了别。[云何识意]之[识]为意识,[意]为意根。则如何分别第六意识与第七意识的意根?[唯同与异,二性无成]:不论是同或异,根与识二法之性皆无法成立。
义贯:[阿难,又汝所明]了之权法中所示:以[意]根与[法]尘[为缘],则能[生于意识]。这个模式跟前面一样,根尘,所产生中间的识,只是问题是后面这个意法识界里,意根、法尘两个都是无形相的东西。然而,今依第一义谛言,[此识为复因意]根[所生]而[以意]根[为]识体所在之畛[界]呢?这是讨论因根有识。还是[因法]尘[所生],而[以法]尘[为]识体所在之[界]域?这讨论因尘而有识。到底是从根产生出来的意识心?还是从尘所产生出来的意识心?这个模式跟前面完全一样,只是前面有具体性的根、尘,现在这个完全是无形相的东西,所以,讨论起来会有困难。
[阿难,若]言意识为[因意]根而[生],如果说第六意识是因为第七意识的意根而生,则[于汝意]根[中必]须[有]其[所思]虑之法尘存在,有能缘的意根,一定有所缘的法尘,这一句的意思是这样子。依此法尘而[发明汝]之[意]识;要不然怎么发?没有外面的所缘的法尘,意根怎么发出这个意识?[若无前]述之[法]尘,则[意]根即[无所生],没有所,当然就没有能了,(亦即,不能生识)。意根若[离]所[缘]之尘,则[无]能[形]显;无尘而根又不显,则意[识将]有[何]作[用?又,汝]意[识]所依之[心](意根),[与]意识之[诸思量兼]其[了别]之[性],二者[为同为异]?意识若[同]于[意]根[即]是[意]根,不需要说跑出一个第六意识。[云何]还说意识是意根[所生]?因为相同于意根,它就是意啊,为什么还要立一个第六意识?没有必要啊!
若[异]于[意]根而[不同],则为无知之尘,如果不同于意根,那当然就无知之尘。[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可名为[意]根所[生]之识?根生也不对、尘生也不对。[若有所识],则[云何]分别意[识]与[意]根?是故,[唯同与异](不论同或异),意根与意识[二性]皆[无]能[成]立,根与识二性既不成立,则意识[界云何]得[立]?这一句最重要在强调什么?这时候就不能讲:第六意识是来自于第七意识的意根所生,因为这时候根跟识二性都不能成立,同跟异都不能成立了,谈什么生不生呢?所以,这时不能讲意识是为意根所生。
经文:[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这一段最重要就是说:你讲法尘能够生识,那法尘离不开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这些生,你的意识心就生;这些灭,你的意识心统统没有,意识心统统是跟着这些法尘生等同生、灭等同灭;那这些根本就不存在,这些是影像。所以,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状呢?
注释,[汝观色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你且看看这色、声、香、味、触五尘之法,每一法都各有其明确的相状,且于五根亦各有所对,如色对眼、声对耳、香对鼻、味对舌、触对身。[非意所摄]:但这五尘之中,却没有任何一法是直接为意根所摄受的。附及:意根所摄、所缘之法,乃是前五尘在意地落谢的[影像],诸位!一切众生的意识心,其实就是执着影像,就像摄影机摄影底片一样,你看到的只是底片。即以此影像,名之为[法尘],就像我们照相馆,摄像后的底片就等同法尘。而法尘实在并无实物,亦无实体。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色空就是眼,动静是耳,通塞是鼻,合离是身,生灭就是意。[色空、动静、通塞、合离]为五尘之相,而味尘之甜淡乃涵摄在其中(省略的说法)。[生灭]则为一切尘相之总相,其实就是意识。[越],离去之义。此谓,你的法尘,只不过是前五尘的影像,而落在意识心里。如果离去了前五尘的色空、动静等生灭之相,终无法尘之影像可得。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执着那个刹那生、刹那灭的相,就是这个道理。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