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P6

  ..續本文上一頁法塵實無自體,乃依五塵影像之生滅而得其體。

  萬法都是影像,那我們執著了這個東西,就完全是生滅的東西,有生一定有滅,我們加上一層執著,生的時候不希望它滅;滅掉的時候希望它生,所以,變成說痛苦不堪!最親近的人聚在一起,不曉得這是生滅法,總有一天會分開。所以,我們堅定的意識,在那種貪愛的識心是很難割舍!爲什麼最親的人死的時候,我們很受不了、無法承受?因爲他對生的觀念牢執不可破,認爲這個世間不會有滅,所以,我們一直恩愛這個眷屬,那個觀念卡住了,一下子死,實在是沒有辦法接受,往生的時候都要哭,會流淚,因爲這就是堅固的意識型態,沒有辦法控製。當然也有的人父母親死的時候不會哭;但是,夫妻哪一個人先死的時候就會哭。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生],指法塵生。若法塵生時,其實是五塵之色空等諸法之影像于心中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而法塵滅時,其實亦是五塵之色空等法之影像于心中滅。是故法塵之生滅,實非法塵本身生滅,而是五塵之影像在心中生滅;易言之,所謂法塵生滅,實並無一法生滅!乃至亦非五塵生滅,而只是五塵在心中的[影像]生滅——這一句好好的體會,我們的本性就像鏡子,所有通過鏡子的影像,在鏡子前面開車過去、一切都是鏡子的影像而已。

  諸位,意識心、分別、執著、顛倒,都是影像而已,所以,我們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把影像當作真實,所以我們會活得很辛苦,就是這樣。爲什麼影像是生滅?影像就是一合相,一合相所影現到來變成心性的時候,如果你知道,知之不爲過,如果你知道那是影像,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外面的緣起一合相,落入心中變成影像。爲什麼講知幻即離呢?幻就是包括心中所産生的意識心,還有外面的塵,緣起性就是空性;裏面的識心,就是妄動、非處、無心、不實在的。所以,你只要了解它是幻相、是生滅,但莫于相上住著,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就徹底放下那個生滅的念頭;放下的時候也不以爲說我在放下。故此生滅,實無一法可得,實無生滅——意思就是:其實就是本性。實無法[生],亦無法[滅]。這個就是涅槃妙性。

  [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所因],指意識所依而生之因,亦即意識之生因,即指法塵。[因生],因之而生,依之而生。此言,意識所依而爲生因之法塵,既無實自體,則因之而生的意識,確實是生作什麼形相呢?能生之因既無體,所生之果有何形相?例如母是無形,則此母所生之子,究竟是何形相?(亦即,不可能有何形相!)此則有如[石女兒]一般(——石女如何能夠生兒子?)。故知[能生]之法塵及[所生]之意識實都無所有;因此,法塵與意識皆無實體性,本無所生。

  義貫:[若]言意識爲[因法]塵而[生],然而[世間諸法]皆[不離五塵,汝]今且[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這五塵之[相狀]各自[分明],並各[以]其相而[對]前[五根],然此五塵均[非意]根[所攝]之法(意根所攝者,乃五塵落謝之影像,並非五塵本身)。若說[汝]之意[識決定]是[依于法]塵而[生]者,則[汝今谛觀]這五塵之法,每一[法]每一[法]是[何]相[狀]?意識所依的法塵[若離]于[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等五塵 [生滅]之相,[越]于[此諸]塵[相,終無]法塵[所得]。且法塵[生]時,實[則]是五塵之[色空諸法]之影像[等]于心中[生],(非實法塵生);法塵[滅]時,實[則]是五塵之[色空諸法]之影像[等]于心中[滅],(非實法塵滅;故知法塵本自無生,今亦無滅,以其無實自體故。)其實唯是一心。

  諸位,如果你能體悟到,萬法唯是一心中所顯現的影像,修行就解決了。萬法皆是清淨心中所影現出來的影像,諸位,不要著這個影像,就不會把本性化作一念意識心。執著就變成意識心;如果不執著,識就變成性,這個時候就識性不二。所以,全部的問題,在于你了不了解意識心是幻?在于了不了解萬法緣起是幻?你了不了解?爲什麼意識心是幻?因爲它空無自性。爲什麼緣起性是幻?因爲它空無自性、因爲它生滅性、緣起性、無常性、空無自性、刹那生滅性、短暫性、必壞性、敗死性,一定會敗壞、一定會死亡,礦物、植物、動物,都是這樣子,有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逃不過,所以叫做空無自性。所以佛法:一等是學,直須無學,了知萬法——人身、宇宙盡是幻,幻無實性,放下,放下就得!所以,在座諸位,懂得吃虧的人就擁有一切,肯施舍的人就擁有一切,不與計較的的人就擁有一切。

  爲什麼?心如如不動啊,我肯吃虧,我不跟你計較,我吃虧沒關系!所以,受侮辱、毀謗的人有福報;謗人、傷人的人沒有福報,他會一直損害他的本身的情境性;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染汙了,哪裏有福田?方寸清淨了,他才談得上有福報的人。所以,學佛以後,他那個福報會一直具足,他守口如瓶,這個福報就一直來~碰到朋友,也不會傷人;碰到任何一個仇敵,也不會傷他;站在公司裏面、團體裏面,也不會挑撥離間,他心清淨。因爲口業清淨,慢慢人緣就愈來愈好,大家都會對他很好。尖酸刻薄的人,一定沒有福報,如果你布施了很多錢,可是,你尖酸刻薄,就不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要想邁入佛道,要培養二種:一個是福,一個是慧,諸位,免費的福、不必花錢的福:身口意清淨,福報就到,免費的!不必花錢,福報就到,我守口如瓶,一句都不講,不攻擊、不傷害、不批評,這總可以吧?這個福報就到,你人緣具足,將來碰到困難,人人都想幫助你。

  萬法回歸心性的時候,全世界、整個宇宙都是你的財産,沒有一處你不是用歡喜心去面對它,你到日月潭,歡喜心,哇,像太平洋,如果心情不好,日月潭看起來像痰盂,爲什麼?心境有很大的關系。看到枯木時,所有的枯木是另外一個生命的結束;但又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沒有枯木,哪裏有生機盎然的樹木、青松翠綠的森林?這一期沒有了,下一期的生命又成長了,他從枯木裏面得到了真理,枯木也有真理的存在,看到一朵花,這所有的叁千世界都在這個地方,有智慧的人,你看到任何的東西,它就統統是智慧。這個是什麼(師父舉起一白紙問衆)?這就是叁藏十二部經典精華,都在這一張衛生紙裏面。請問,這張衛生紙,性跟相,跟虛空有沒有和合?如果是和合,那虛空就是衛生紙了?那我把衛生紙拿到左邊來,這邊應該少一個虛空,因爲你說是和合嘛,和合就是一,就是衛生紙跟虛空是一的話,我把它拿到左邊來,虛空應該跟著跑到這邊來,因爲你講一嘛!如果你講異,衛生紙跟虛空是不同,那麼,這紙能離開虛空嗎?可以嗎?衛生紙有沒有辦法離開虛空?沒有辦法。

  好!你說性跟相是一嗎?如果是一,爲什麼這裏是有形的是衛生紙,這裏是無形的虛空?好!諸位,這紙裏有沒有虛空?如果說有,我把紙擠壓出來,你說有虛空,你有沒有看到虛空跑出來?那爲什麼你講衛生紙有虛空?如果沒有虛空,它是不能運作的,就像我們衣食住行,一定要有虛空,我們身體有沒有虛空?當然有空啊!吃下去要消化,對不對?空。所以,講空是一體的,性相是一的,不對;講性相是二,也不對!好,再來,這張紙跟虛空有沒有和合?和合,那就是一了,那我把紙撕開,那就等于把虛空撕開,我把紙撕開,虛空有沒有撕開?沒有啊,那你爲什麼講一?如果你講不和合,衛生紙相不合于虛空,你什麼時候看到紙離開這個虛空?叁藏十二部經典,統統在這一張衛生紙裏面,和合不對,不和合不對,性相一如。你說紙裏有虛空,我一壓,虛空沒有跑出來。如果你說虛空跑在裏面,我一壓,這裏面虛空跑出來,那麼,我一伸縮,再把它擴張,你應該看到虛空跑進去啊;可是,虛空從來沒有啊,沒有因爲和合而增加,也不因不和合而減少,這叫相妄;性真,就是絕對的空性。

  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就是站在相上來講的,性是沒有增減的。就像這一張衛生紙,無論你攤開來,變大,濃縮起來變小,它跟虛空都沒有關系,根、塵、識一十八界,你怎麼樣造作、怎麼樣度衆生,你都不可能讓你的佛性增加。所以,如夢幻泡影的世間,說如夢幻泡影的佛法,度如夢幻泡影的衆生;雖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實無衆生可度。諸位,懂得佛法的人,心入寂滅,絕對的寂滅,沒有任何的造作,雖有所造作,自性還是空,心處于絕對的解脫狀態,這就是佛,叫做頓悟。爲什麼講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那是因爲站在衆生的角度,衆生因爲著相一直到死。那麼,離一切相是不是佛?是!這《金剛經》講的;那麼,我請問你:即一切相是不是佛?當然也是啊,真心怎麼可以離開相?即一切相也是佛;離一切相是佛;離即離非也是佛,離開那個離、離開那個相、離開那個即,也是佛;可是,如果你不悟的話,離一切相不是佛,[我離相我離相!]你心中卡一個離,又不是佛;[我即一切相即一切相!]那你心中沒有智慧,你也不是佛,問題在你悟的心,不在相上的討論。所以,現在我用這樣的一個例子,告訴你,就是說所有有智慧的人,隨手拈來,都與法界性完全平等的說,它是不二的;衆生因爲用意識型態、觀念習慣了,所以,他講這個失去那個、講這個失去那個,因此都搞不清楚狀況是什麼,慢慢慢慢再體會一下。

  意識[所]依爲生[因]之法塵[既無]實自體,則[因]之而[生]而[有]之意[識],確實[作何形相]?(能生之塵既無體相,所生之識之體相定非有。)意識之體[相]形[狀]既[不有],則意識[界雲何]得[生]?(結論:故知]意識不從法塵生]。)

  經文:[是故當知:意法爲緣,生意識界,叁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是故當知],如來于權教中所說之以[意]根與[…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