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既[因聲]塵而[有,則不關]能[聞]之耳根。既[無]能[聞則]必[亡]失所聞之[聲相所在](亦即,便不能覺知聲塵何在;既無聲塵所在,則[耳聲識界]從何而立?結論:因此可知[耳聲識界]非從聲塵生。)若你堅持說耳[識]定[從聲]而[生],不過轉計而[許聲]塵[因]本身即有能[聞]之性,那麼,這個無情物就變成有情了。是不是?因此[而有]所聞之[聲相],是故耳聲識界仍得建立。若你所計是實,則此聲塵于聽[聞]之時[應]能[聞]到耳[識]!(然而豈有無情之聲塵反而倒過來聽聞有情之識的?如是則有情、無情成顛倒雜亂。)退而言之,若此聲塵並[不]能聽[聞]耳識,則[非]能建立耳聲識[界](如是即無耳聲識界):然而耳識若被[聞則同]于[聲]塵,如是則耳[識]既[已]成爲[被聞]者,[誰]複來覺[知]此[聞識?因爲功能消失了。若無]複有能覺[知者],則此身[終如草木],同于無情。(結論:是故言耳識從聲塵生者,不能成立。)——以上是說單塵而生耳識,這是不能成立的。

  [不應]說[聲]塵與能[聞]之耳根混合交[雜]而[成]就[中]間之耳識[界]吧?因爲交雜混合則必無中界可得。此[界]既[無中]界之[位]可得,[則內]耳界與[外]聲界之界 [相,複從何]而得[成]立?(以若無中,則無內外可得。結論:是故耳識非從耳根與聲塵交雜和合而生。)[——以上破根塵和合而生]

  經文:[是故當知:耳聲爲緣,生耳識界,叁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是故當知]:如來于權教所示以[耳]根與[聲]塵 [爲緣]能[生耳識界],今以實教之智觀之,于根、塵及二者和合[叁處]求之[都無]能生之因可得。[則耳]界[與聲]界[及]耳[聲識][界叁]者,[本非]權教中所說之[因緣]所生,亦[非]外道所計無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循業幻現,相妄性真。)

  這個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意思就是說:識不是壞,但怕執,這一顆分別心不是壞,問題是分別心是用性——本性、如來藏性來分別,那就變成雖分別而沒有分別的執著。這個識並不是壞事,如果你一定要堅持識是不好的,那你就不能見性了,你聽過煩惱即菩提嗎?我們常常稱爲:識心,意識心就是:執著叫做意識心、分別叫做意識心、顛倒叫做意識心;如果離開妄想、顛倒、執著,我們就能夠成就佛道;但是,這個成就佛道的功能在哪裏?就是識的當體即空就是性。所以,離開識是找不到性的,你一定要切記,不要死在語言裏面,不要一直排斥這個識心,識心當體即空,因爲根塵對立而引發的這個識——眼識、耳識乃至意識界,它是不存在的,而在顛倒妄想的時候它是講識,而識性本空就是性,你想要見如來藏性,就不能離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乃至意識,知道了識是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亦無覺可得。

  這個佛法,它就是不能死在文字、觀念裏面,它是實修的東西,不能聽到這個名詞不好,就一直排斥,好的話一直追求。譬如說:哎呀!這個衆生煩惱,你排斥衆生,那就是排斥你的心性,衆生引發你內心裏面的煩惱,而記住:衆生也是你佛性的一分子,衆生引發你內心裏面的煩惱,注意!這個煩惱當體即空,他就是把本性~反而借重這些逆境,可以成就自己的道業。所以,成不成有叁個重要的因素,修行成功,一定要具足叁種重要的條件,缺一絕對不行!第一個,一定要有大善知識的指引,佛法太深、太難、太艱澀了,超越一切表相,非意識狀態、非觀念、非語言、非文字,統統不是,毫無形相可得,二六時中,根塵識也依靠不得,沒有人指引沒有辦法;第二個,一定要有好的環境,沒有一個好的環境來共同互相勉勵的話,人的惰性太強。第叁、最重要的,要有自覺作用,自覺作用就是親因緣,大善知識、還有好的環境是增上緣;自覺作用就是這個人自己本身無量劫來所種的佛根、慧根要很強,否則他絕對坐不下來的。

  雖然他也有種種的煩惱和個性,雖然他現在所面臨的種種,還沒有辦法像佛陀;可是,就能安住,坐下來,好好的把這部《楞嚴經》聽完,這個就不是普通人了,這是非常上等善根之人,沒有一點善根,這枯燥無味的經典,沒有人要坐在這個地方。所以,坐在我前面的法師和居士,絕對不是普通人,不是普通的善根的人。既然有這個因緣,不是普通善根,那你就一定要把這個親因緣發揮到淋漓盡致,把我們的覺性一定要拿出來用,聽經聞法,一定要會歸自己的心性,要悟入不二法門,當你在煩惱的時候,告訴自己,廣欽老和尚那句話你一定要記住:修行人一定要轉有成無的力量跟功夫,沒有這層功夫,你沒辦法修行。

  衆生就是活在有中,他一直想要去唱KTV、喝酒、跳舞。今天報紙登的,有個女孩是熱舞專家,整個晚上都去跳舞,結果第二天肚子痛,發生什麼事情呢?就趕快送急診了。經過了抽血檢查、X光照射,醫生判斷卵巢撞破了,內出血了,那是很嚴重的事呢!你看到這個,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跳舞會跳到卵巢撞破?衆生沒有佛法,他就是一直妄動,生命一直重複的,抓不到依靠,到底什麼是解決生命的最終點的問題?沒有,抓不到依靠。所以,大善知識很重要、好的環境重要、自覺作用很重要,你自己要很有志氣的!

  像我的個性就這樣,我以前做家庭教師,他說:師父!你高中念明星學校,程度不錯,我這個兒子給你教。我說:行啊!第一堂課:他念到小叁、小四了,我教他:除以一百,等于乘以百分之一,他竟然聽不懂!我這個人也很有個性,錢不賺!這種根器怎麼教呢?沒辦法!教國一的英文,連寫名字叁個字都連接不起來,我說:那你二十六個字母背給我聽。背不出,怎麼教?所以,好的老師要教好的學生,他才有成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是人生一大樂事,也就是他是一個才能的人,那你來教他,哇,這當老師的就非常有成就了;如果教到那個傻愣愣的,大難當頭還不知死活的,那就很累了!我們不是輕視他,而是說做一個老師的心態是這樣的,學生的根器利,老師教起來好教,就很有成就感。

  3.鼻香識界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爲緣,生于鼻識。此識爲複因鼻所生,以鼻爲界?因香所生,以香爲界?]

  義貫,佛言:[阿難,又汝所明]了的如來在權教中所開示的:以[鼻]根與[香]塵[爲緣],便能[生于鼻識。此]鼻[識爲複因鼻]根[所生],而[以鼻爲界]呢?還是[因香]塵[所生]而[以香爲界]?

  經文:[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爲鼻?爲取肉形雙爪之相?爲取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雲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爲知?以肉爲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爲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以香爲知,知自屬香,何預于汝?]

  注釋:[爲取肉形雙爪之相]:你是把具有雙爪形相的肉體之鼻當作鼻嗎?[爲取嗅知動搖之性]:[動搖],指香塵之相。此言,還是把能嗅知香塵的動搖之相的覺知性,當作是鼻?亦即,是取其有相的形體,還是取其無相的功能?[身知即觸,名身非鼻]:身根所能覺知的是觸塵,既已稱爲身根,就不能再稱爲鼻根了。連這個鼻根都找不到了,怎麼有辦法建立鼻識呢?

  義貫:[阿難,若]鼻識是[因鼻]根而[生,則汝心]目[中]所想的,是[以何爲鼻]?(把什麼當作是鼻?)[爲取]具有[肉形雙爪之]形[相]的當作鼻?抑[爲取]能[嗅知]香塵[動搖]相[之]覺知[性]當作鼻?[若]你是[取肉形]爲鼻,然[肉質乃]是[身]根之一,而[身]根所覺[知]的[即]是身[觸]之塵(故你所取的肉形之鼻,只能覺知身觸之塵,並不能覺知香塵),且既已[名]爲[身]根,就[非]是[鼻]根(便不可再稱爲鼻根);又其所知覺者既[名]爲[觸]塵,[即]非是香[塵];在這種情況下,[鼻尚無]處可安其[名,雲何立]鼻識[界]?(結論:因此可知,鼻香識界非從鼻根生。)

  [若]你是[取]能[嗅知]香塵之覺知性爲鼻,[又汝心]目[中]是[以何爲]能覺[知]者?你若是[以肉]體之鼻[爲]能覺[知]者,[則肉]體[之]覺[知元]來是[觸]塵,而[非鼻]所聞之香塵。(結論:故知以肉鼻爲能覺知者,不能成立。)若[以空爲]能覺[知]者,[空則有]覺[知],而[肉]體[應非]有[覺;如是則應虛空]即[是汝]身。且若[汝身非]有覺[知],則[今日阿難應無所在]。又,你若[以香]塵[爲]能覺[知]者,則覺知之性[自屬]于[香]塵,[何預于汝]?(與你何幹?)

  經文:[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爲香爲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爲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爲香,香複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注釋,[香臭二種流氣]:香與臭兩種流動的氣味。[伊蘭]:樹名,屬蓖麻類,植物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莖高六七尺,種子是橢圓形,可以炸油,叫做蓖麻子油;也可以作爲醫藥的止瀉劑、發油、鞋油,有惡臭,與栴檀木之香氣正好相反,其惡臭及于四十裏。經論中多以伊蘭喻煩惱,而以栴檀之妙香喻菩提。《觀佛叁昧經》雲:末利山中有伊蘭樹,臭若胖屍(胖是腫脹的意思,不是指肥胖者的屍體,這不能弄錯!胖屍是說當一個人死了以後,屍體腫脹。大部分的人沒有機會看到屍體放著,讓它自己慢慢慢慢腫脹,流出屍水,臭不可聞,如果你看到了,你有可能很快開悟。

  泰…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