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6.7--2009.6.12
片数:共3片(本片为第3片)DVD
我们今天用浏览的方式,把《楞严经义贯》的十八界简单的看一遍,因为我们在《楞严经讲义》文言文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这样浏览一遍可以从头再贯串。所以,佛法就是不怕重复、不怕厌烦,这就是佛法,如果你把佛法回归一心,那么就简单了!所以,事跟理你统统要清楚,譬如说你见性了,可是,你教理上、教义上不会讲,没办法表达,你只知道说那个不生不灭的本性,或者说八识跟四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他还能讲。所以,不可以通宗不通教,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也就是说:你教理上很通达;可是,你心性不明,如水灌竹筒,灌不进去,不会通,竹筒中间有节,一节隔开来,水灌不进去;一个人没有通达心性的时候,他讲经或者是为人家开示,他自己都没把握,不知道这样讲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因为他没有回到自己心性的故乡,就没有办法描述那个故乡的风景是什么。那么,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通宗,就是通达佛法的心法、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可是,在这个事相上,对义理上不容易比喻,也不太会讲,所以,就变成说大家崇拜他的德行,大家也了解说:麻烦您开示一下。那他开示的就是几句:放下!他没办法讲啊,字、经典看不来,也通达心性上的东西,但是教义、教理上的东西,事相上的语言、文字,却没有办法。
一个弘扬正法的法师,必须通宗,同时又要通教,才有办法的。尤其是现代人、知识分子,网络特别发达,你要没有现代的知识——物理、化学、科学、种种的环保,这些知识性的领域,医学、包括外太空,要弘法又更困难!因为坐在台下的水平有的很高,有的念到博士了,你这个法师如果说懂得那一点皮毛,说句实在话,他根本就瞧不起你,你还没有讲,他第一个就把你秤轻了。所以,勉励法师要好好的精进用功,事跟理都要通达,教跟宗务必要体悟,也勉励我们这些护法居士大德,好好的听法,然后我们把佛号念得有味道,对极乐世界的住址认识得很清楚:喔!原来东方是表迎接阳光;原来西方是表示歇即是菩提,喔!要到极乐世界去,就一定要懂得放下的道理,那我就是全部放下,就执持这一句佛号,你到了,这一下子就到极乐世界了!
也就是说:真的念佛的人,是不能对这个世间的假相有任何的烦恼心、执着心,是完全不可以的,一心只有佛号,这是真正懂得净土法门,叫做一心不乱。我们一般看经典,忽略了那个:入三摩地,斯为菩提,不懂得这一句话,入三摩地就是你念佛一定要进入三昧,才真正的进入菩提,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啊,诸位,看经典总不能少那几个字。常常有法师把净土法门讲得很简单,就是说十念往生、临命终~这是一个鼓励的话;但是,有时候会误了大事,众生他就认为:我临命终念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了,这个简单!他不知道这是佛为了众生九品莲花的各个众生所设立的一个勉励的作用、一个饵;大家都去造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念十念就可以接引往生?这句话重点是含义,就是佛有大慈大悲,能够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何况你们精进用功,是一句勉励的话。诸位,哪一个造五逆十恶重罪,在临命终还会想到说:我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平常根本就不懂得认识极乐世界是什么。
因此研读《楞严经》,经教通达,悟明心性,诸位,对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就会十拿九稳,就不会再落入观念,再加上一层执着,观念,它就是一种陷阱。由根,十八界就是这样,由根对尘所建立的观念,观念,就是陷阱,善恶观念,就是陷阱;是非观念,就是陷阱,而这个陷阱,是从我执跟法执建立的一种陷阱。所以,无量无边的众生,包括学佛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是这样子,就是这个陷阱跳到另外一个陷阱,他很想解决内心里面的痛苦跟烦恼,可是,他用错了方式,就是一直在这边跳到那边、那边跳到那边,结果就愈搞愈大,愈搞就愈痛苦,他的痛苦就从来没有停止,观念就是陷阱。而这陷阱从哪里来?你怎么跳出去呢?诸位,没有陷阱,陷阱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解缚从心,这个观念就是陷阱,只要你加上一层执着,这个观念就是陷阱。所以,研读《楞严经》的好处就是这样子,可以摆脱这个陷阱,我们就自己不会制造自己的陷阱。
2.耳声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注释:[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动静二相],声尘即动静二相;动即有声、静即无声;依佛法而言,[无声]与[有声]皆是声尘,——这一句意思是:如果你是愚痴、迷惑的人,有声音跟无声音都是迷惑;如果你是大悟的人,有声、无声统统是悟,无关于尘,是心的问题。无声之时是尘之[静相],并非无尘;譬如说你跑到山上去稍微静一下,问题有没有解决?问题没解决,没智慧啊!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这一辈子没有听到佛法、没有听到这么究竟的实相的佛法,我该怎么办?我如何活下来?真的!这个佛法你不听不知道,听了吓一跳:怎么会那么好?怎么会整个宇宙当中,会出现一个这样了不起的佛陀?真是不得了!怎么会有这么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有福报听到了正法,就好好的会归心性。——并非无尘,有声之时则是尘之[动相]。此言,如果耳识是因耳根单独即能生,不必借重于外面的动静,如是则应不需声尘便能生。若不需声尘,则声尘之动静二相(有声与无声)既不现前,耳根便没有所知的对象;若无所知,则耳根亦不能有所知觉。
[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既然耳根都无所知,则耳根之知觉尚且不能成就,那么耳识是个什么样子,怎能知道?——如此则当然也不可能成就耳识了。[若取耳闻]:[闻],能闻之性。如果转计说:单单只要耳根的能闻之性便能成就耳识。[无动静故,闻无所成]:承上,但是因为没有所闻的声尘之动静二相现前,所以能闻之性也无法显现出来。因此,此转计(只要有耳根的能闻之性单独便可成就耳识)也不得成立。[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耳形],即肉体卷叶形之耳朵,非指净色之耳根。此有形之耳为属身根之一,而不是耳根。[色],身根之色相。[触尘],身触之尘。因为有形之耳是身根,身根所对的外尘是触尘,不是声尘。这里是如来为防阿难于心中转计有形的耳朵能生耳识,因此如来说:为何有形的耳朵杂上身根之色相与触尘,而能生耳识界呢?(身根若能生的话,应该是生身触识界才对。)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权教所示[耳]根与[声]尘[为缘]则能[生于耳识。此]耳[识为复因耳]根[所生,以耳为界]?还是[因声]尘[所生,以声为界]呢?[阿难,若]言耳识[因耳]根而[生],即无需声尘便能生,如是则声尘之[动静二相既不现前],则耳[根]便[不]能[成]就觉[知]之事,若耳根[必无所知],则觉[知尚]且[无]法[成]就,其所生之耳[识]是[何形貌]呢?(如是即无耳识之相可得;若无耳识,便不能成就耳声识界。然而实有耳声识界;结论:故知耳识非从耳根中生。)
[若]你转计而[取耳]根之能[闻]之性为耳识之生因,然而以[无]声尘之[动静]二相[故],则能[闻]之性尚[无所成],如何能成就耳识?(结论:是故言[耳根能闻之性为耳识之生因],不能成立。)因为没有借重外尘是不行的!若你更转计有形的耳朵为能生耳识,[云何]肉[耳]之[形,杂]上身根之[色]相与[触尘]而可[名为]能生耳[识界] 呢?若以上皆不能作耳识之生因,[则耳]声[识界复]能[从谁]而[立]呢?(是故,耳声识界即不得成立;故知耳识非从耳根生,亦非从耳根能闻之性生,亦非从肉耳之形生——结论:实毕竟无生。)
经文:[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注释:[识因声有,则不关闻]:[闻],指能闻之耳根。此谓,若耳识是因声而有,则与能闻之耳根无关。[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若无能闻,则所闻的声相便亡失其所在,亦即,不能知声相在哪里;以无[能闻]则无法觉知[所闻]。既无所闻,则耳识便不得生。[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若你坚持说:耳识一定是从声尘中生,而且转计许此声尘因为本身即有能闻之性,故可觉知所闻之声相。[闻应闻识]:[闻],听闻。[识],指耳识。此谓,如是则声尘于听闻之时也应能听闻到耳识!这便变成无情体(声尘)反而倒过来觉知有情体(耳识)了!
[不闻非界]:反而言之,你若言声尘并不能听闻,如是则不能成立耳识界。[闻则同声]:[闻],被听闻。此言若识被闻,便如同声尘。[识已被闻,谁知闻识?]:[知],觉知。[闻识],能闻之耳识。此谓,耳识既已成为被闻者,则谁来觉知而成为能闻之耳识?就是这个功能被吸走了。[不应声、闻杂成中界]:[中界]指耳识界。不应说声尘与能闻之耳根混合交杂,而成就中间的耳识界:其实根本就没有中,因为混杂在一起便无中界可得。[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此界既无中界之位可得,则内耳界、外声界之界相,又怎能成立?因为无[中]则无[内外]可得。
义贯:[若]言耳识为[生于声]尘者,那么[识…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