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量意识,同样都是有能了别的功能,为同为异?到底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相同还是不同?如果是相同,第六意识心同于第七意识心的意根,那么,识心就是意根了,所以,这个就叫做意根了,不可以加一个多出来,说它是识心,因为它是由意根所生。云何所生?又怎么可以说:第六意识是第七意识所生的意识心呢?异意不同,如果异于意根而不同,那么,应当是无所识,无所识就是无知之尘。如果说是无知之尘,无所识,那么,这当然不是意根的同类,云何意生?怎么可以说:第六意识是由第七意识的意根所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如果二者——第六、第七意识都有能了别的作用,那么,又如何来分辨,这个是第六意识的了别作用?这个是第七意识的了别作用?这二个了别作用为同为异?到底是同还是异?二性无成,第六意识的意识之心性,跟第七意识的意根的心性,二性无成,此意根之界,又怎么能够成立?是则以意根为生意识之界是:非也。不可能!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如果第六意识心,唯单从外面的法尘而生,而不必借重内在的意根,那么,世间种种法,一定不会离开色声香味触这五个实法,你观色法,以及声法、香法、味法、以及触法,相状悉皆分明;也就是外五尘是实法,很清楚的,能缘、所缘非常清楚。以对五根非意根所摄,对五根就是:色对眼根、声对耳根、香对鼻根、味对舌根、触对身根,以对五根,五尘一定对五根,非意所摄,均非意根所摄,就是意根所缘的是法尘,跟意根没有直接接触。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如果你识心决定依于法尘而生,你现在好好的观察一下,既有所生,就一定有所形状,那么,法尘中见到了所现出来的五尘,法尘的影像,到底相相何状?全无自体性。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如果离开了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就是离开,越此诸相,终无所得,如果这个意识心、第六意识心,离开了眼根所对的色空、耳根所对的动静、鼻根所对的通塞、身根所对的合离、意根所对的生灭,离开这些诸相,终无所得。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如果第六意识心,是因为外面法尘所生,那么,法尘生,则必定与色空等诸法同生;法尘灭,则一定跟色空等诸法同灭,连产生法尘的因都没有,那么,因为法尘而所生的这个识心,到底作什么形状?法尘都没有,如何能够产生识心呢?相状不有,法尘的相状都不存在,那么,界又怎么能够生出来?怎么可以因为法尘而立界呢?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故当知:意根跟法尘为缘,所生起的第六意识心,三界都无,界都没有,三处都空无自性,则意根第七意识,与前五识落谢影子的法尘,及第六意识心,界三就是三界——根界、尘界、意识界,根、尘、识三界,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好!把《义贯》请出来,我们困难的已经辛苦的讲过了,那么现在就是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把《义贯》浏览一遍,再给大家一次白话的注释跟解说,再给一次机会,因为熏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又一次,佛法不怕多,佛法不怕烦,就怕什么?怕不开悟、怕不见性,见性,烦有什么关系?烦能见性,那这个可好了!我们现在听经闻法,培养福报、培养善根,最后那一刹那恍然大悟的时候,哇!哈哈大笑:原来我爸爸是男生;原来我妈妈是女生;原来冬天真的就是冬天;原来热天真的就是热天,恍然大悟!
这个白话文《义贯》就简单了,我现在就是解套了,很轻松了,把它念一遍,制造成VCD、DVD出来,让将来没课本的人看字幕,这是很重要的,也给大家再一次的熏习,佛法不怕烦,怕不能见性。
第四节 十八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注释:[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十八界亦可用来代表一切世间法。又,界者,范围、类别也。以佛眼观之,一切世间法大略可分为这十八个范畴,故称十八界。
1.眼色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注释:[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以眼根及色尘为缘;[缘],在此指[增上缘]及[所缘缘]二种缘:眼根为增上缘,色尘为所缘缘,此二缘和合,识生其中;这是小乘教及大乘权教的教法,是为如来之[化城]之教,——[化城]就是暂时善巧方便教化,化城叫做不究竟城。[化城]之教,非摄大根之究竟实法。如来在此为示导一乘无上之旨,故开示最究竟实法,因而慈悲破除权法之执,普令闻者舍筏登岸;以如来说法如筏喻故也。[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空],空间,即距离,此为眼识生起的四缘之一;四缘为眼根、色(外面的色法)、空(就是距离)、明(就是光线)。这个[空]不是指虚空,唯识也是这样讲的。此言,如果眼识是从眼根生的话,如是则单依眼根便能令识生起,才叫作眼能生识;既然单依[眼根]即能生识,就不需要[色尘]与[空]这二种缘了。然而如果没有[色尘]与[空]二缘,便没有可以被了别的东西了。[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青黄赤白]代表色尘。承上,既无色尘,则你所见的便没有青黄赤白等色,因此就无从表示你所见、所识别的范畴,如此则怎能建立[眼色识界]呢?
义贯,佛言:[阿难,如汝所明]了的权教教理:以[眼]根及[色]尘[为缘],则得[生于眼识。此]眼[识为复因眼]根[所生,以眼]根[为界]?或是[因色]尘[所生,以色] 尘[为界]呢?[阿难,若]言眼识为[因眼]根而[生],则不需色、空二缘便能生,才能这么说。然[既无色]尘与[空]间,便[无可]被[分别]者,如是则[纵有汝]能了别之[识,欲将何用]?(眼识即成无用,因为既无[所分别]之色,[能分别]者便成无用。然而事实不然,识还是有用于分别,是故并非无[色、空]二缘参与其中;结论:因此可知[眼识非只依眼根就能生]。)退而言之,若无色、空,则[汝]所[见]者[又非]属[青、黄、赤、白]等色,便[无所](无从)[表示]你所见的范畴,如是则[从何]而建[立]眼色识[界]呢?(然而,眼色识界事实上是有被建立的,因此并非无[色、空]参与其中;结论:是故知言眼识为单独依眼而生,不能成立。)
经文:[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注释:[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如果眼识是从色尘生的话,则当色尘变异的时候,你一定也能识别它在变迁,此时,你的眼识如果不也跟着色尘一起变,则一变一不变,两者不一致,这个界就无法建立了。[从变则变,界相自无]:[变],有变异与变灭之义,因色法生、住、异、灭,既开始变异,接着便是走向灭的路;是故一起[变异],即将[变灭]。故此言,若识随从色尘变异,则两者皆势将变灭;色与识既变灭,则界相自然就没有了,没有色、没有识。因此,识从色变也是行不通的。[不变则恒]:但若说识并不随着色尘变灭,那么此识便是恒常不灭的了?而且是固定不动的了?然而事实不然。[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又,此眼识既然说是从色尘而生的,而色尘是无情物,没有认知性,故此识也应如色尘一样是没有认知的无情性,故应无法识知虚空之所在了。
义贯,再者,[若]说眼界是[因色]尘而[生],如是则眼见虚[空无色时](见空不见色时),[汝]之[识]体[应]由于无生识之色而[灭];因为本来是能生,现在灭掉了,看到虚空。若如是者,[云何]见空之时仍能[识知是虚空性]?(可见,见空之时,虽无生识之色,然而眼识犹得生起而识知此空;结论:故知眼识并非从色尘而生。)又,若眼识为从色尘而生,则[若色]尘[变]异之[时,汝亦识]知[其色相]之[迁变],如果此时[汝]之眼[识不]随着色尘而变[迁],则色与识一变一不变,两者即不一致,如是则此眼色识[界从何]而得成[立]?(亦即,此界便不得成;然而确是有眼色识界;结论:故知眼识从色尘生,不得成立。)若眼识真的随[从]色尘而[变]异,[则]二者势将[变]灭,色与识若皆变灭,则此眼色识[界]之[相自]然[无]存。若你转计说色尘虽变,而识并[不]随着色而[变]若识能不变,不变者[则]应是[恒]常。(然而事实不然,诸识无常,没有任何识是恒常不变的;结论:故言色变而识不变,不能成立。)又,[既]然此眼识是[从色]尘中[生],便是物性,既是物性便无知觉之性,如是眼识[应不]能[识知虚空]之[所在]才对。(然而事实不然,眼识确能识知虚空所在,故此眼识非无觉知性,故此识并非物性;结论:因此知此识非从色尘中生。)
经文:[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注释:[若兼二种]:[二种],指二种生因。此谓,若眼识并非只有一个生因,而是兼有二种生因。[眼、色共生]:由眼根与色尘二因合起来共同生眼识。[合则中离]:[离],即缝隙。如果是两种东西合在一起的,其间不论再怎么紧密,都一定有个缝隙在。[离则两合]:若有缝隙则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凑合在一起的结果。[体性杂乱]:因为眼根是有情物,而色尘则是无情物;若勉强将有情与无情两者凑合在一起,则有情体与无情体之性便会相杂相乱了。[云何成界]:体性一杂乱,便不再是一个和合体,如何而得成为一个界呢?
义贯:[若]言眼识之生因非只一个,而是[兼]有[二种]生因,亦即为由[眼]根与[色]尘二者[共]同和合而[生];若是二法如此[合]在一起,[则]其[中]定有[离]隙;若有[离]隙[则]是[两]种不同性质之物杂[合]在一起,如是即眼根之有情体与色尘之无情体性,两种[体性]即成互相[杂乱];体性若杂乱则如何成为一和合体?若非一和合体,[云何]能[成]为一整体的[界]?(然而眼色识界实为一界,而非杂乱体;结论:故知眼识界并非从眼根与色尘二者共同和合而生。)
经文:[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注释:[三处都无]:[三处],指眼根、色尘、及眼色共同和合处。[都无],都无能生界者。此言,于此三处推求都无能生界者。[及色界三]:省略了眼与识二字,具言应为眼色识界。
义贯:[是故当知]:权教中所说的为[眼]根与[色]尘[为缘],而[生眼识界];然现以究竟实理言之,则于眼根、色尘及眼色共同和合[三处]推求之,实[都无]能生眼识之因可得。如是[则]知[眼]根[与色]尘[及]眼[色]识[界三,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生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
诠论:在这一节里,如来之意,即是要破十八界世间假相,以此假相一破,众生对此假相即不迷惑、执着;若不迷执世间假相,即得入第一义谛实相。而如来如何破除此等假相呢?其方法即剖析十八界悉皆[无生]——没有能生之因:即非单独一法能生,亦非二法共同和合能生。譬如以眼色识界为例,探求此界为单从眼根生,还是单独从色尘生,或是眼色二法和合共同而生,然而于此三处探求,能生之因悉不可得;然除此三处之外,更无别的处所是能生的了,因此得知眼色识界毕竟无生;毕竟无生则毕竟无灭;若如是了知毕竟不生不灭,即能契入空如来藏之无上智。所以,佛陀看到这个世间,是常、是永恒的、是净土的,它就是净土,不能离开此处去寻求净土的;但是,因为这里是众生共业所感的世间,所以,只有佛能够享受他的净土,其他人没有办法,所以是境界的问题、是智慧的问题,同样生存在娑婆世界,而释迦牟尼佛他看来就是净土,因为他证得永恒了。底下,毕竟不生不灭,而无生无灭就不是生灭、就不是苦的世间了。如是,其他三科:五阴、十二处、及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亦皆如是,毕竟不生不灭,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随缘幻现,相妄性真。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