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阿難,就像你以前所了解的,內在的眼根攀緣外在的色塵,來當作互爲因緣,會生出你眼睛的了別之心、的識心。[此識,爲複因眼所生,以眼爲界?因色所生,以色爲界?]這個眼識,到底是因爲眼根所生,以眼根爲界?或者是因爲外在的色塵所生,以色爲界呢?
[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阿難,如果因爲眼根而生,不借重外面的色空的法(色法還有虛空),既無色空,則無可分別之塵,單根是不能生識的,就算你有識心,欲將何用?因爲沒有外塵。[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你無形的見性,又不是青黃赤白色,只是一個體性,無所表示,將以何爲中間?又怎麼樣有辦法來立這個識之界呢?這一段是根無,如果不借重根,見性就無所依。[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如果因爲外在的色塵而生你的眼識,當我們見到虛空的時候,虛空沒有顔色、也沒有形狀,而你這個眼識,又是從色塵所生出來的,那麼,你當然就無法認識虛空,因爲你這個時候的眼識已經滅掉了。爲什麼?因爲由色生,是沒有辦法見虛空的,見虛空,你的色就會滅掉,所以,汝識就會失去作用,爲什麼見空的時候,我們還能夠認識虛空的存在呢?可見色塵生眼識是不對的。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如果這個色境有變遷的時候,而滅掉了,你也能識知其色境的變遷,假設說:你的眼識、識心並不隨著色塵而變滅,就是識存色滅,在這個色滅而識存的時候,變成一個存在,一個消失,那就沒有對待能所了,又從何去建立識界呢?[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如果我們的眼識從色跟著變遷,意思就是:色跟識都變滅了,則二者都變滅,界相自然就沒有。不變則恒,如果識不隨著色而變遷,意思就是:識性就常存了、常恒了,既然識性是從色法所生,那麼,當然就是屬于無知之物了,無知之物當然不可能認識虛空。所以,由色法所生的眼識、由色法所生的識心,當然不能認識虛空所在,因爲它是無知之物。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雲何成界?]如果這中間的識兼二種,眼根和色塵共同而生的,合則中離,當眼根合于色塵的時候,這在中間所産生的眼識,就會變成有離的裂縫,有痕迹的意思。爲什麼?因爲合並的時候,一半從眼根生,一半是從色塵生,就像二物組合,中間就必有結合的痕迹。離則兩合,若是分開來,把根跟塵分開來,各生一半,一半這個識心是屬于有知,一半是屬于無知,有知的屬于眼根,無知的又合于色塵,自成兩合,這個就很亂了。所以,體性雜亂,眼識的體性就變成非常的雜又亂。爲什麼?[雜]是指合則中離,[亂]是指離則兩合,這樣雜亂,又如何成爲識界呢?結妄歸真:[是故當知:眼色爲緣,生眼識界,叁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巳二 耳聲識界(分四)]
[午初 標舉叁界]
[二 雙以征起 叁 分合難破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爲緣,生于耳識。]
阿難!就像你所明了的,以前所教導的,耳根跟聲塵來互爲依緣,生于耳識,生出這耳朵的識心。
[午二 雙以征起]
[此識爲複因耳所生,以耳爲界?因聲所生,以聲爲界?]
這個耳識,到底是因爲耳根所生的耳識?以耳爲界就是耳識界。或者是這個識是因爲音聲所生,以聲爲界,叫做聲識界呢?
[午叁 分合難破(分叁)]
[未初 破因耳生 二 破因聲生 叁 破和合生 今初]
[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
這一段是講:單因爲耳根是不能生識的,單根不生識,一定要借重與動靜二塵。阿難!若因耳生,若說這個識是因爲耳根所生的,不必借重于動靜二塵,所以底下就解釋說:當動靜二相,一個是動塵,一個是靜塵,都是塵,當動靜二相既不現前,那麼,你的耳根就不成知,因爲沒有所緣之塵了,動靜二相就是耳根所緣的外塵。沒有動靜二相,外在所緣的外塵,那麼,耳根就不會成爲能知者,既沒有能知,必無所知,就不會有所知道的聲音,能知都沒有,哪裏有所知的聲音?知尚無成,無成就是不可得,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連耳根都沒有,那麼,所生的識心,是作何形貌呢?你能明白指得出來嗎?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那麼,所生的識是作何形貌?沒有母親哪有兒子?
[耳識本無生處可得,先破因耳生。]所以,[呼阿難而告之曰:若謂耳識因耳根生者,]不借重于外塵。[動靜二種聲塵既不現前,耳根不成能知,必無所知之聲塵,能知之耳根,尚且不得成,所生耳識畢竟作何形貌?]單根不生識。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爲識界?則耳識界,複從誰立?]
這一段是說:阿難認爲,前面是,知應該是屬于意根,而耳根它是能聞生識,所以,阿難才在這裏是取能聞才生識,換句話就是:轉計肉耳能生識。前面那一段,諸位看經文,[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注意那個[知],阿難認爲這[知]是屬意根。[必無所知,]阿難認爲這[知]是意根,[知尚無成,]知,認爲這是屬于意根,無關于耳聞。
好!看現在這段經文:[若取耳聞,無動靜故,]這一段是取肉耳當作能聞生識,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認爲這個肉耳就是能聞,能聞就可以生識,所以,佛陀就剖析給他聽。說:若取耳聞,無動靜故,如果取這肉耳,便能聞生識,而不必借重外在的動、靜二塵,聞無所成,你還是聽不到東西,因爲耳根一定要借重于動跟靜。就算你說[知]是屬意根,現在你認爲說——阿難認爲那是意根,我現在取的是能聞的耳根,也就是肉耳就可以生識,如果你取肉耳便能生聞識,好!不必借重外在的動靜,聞無所成,沒有所緣的聲塵了,聽聞這件事就不能成立了,聞,或是聽之識,就不可能成立了。雲何耳形,這裏講到肉耳的形狀,爲什麼耳形就像新卷葉,卷起來的樹葉,雜色觸塵,其實是夾雜在身根的色相。雜色就是:我們這個肉耳,其實是存在在身根的,應當名爲觸塵才對,意思是說:肉耳是夾雜在這個身根的色相,也是身根色相其中之一,應當名爲觸塵,因爲它是身所對的觸塵,怎麼可以叫做聲塵?所以,色所對的塵,就是根身所對的應當是觸塵,名爲識界,怎麼可以名爲耳識之界呢?耳識界既不是耳根所生,則耳識界複從誰立?
因爲前面認爲這[知]是屬意根,後面阿難反過來就執著這肉耳變成能聞,而且會生識,所以,佛陀說:怎麼可以取這肉耳便能生識呢?沒有動、靜,對不對?這個聞跟聽根本就不存在,爲什麼你拿這肉耳來當作能聞而生識?這肉耳其實是夾雜在色身的一部分,其實是色身之相,身根的色相就應當名爲觸塵,不應當名爲耳識,所以,怎麼可以名爲耳識而立界呢?因爲它是屬于身根的觸塵嘛!因爲耳朵的肉是屬于身,連耳朵都不存在、都找不到了,則耳識界複從何立?耳根找不到啊。
[此文防謬。因聞上段必無所知,知尚無成,乃謬辯雲:知屬意根,耳根惟取能聞。今取耳聞生識,乃破之曰:若取耳聞,能生識者,無有動、靜二種聲塵,則能聞之根,亦無所成,何能生識?]怎麼能夠生識呢?[能聞又複被破,轉計有形之肉耳,爲能生識,若謂但取肉耳能生識者,肉耳屬身根之色相,身根所對惟觸塵,故破曰:雲何以肉耳,如新卷葉之形,雜于身根之色相,與身所對之觸塵,名爲能生耳識之界耶?]應當名爲觸塵才對啊,怎麼能生耳識呢?[則耳識界,既非聞根肉耳所生,複從誰而立界乎?]
[未二 破因聲生]
[若生于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複從何立?複從何成]?
這一段有一點困難度,破因聲生,就是破這個識是從音聲而産生的。如果說這耳識是從聲音所産生的,不必借重耳根的能聞,單聲就會産生耳識。意思就是:如果耳識、這個識心,若生于聲,聲音自己會跑出識來,暫時允許你這樣說,識因聲有,也就是聲音出來識就顯現,那麼,這個時候則無關于耳朵能聞,因爲聲音自己會跑出耳識,就不關于耳朵能聞的事情。無聞則亡聲相所在,那麼,連聞都無聞,設若無聞,無聞則亡失聲相所在,連聞都沒有,亡失聲音之相,如何能生耳識呢?所以,連聞都聞不到,都不知道聲音在哪裏。
[此破耳識從聲生。若謂耳識生于聲塵者,是此識單從聲塵而有,則不關耳聞之事,須知聲必因聞而顯,設若無聞,則亦亡失聲相所在,聲尚不可得,雲何能生于識?]
底下是接上面這一段的。若說耳識,[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
如果說:耳識是從聲音所産生的,聲音同時也現出耳識。好!許聲因聞,我們也允許你,這聲音是因爲聽聞而有聲相,才産生聲相的,允許你能聞所聞還是正常,叫做許聲因聞,而有聲相。我們這時也允許你說,聲音是因爲有能聞的耳根才有聲相,那麼,聞應聞識,聽到的同時就會聽到了耳識。
把筆放下來,這一段一般沒辦法,完全聽不懂!好!注意看!現在他的意思,說聲音會産生識心,不必借重耳根,諸位,我現在製造聲音,你要注意聽,這個聲音把它變成有形狀的,這只手變成有聲音,這表示有形狀的聲音來了。(師父以扇擊桌)這個聲音跑出來,而此聲音旁邊要括弧:(識),知道嗎?就是指聲音出現,同時出現耳識。(師父再以扇擊桌)聲音出現了,(師父手似捏東西狀從扇擊桌處上升)識心就在聲音的旁邊了。我現在耳朵一聽到聲音,(…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