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识知虚空所在]?
如果这个识从色变,意思就是这个识心跟着色法变灭,是色跟识都变了,就是灭了,变迁,简单就是:从变则变,第二个[变]就是灭,二者都灭,识也变灭了,色也变灭了。第一个[变]是指色法,这个识心跟从色法而变化、变迁,则变,就是则二者都灭了,也没有识,也没有色尘。界相自无,没有识心、没有色尘,你怎么建立?自然就没有界限可言了。底下换个角度说,不变则恒,如果这个识心不随色而变迁,这[不变]就是识心不随色变灭,那么,表示识性就是存在了。不变则恒,诸位!不变,识性则是常恒,这样就看得懂。意思就是识性是存在的,既从色生,应不识虚空之所在,为什么?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这一段统统在讲:如果眼识是由色尘自己而生,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不变则恒,如果不变,这个识性则是常恒的。既然这个识性是从色、色法所生的,因为它是色法,自属于无知,它是无情物。既然这个识性是从色法所生,色法是能生,识是所生,前面就是就是这样假设说了,是色尘所生,自属于无知,既从无知的色法所生,当然它是无知,应不识知,虚空所在,它就不是能了别的识心了,因为它是从色法所产生的。
[此段上二句,因闻识不从色变,应不成界],因为不从色变,就没有界限可言。[乃转计识从色变。遂破云]:如果我们的识心、眼识,从(跟着)色尘而变,[若识从色变,则色与识,二俱变灭],没有色、没有尘,你如何来安立叫做色识界呢?[界相自然无矣]。这个识心不是跟眼立界,就是跟色尘立界,那么,色跟识二个都变灭了,界相自然就没有。[此从变不成界,乃对上不变不成界,成为交互之文]。
[下四句,因闻],因为听到[识从色变],如果这个识心跟着色法变迁,[应不识空,乃转计识不从色变]。意思就是识存在了。[亦破云:若识不从色变,则识性恒常,虽然恒常不变,此识既因色尘所生],当然是属于无情物,[自属无知,应当不能识知虚空所在]!虚空要由识心才能认知,由色法的无情物怎么能够认知呢?[今能知空,足证识非从色生矣。此不变不识空,乃对上从变不识空],如果色所产生的识,这个识如果不变,那么,根本就不认识这个虚空,乃是对上面从变则不识空,因为界相没有,跟着变,界相就没有。[成为交互文。此种经文,是为交床(牒)法,两头俱到,文法极妙]。
[未三 破和合生]
现在不从根生,也不从色尘生,一般认为,那么就是眼根对色尘共生了?共同所生了?就一一来找寻,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经文,[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现在告诉你:和合也不能生识,也没有办法立界。若兼二种,如果这个识心所产生的眼识,或者是所产生的色识界,都可以同时存在;也就是识心夹杂在根跟尘中间,叫做眼根、色尘共生,共同生出这个眼识。假设暂时这样让你讲得通,如果这个眼识是兼二种,也就是说:眼根跟色尘共生眼识。但是,问题出来了,合则中离,离则两合,第一个[合]是眼根合于色尘,我们前面允许你说借由眼根攀缘色尘,而产生眼识;合则中离,如果眼根合这个色尘,则眼识在中间会有所隔碍,为什么?合并而生,一半是从眼根的有情生,一半是从色尘而生,是无情物,这就象二种东西,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这二种东西要合起来,它的中间有中间结合的痕迹,所以,[离]就是痕迹,留下来的裂痕。合则中离,也就是说:如果眼根跟色尘合起来,而生眼识,允许你这样说,那问题就出来了,眼识生在中间的时候,这个眼识就变成裂痕的一半,没有办法完整了。
诸位!如果一只手表示有情的眼根,另一只手表示色尘,现在允许两手中间产生识。好!眼根合于色尘,一个有情物,一个无情物,中间产生这个识,双手中间有裂痕。意思就是讲合是不对的,中间识就有裂痕,那你什么时候看到我们的识心有裂痕呢?合则中离。再来,离则两合,离就是说把根跟尘分开来,离则两合。诸位!一只手是根,一只手是尘,如果我们拿一支笔,沾墨汁,一点点放在两手中间,表示产生识;你现在把它合起来以后,再把它分开来,墨汁会沾在两只手上各一面对不对?中间的墨汁就表示产生了识心。中间产生的识,一半跟着有知的根,一半跟着无知的尘,叫做离则两合;识心一个合于眼根,另外一个合于尘,这个比喻听得懂吗?
离则两合,如果把这个根尘分开来,这个识心一半跑到根来,一半跑到尘来。对不对?离则两合,两种合,一个合根,一个合尘,意思就岂有是理?底下佛陀就评论了:体性杂乱了。眼识之体性,实在是变成很杂乱了,为什么?合则中离,根尘相合,中间却意识心有裂缝;离则两合,把根、尘分开来,眼识却一边跑到根,一边跑到尘,就乱!这个[杂]是对合则中离来说的;[乱]是对离则两合来说的。合则中离,是眼根对色尘来讲的;离则两合,这个是对眼识来说的。再讲一遍: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如果这个眼识是兼二种共生的,兼什么?眼根跟色尘来共同生出这个眼识,假设暂时允许你这样讲,毛病就出来了!合则中离,当眼根合于色尘,生在中间的眼识,变成有裂缝,有痕迹,裂缝的痕迹。离则两合,如果把根跟尘分开来,因为识生在中间,这个识就会一个合于根,一个合于尘。所以,这个识心,眼识的体性就变成杂而且乱。怎么可以成界呢!
[此以上单根独尘,皆不能生识,转计和合而生。遂破云:若言兼眼根、色尘二种,共生汝识者,且问还是眼色相合而生耶]?是眼根跟色尘相合而生呢?[还是眼色相离而生耶]?到底是合生,还是有距离分开来?[此二句,上合离两字指眼色,下离合两字指眼识]。上面合则中离,这个是指眼根、色尘,底下离则两合,是在讲眼识。[若谓眼色,合并而生,则汝识半从根生,半从尘生,中间必有离缝,以不是整个生成。如二物相合,合处有离缝也];合的地方它就会有细缝,[若谓眼色],眼根对色尘[离开而生],如果说眼根对色尘是因为离开而生眼识,那么,[则汝识半是有知,半是无知,有知者合于眼,无知者合于色,遂成两合矣]。
[体性杂乱者:指识之体性。杂对合则中离说,半从根半从尘,和杂而生故曰杂;乱对离则两合说,半合根半合尘],一半合于眼根,一半合于色尘。[则成动乱故曰乱]。叫做乱,[既是杂乱,云何能成识之中界乎?三分合难破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各生共生,俱不得成之故],是各生就是:是根生、尘生也好,或者是根尘共生也好,俱不得成为界。[应当了知。此知含二义:一者应当知妄,至三处都无止,结相之妄;二者应当知真,后四句归性之真。以上所言,眼、色二种为缘,生于眼识者,现前推究,眼识既不从眼生],也不从眼根生,[又不从色生,亦非双兼眼色共生],眼根跟色尘生也不对,[则中间所生眼识],眼识当然不成界,[既不成界,内外眼色,何得为缘?中界既无,内外叵得,故曰三处都无。又三处都无,处即界也,所谓眼色为缘生识,今眼、色、识三界,俱不可得;应知此是相宗权教,顺世之谈,都无实义]。
[则眼与色,及色界三:色界即色识界,系尘为名;此眼、色、识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初眼色识界竟]。
我们研究了这个有什么好处?当眼睛看到了色尘,中间所产生的,看你就用什么心?如果你是用生灭意识心,就变成执着、分别、颠倒,因为你不晓得它空无自性,误认为有东西可以贪,这个就变成真月的第二月,真心当中的第二月。譬如说你看一个人,这个人让你很痛恨,你内心里面产生一种愤恨、愤怒、不屑、傲慢,这个就是我们本性的第二个月亮。换句话说:这些不必要的烦恼,身见、边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等等这一些,都是因为我们眼见一切色法,同时因为执着,内心里面产生的意识心,而这个意识心难就难在说,有先天的、有后天的,他现在讲的还比较好断,就是说眼见色尘所产生的中间的识心,还是后天的;但是,屯积这个识心,一直屯积,屯积到变成强烈的执着,包括晚上睡梦当中都会执着这个根身,这个就是与生俱来的,这个就变成与生俱来的。所以,根攀缘尘的识心,这个好断——后天的。可是问题来了,我们与生俱来的烦恼、执着的识心,就非常难断!所以,这个眼见色尘是属于后天;但是,也有先天。为什么?
譬如你内心里面产生这个识心,是强烈的吗?还是不强烈的识心?有的根器够,他很看得开,他的识心力道就不大,贪嗔痴就少。可是,无量劫来,他烦恼无明重,看出来的,明明一件很单纯的事情,哇!好几天,一个月睡不着!譬如你痛恨一个人,一个月、二个月统统睡不着,这个就是妄想、意识心非常强!所以,不要给自己培养恶的意识心,这个恶的意识心一直屯积下来,到最后就会象衣服;衣服染到很严重的污染,洗不掉!这个薰习是非常可怕的!看起来,哎!眼见色尘,你只要不分别就好;不分别,不一定啊。
譬如说你眼睛不看、耳朵不闻,是不是这样就没有污染?不对,因为你落下来的影子在什么?在你的意识——法尘。在你的意识,自己一直想像,愈想愈气,愈想愈起贪嗔痴,所以,这个有时候就不是外尘的问题,它是内尘的问题。因为意根会攀缘法尘,而这个法尘又是色声香味触发展,留下来的种子影像。不是说不去接触外境,你就有办法烦恼就会少一点,它是深层的识心能不能处理的问题。
诸位,师父再把它从头讲一遍,因为这个难。看经文就好:[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