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6.7--2009.6.12
片数:共3片(本片为第2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掌三称)
打开楞严经讲义。
[巳四 舌味识界(分四)]
舌根对味尘所引发的舌识。
[午初 标举三界 二 双以征起 三 分合难破 四结妄归真 今初]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阿难!又汝所明,内的舌根和外的味尘来互为依缘,生于这个舌识。
[午二 双以征起]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此识到底是因为内的舌根所生的识,以舌根为立舌识之界?或者是因为外尘(外面的味尘)而所生的味识,以味来立味识界?
[午三 分合难破(分四)]
[未初 破因舌生 二 破因味生 三 破因空生 四 破和合生 今初]
第一个,先破因舌根而生识。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阿难!如果说这个舌识,是因为舌根自己产生的,而不必借重外尘的话,那么,这个世间种种存在的味道就没有意义了,因为舌会产生识,那么,这世间所谓的甘蔗的甜、乌梅的酸、黄连的苦、石盐的咸、细辛和姜跟桂,这三种是辣味。如果没有这些味尘来配合你的舌根,那都无有味,没有外尘,所缘的这些外尘,那么你的舌根也没有办法产生舌识,所以,单根不生识。意思就是说:如果单单舌根自己会产生舌识的话,那么,外面这些甜、酸、苦、咸、辣,都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些味道并不重要,你自己舌根会产生舌识嘛,就变成都无有味,都不需要有这个外尘了。汝自尝舌,现在你自己尝一尝你的舌头,为甜为苦?到底又是什么味道?
[此破识因舌生。若谓舌识,单因舌根所生,不藉味尘,自能了别其味,即以舌为识之界者;则诸(助语辞)世间,甘蔗甜味,乌梅酸味,黄连苦味,石盐咸味,细辛药名,]细辛,药名,是马兜铃科,多年生的草本,它的根可以做药。[生姜、]大家都知道。[肉桂]它是植物名,属于樟科,常绿的乔木,叶厚有光泽,长椭圆形,花绿黄色,有香气,可以供药用,[药品,此三种皆辣味,都成了无有味。倘无有此等味尘,来合汝舌,]这些味尘没有,那么你自己尝一尝你自己的舌根,[汝自尝其舌,到底还是为甜耶?还是为苦耶?]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不自生,云何立界?]
假设说舌性是苦的,这个苦当然是包括甜、辣、咸等等的味道,如果舌性、舌根之性它是苦的,那么,谁来尝汝之舌,而知其是苦的呢?意思就是:舌根如果是苦,那么,就不可能知道是苦,就像眼睛能见色,却见不到自己的眼根。如果舌根是苦的,就没有办法尝到苦味;或者舌根是甜的,那就没办法尝到甜味;就像眼睛能看到外色,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样的道理。所以,舌性是苦,就没有办法尝到那个苦味,舌不自尝,舌当然不能自尝其苦,那么,谁为知觉?谁能够知觉其舌是苦呢?意思就是:如果舌性是苦,谁来尝汝之舌,而知道那个舌是苦的?舌当然没有办法自尝,就像眼睛没办法看到自己的眼根;舌如果是苦,那么,谁来知觉那个舌本身是苦的呢?
底下说:舌性非苦,如果说舌性若是非苦,那就是没有味道,[非苦]就是也非苦、非甜、非咸、非辣,这个[苦]代表一切味道。如果说舌性非苦、非甜、非咸、非辣,什么味道都没有,就没有味道了,味自不生,这味当然就产生不出来;味产生不出来,为什么可以用味道、用舌根来立这个识界呢?没有味道的舌根,那立什么?舌识不存在。
[此明舌性,有味、无味俱非。承上云:若自尝其舌,舌性是苦,谁来尝汝之舌,而知其苦也?苦字该甜等诸味。盖舌不能自尝其舌,如眼不能自见其眼。有孰(谁字解)为知觉,其舌是苦耶?若谓舌性非苦,即无有味,则味自然不生于汝之舌,云何可立识界耶?]连味道都没有,怎么可以立这个识心呢?
[未二 破因味生]
前面是因舌根而生,立这个舌识不存在;底下是因为味道而生,意思就是:味道本身就可以产生识心。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现在这段要转另外一个方向,前面是单根不生识,现在是单尘也不生识。这舌识如果是单因味尘而生,而不必借重舌根的话,识自为味,这个[识]就是舌识,那么,舌识自然为味尘。相同之理,于舌根、同于舌根,相同之理就是本身自然就是有这个味道。为什么?这味道会产生识心,意思就是:味道本身就有识,尘生识,如果不必借重根的话,那就一样了,跟前面所讲的舌根的道理是一样的——舌根不必借重外尘,舌根自己会生识,这道理一样,应不自尝,舌根是苦,不知道苦,就像眼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样,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呢?这个味道会自己产生,不必借重舌根的话,那你如何来了知是味非味?因为舌根不自尝,那么,味尘生识的话,这也是一样,不能自尝其味。当然,不能自尝其味,就不知道什么是味道,到底有味或者是没有味道。
整句把它贯串起来的意思是:前面是舌根生识,这段是:如果外面的味尘生识。此舌识如果单因味尘而生,就不必借重舌根,那么,这舌识自然就是味,因为舌识就是味道,本身就有分别的作用。为什么?味尘本身有识心,当然它本身就是舌识,本身就有味道,那么,这样就跟前面所讲的舌根一样的了,有这个功能,同时有这个识。但是,话讲回来,如果味尘自己生识,那么,就跟舌根一样,不能尝甜、苦。因此我们知道,如果味尘自己生识,那就不能尝味道了,就跟前面讲的舌根一样。云何识知,如何了别到底有没有味道呢?为什么?因为味尘所生的识,没有办法分辨自己。
[若言舌识,单因味尘而生者,识自然就是味。]因为识心本身就是味了,那当然[味不能自知其味,同于舌根,应不能自尝其舌;既不自尝,云何而能识知,]到底[是有味,而非有味耶?]这个味觉失去了、味道失去了。为什么?因为味本身就是识。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这段是依据前面那段来讲的: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就是这个识是从味道而产生的、味尘而产生。现在更进一步说:又外面的味尘,这一切味,非一物生,那么多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当然不是同一物所生的,[非]下加:[同],[物]下加:[所],非同一物所生,就更清楚了,一切味绝对不是同一物所生的。甘蔗的性生甜;盐巴一定是咸的;黄连是苦,这么多味道怎么可能是同一种东西所生?那么,外面的味尘既然是多生,因为识是由味所生,所以,识体应多体,前面假设说:味能生识,就味等于识,所以,多味等同多识。
再讲一遍:又一切味,绝对不是同一种东西所产生的,味道既然有多种而产生,当然,分别味的识就应当多体性,因为前面讲的,假设说:识由味、味尘而生。
注解,[又味尘类广,]就是味尘之类是很广的。[一切之味,元非一物所生。]这大家统统知道的。[以能生之味尘,既从多物而生,而所生之识,自应从味亦有多体,]因为前面假设说:味能生识,当然母亲多的话,儿子就多,大家都能生,[如母多,子亦应多,]一定的道理。如果把甘庶当作是母,甘庶生甜味,如果苦、辣、咸也是这样,[此以味多,而破识一也。]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这段是继续前面:[若因味生]——如果舌识是单因味尘而生的,这一段还在发挥。如果说:舌识这个体性只有一个,一个识体,就是只能辨别一种味道,因为它只有一个体性,这个识体当然又一定要因为味道而生,这味道而生,识体又只有一个,体必味生,而且这个舌识、识体当然又一定因为味道而生,那么,这一些什么咸的、淡、甘、辛,都没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因为所生的识只有一个,识体若只一个的话,那么那些味道还有和合的味道,[和合]底下加:[味],[俱生]底下加:[味]; [诸变异]底下加:[味],这是强调种种的味道。譬如水跟盐合在一起,这叫和合的味道,就变了。还有俱生,黄连本来就是苦的,盐巴本来就是咸的,俱生味,本来就具足的。那么,我们煎、煮、炒、炸,那都是变异味,加上现在这个美食专家,本来不是很好吃的,煮一煮就很好吃了,这就是经过了烹饪以后变异的味道。应当同一个味道,为什么是同一个味道呢?因为识只有一个,而且这个识一定要由味道而生,那么,这个味道就等于没有味道,是同一味,因为识体就把它变成同一味。为什么?没有分别,因为识体是由味而生的,今识体只有一,当然就同一味,什么东西吃进去,因为它的识只有一,就像一个大门,进来统统由这大门,只有一了。
再讲一遍:如果舌识的识体只有一个,那么,这个识体,又一定必须从味道而产生这个识,假设说这种存在,那么,这些咸的、淡的、甘的、辛的,和合味,或者是俱生的味道、种种的变异味,都没有用!为什么?因为同一个味道,因为识体只有一个,只能分辨一种味道,那么,什么味道进去,它就是一,应无分别。
[设若识体是一,其体必定因味生者,所生之识是一,能生之味亦应非多。]因为识是由味而来的,那现在识体坚固的说是一,那味道没有用的。[如世间盐之咸、水之淡,蔗之甘,姜之辛(辣也),亦该酸苦,]当然包括酸的、苦的,[是为六味总相;和合俱生变异,是六味别相;如豆面盐水,合而为酱,]我们常常讲的豆瓣酱,都不离这个而产生的。[是为和合;如黄连生来便苦,其味与物,俱时而生,谓之俱生;如变生成熟,]煮一煮烹饪,由生变熟。[异其本味,如炮炙,][炮]是用少量的…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