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油,用猛火把食物炒熟,通常是用在肉类的,就是炒;[炙]就是现在很出名的烤肉。或者[煎煮之类,皆名变异。种种诸味,皆当同为一味,亦应无有分别,如子一,]儿子只有一个,不可能二个母亲生的,二个母亲共同生一个儿子,不成笑话了?一人生一半?儿子是一,[母亦应一,]所以,[此以识一,而破味多也。]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这段是继续前面[应无分别]那句讲下去的,应无分别,连分别都没有了,没有分别,哪里叫做识呢?识就是以分别、了别、有作用叫做识嘛,连这个分别都没有,怎么叫舌味识界呢?
[识以分别为用,承上诸味既合为一。则无咸、淡、甘、苦、酸、辣之分别。能生之味,分别既无,所生之识,分别亦无,则不应名之为识。云何复名,舌味为缘,生汝中间舌识界耶?]
[未三 破因空生]
破除因虚空而生识。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那怎么可能?虚空本身怎么会产生我们的舌识呢?[以上根生、]不存在,单根不生识,[尘生,]单尘也不生识,[二俱不成,恐计从空而生,然空性顽钝,故曰:不应以无知之虚空,生汝有知之心识耶?]
[未四 破和合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就是舌根和味尘来和合,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即于是中,在你所谈论的这个中间它有问题:元无自性,你根本找不到中间之相。在根尘的中间其实本身并没有自性,意思就是没有根、没有尘,根无自性,尘无自性,根不像根,尘不像尘,哪来的中间?元无自性就是根本找不到中间之相。云何界生?怎么可以说由根对尘来产生舌识、来定这个舌识界,说舌识界是由根尘和合而生的?这个根本就是不可能,根无自性,尘无自性,中间相也不可得,怎么可以因为这样来定舌识之界呢?
注解,[若以舌根味尘二者,和合生汝舌识者,舌是有知,尘是无知,一经和合,体性纷杂。如世间水土和合,水失流动之自性,土失干燥之自性,故曰:“元无自性”能生根尘,自性既无,云何识界,可从而生?本科四性推检无生具足:不因舌生,是不自生;不因味生,是不他生;不因空生,是不无因生;不因舌味和合生,是不共生。]
[三分文难破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舌味——舌根跟味尘来当作缘,来产生舌识界,三处都无:根、尘、识三处,都不存在,相妄性真嘛。则舌与味,及舌识界三,本来就不是因缘法,因为不由根尘所生;非自然性,也不可以说是外道讲的无因。
那么,这一段研究了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一个修行人,事实上不必在饮食上一直超过本分事的享受。重点就是说:能够取得支持我们的色身修行的体力就可以了;但营养也必须照顾好。大部分的人由饮食生出病的人比较多,多是吃得太多而生病的,很少人是因为吃得少而病的。印光大师讲,说:我们这个胃,能吃七分饱就好,感觉到饱就不能再吃。从医学上来讲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吃到八分、九分饱,撑了,或撑到十分,胃就没有空间来蠕动;多出来的东西没办法消化,就会产生强大的废物,变成身体的一种负担,排泄不掉,就会产生身体不必要的毒素,或者是血液上的消化不掉、排除不掉,因为我们的胃有一定的体积、容量。所以,大部分的人是吃坏了,不是饿坏了的比较多。也就是说:因为我们不了解饮食的一个定义,譬如我们吃到一个程度,胃已经饱了,但因为无量劫来的贪心,就会一直想要再吃。因为眼睛不会饱的,眼睛只用看的,它不晓得这个胃有多么的辛苦:哎呀!你不要再喝了!为什么大家喝酒喝到变成宿醉、回去一直呕吐,就是眼睛欺骗了胃:这个酒肉那么好!由于眼看(美食)、耳(听酒桌上觥筹交错的)热闹而忘记了胃所能承受的能力。
其实我们的生命里面,不需要过得这样自我惩罚,如果你吃到七分饱,感觉饱了,这个时候就是停的时候,你这个就是健康的饮食,因为你留有二分至三分的空间,让它收缩,可以整个消化,变成能量跟气化。但是如果过分的话,吃到呕吐,像吃喜宴、龙门宴等等这些,就是吃了以后再去吐,吐了以后再吃,这是很伤身的,非常伤身的!我们一定要了解,多少对饮食上稍微知足,对身体也好、心灵也好,这是印光大师、还有医学上特别的交代,让胃一定有空间去消化食物。真正消化吸收,就会转换能量;而使胃吃到过饱,就会完全没有空间,就没有办法消化吸收,这个机器停顿,就会产生强大的胃酸,会一直呕吐,消化不了。
[舌界,即舌识界。前三科系尘为名,曰色识界、声识界、香识界,此科并后二科,系根为名,曰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余同上可知。]
[四舌味识界竟。]
看原文师父再解释一遍,我们一气呵成的解释。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又汝所明了的,由内在的舌根,跟外在的味尘,来作为互相的依缘,而根尘所生的这个舌识,此识到底是由内舌根所生,以舌根为立舌识之界?或者是因为外尘的味尘所生的,以味尘为主要来立味识界?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阿难!若此舌识是因舌根自生舌识,不必借重外尘的话,那么这些世间的甘蔗的甜、乌梅的酸、黄连的苦、石盐的咸、细辛、姜、肉桂的辛辣味,这些都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舌根自己会产生味,变成都无有味,如果没有这些味来和合,那就变成舌根没有味道了,没有外尘的味。现在你自己尝试舌头看看,到底是甜还是苦的?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不自生,云何立界?]用假设来说明,如果舌性是苦的,那么谁来尝汝之舌叫做苦呢?舌不可能自尝其舌,那谁能够知觉其舌是苦的?就像眼睛不能看到自己的眼根一样的道理。如果说舌性不是苦的,也不是甜、辛、咸、辣,统统不是,那就表示没有味道了,味不自生就是没有味道,云何立界呢?怎么可以来立舌识界呢?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如果这个舌识是单因外面的味尘而生的,而不必借重内在的舌根,那这个舌识本身变成自己就是味尘,自为味,为什么?因为味道本身有识,识本身有味,所以就变成跟前面舌根一样的,应不自尝,舌根苦就不知道苦,舌根甜就不知道甜,如眼不见其眼,因为味道如果是识的话,就变成跟舌根一样的。云何了别,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又一切味,非同一物所生,味道既多,分别的识体也应当多。[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如果识体只有一个,这个识体又必须要借重味道而生,那么,这一些所生的识变成一个,这些味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譬如说咸味、淡味、甘味、辛味、和合味、俱生味、变异味,种种的变异味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为什么?因为舌识只有一个。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分别既无,连分别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可以叫做识呢?云何复名,舌味识界呢?[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你说舌根和味尘和合,在中间产生这个舌识,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因为连根尘都是空无自性,如何有中间之相?没有中间之相,怎么可以立这个因根尘而有的舌识之界呢?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舌根和外面的味尘为缘,而所产生的舌识界,根、尘、识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识界三,本来就不是因缘法,因为都找不到,都是无生;但是,也不能说无因而生,不能无因而生。
[巳五 身触识界(分四)]
[午初 标举三界 二 双以征起 三 分合难破 四 结妄归真 今初]
我们讲完了眼、耳、鼻、舌,现在要讲身触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
阿难,又你所明白的,以前所讲过的,由身根跟外面的触尘来互为依缘,而产生身上的身识。
[午二 双以征起]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这个身识到底是单由内身根所生的,用身来立身识界?或者是单由外尘的触尘所生的,以外面的尘来立身识界呢?
[午三 分合难破(分三)]
[未初 破因身生 二 破因触生 三 破和合生 今初]
现在破从根而生识,[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阿难!如果说这是身识;[因]就是由,单由身根就自己可以产生身识,不必借重于离、合的外尘,必无离跟合,因为身体有感受性,离开了,身体就知道它离开了,接触到身体了,就知道,所以离跟合,身体都知道。二所觉观之缘,这个[觉]就是粗,细就是观,粗跟细的二种心,叫做粗觉、细观,这是对离、合说,离合碰到身体来讲的话,有粗还有细,我们可以觉察,现在没有借重离、合二种触尘,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粗觉跟细观了。那么,身何所识?身体没有离合之境,怎么能够生识?
[此破单根,不能生识。觉观二字,粗缘为觉,]很容易觉察。[细缘曰观。有能觉观与所觉观之别;又有离时觉观,合时觉观二种。若谓身识,单因身根而生,不藉触尘者,如是虽有身根,必定无有离合二种,]来配合,[所觉观之尘缘,则惟身无境,安能生识乎?]
[此句又作一解:合离是触尘,觉观指识心。]意思就是:[谓必定无有合离,二种触尘,为生觉观识心之助缘,何能生汝身识乎?纵许能生身识,无有触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