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油,用猛火把食物炒熟,通常是用在肉類的,就是炒;[炙]就是現在很出名的烤肉。或者[煎煮之類,皆名變異。種種諸味,皆當同爲一味,亦應無有分別,如子一,]兒子只有一個,不可能二個母親生的,二個母親共同生一個兒子,不成笑話了?一人生一半?兒子是一,[母亦應一,]所以,[此以識一,而破味多也。]
[分別既無,則不名識,雲何複名,舌味識界?]
這段是繼續前面[應無分別]那句講下去的,應無分別,連分別都沒有了,沒有分別,哪裏叫做識呢?識就是以分別、了別、有作用叫做識嘛,連這個分別都沒有,怎麼叫舌味識界呢?
[識以分別爲用,承上諸味既合爲一。則無鹹、淡、甘、苦、酸、辣之分別。能生之味,分別既無,所生之識,分別亦無,則不應名之爲識。雲何複名,舌味爲緣,生汝中間舌識界耶?]
[未叁 破因空生]
破除因虛空而生識。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那怎麼可能?虛空本身怎麼會産生我們的舌識呢?[以上根生、]不存在,單根不生識,[塵生,]單塵也不生識,[二俱不成,恐計從空而生,然空性頑鈍,故曰:不應以無知之虛空,生汝有知之心識耶?]
[未四 破和合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無自性,雲何界生?]
就是舌根和味塵來和合,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即于是中,在你所談論的這個中間它有問題:元無自性,你根本找不到中間之相。在根塵的中間其實本身並沒有自性,意思就是沒有根、沒有塵,根無自性,塵無自性,根不像根,塵不像塵,哪來的中間?元無自性就是根本找不到中間之相。雲何界生?怎麼可以說由根對塵來産生舌識、來定這個舌識界,說舌識界是由根塵和合而生的?這個根本就是不可能,根無自性,塵無自性,中間相也不可得,怎麼可以因爲這樣來定舌識之界呢?
注解,[若以舌根味塵二者,和合生汝舌識者,舌是有知,塵是無知,一經和合,體性紛雜。如世間水土和合,水失流動之自性,土失幹燥之自性,故曰:“元無自性”能生根塵,自性既無,雲何識界,可從而生?本科四性推檢無生具足:不因舌生,是不自生;不因味生,是不他生;不因空生,是不無因生;不因舌味和合生,是不共生。]
[叁分文難破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舌味爲緣,生舌識界,叁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我們應當知道,舌味——舌根跟味塵來當作緣,來産生舌識界,叁處都無:根、塵、識叁處,都不存在,相妄性真嘛。則舌與味,及舌識界叁,本來就不是因緣法,因爲不由根塵所生;非自然性,也不可以說是外道講的無因。
那麼,這一段研究了有什麼好處呢?就是一個修行人,事實上不必在飲食上一直超過本分事的享受。重點就是說:能夠取得支持我們的色身修行的體力就可以了;但營養也必須照顧好。大部分的人由飲食生出病的人比較多,多是吃得太多而生病的,很少人是因爲吃得少而病的。印光大師講,說:我們這個胃,能吃七分飽就好,感覺到飽就不能再吃。從醫學上來講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吃到八分、九分飽,撐了,或撐到十分,胃就沒有空間來蠕動;多出來的東西沒辦法消化,就會産生強大的廢物,變成身體的一種負擔,排泄不掉,就會産生身體不必要的毒素,或者是血液上的消化不掉、排除不掉,因爲我們的胃有一定的體積、容量。所以,大部分的人是吃壞了,不是餓壞了的比較多。也就是說:因爲我們不了解飲食的一個定義,譬如我們吃到一個程度,胃已經飽了,但因爲無量劫來的貪心,就會一直想要再吃。因爲眼睛不會飽的,眼睛只用看的,它不曉得這個胃有多麼的辛苦:哎呀!你不要再喝了!爲什麼大家喝酒喝到變成宿醉、回去一直嘔吐,就是眼睛欺騙了胃:這個酒肉那麼好!由于眼看(美食)、耳(聽酒桌上觥籌交錯的)熱鬧而忘記了胃所能承受的能力。
其實我們的生命裏面,不需要過得這樣自我懲罰,如果你吃到七分飽,感覺飽了,這個時候就是停的時候,你這個就是健康的飲食,因爲你留有二分至叁分的空間,讓它收縮,可以整個消化,變成能量跟氣化。但是如果過分的話,吃到嘔吐,像吃喜宴、龍門宴等等這些,就是吃了以後再去吐,吐了以後再吃,這是很傷身的,非常傷身的!我們一定要了解,多少對飲食上稍微知足,對身體也好、心靈也好,這是印光大師、還有醫學上特別的交代,讓胃一定有空間去消化食物。真正消化吸收,就會轉換能量;而使胃吃到過飽,就會完全沒有空間,就沒有辦法消化吸收,這個機器停頓,就會産生強大的胃酸,會一直嘔吐,消化不了。
[舌界,即舌識界。前叁科系塵爲名,曰色識界、聲識界、香識界,此科並後二科,系根爲名,曰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余同上可知。]
[四舌味識界竟。]
看原文師父再解釋一遍,我們一氣呵成的解釋。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爲緣,生于舌識。此識爲複因舌所生,以舌爲界?因味所生,以味爲界?]阿難!又汝所明了的,由內在的舌根,跟外在的味塵,來作爲互相的依緣,而根塵所生的這個舌識,此識到底是由內舌根所生,以舌根爲立舌識之界?或者是因爲外塵的味塵所生的,以味塵爲主要來立味識界?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爲甜爲苦?]阿難!若此舌識是因舌根自生舌識,不必借重外塵的話,那麼這些世間的甘蔗的甜、烏梅的酸、黃連的苦、石鹽的鹹、細辛、姜、肉桂的辛辣味,這些都沒有任何的意義,因爲舌根自己會産生味,變成都無有味,如果沒有這些味來和合,那就變成舌根沒有味道了,沒有外塵的味。現在你自己嘗試舌頭看看,到底是甜還是苦的?
[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爲知覺?舌性非苦,味不自生,雲何立界?]用假設來說明,如果舌性是苦的,那麼誰來嘗汝之舌叫做苦呢?舌不可能自嘗其舌,那誰能夠知覺其舌是苦的?就像眼睛不能看到自己的眼根一樣的道理。如果說舌性不是苦的,也不是甜、辛、鹹、辣,統統不是,那就表示沒有味道了,味不自生就是沒有味道,雲何立界呢?怎麼可以來立舌識界呢?
[若因味生,識自爲味,同于舌根,應不自嘗,雲何識知,是味非味?]如果這個舌識是單因外面的味塵而生的,而不必借重內在的舌根,那這個舌識本身變成自己就是味塵,自爲味,爲什麼?因爲味道本身有識,識本身有味,所以就變成跟前面舌根一樣的,應不自嘗,舌根苦就不知道苦,舌根甜就不知道甜,如眼不見其眼,因爲味道如果是識的話,就變成跟舌根一樣的。雲何了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又一切味,非同一物所生,味道既多,分別的識體也應當多。[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爲一味,應無分別?]如果識體只有一個,這個識體又必須要借重味道而生,那麼,這一些所生的識變成一個,這些味道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譬如說鹹味、淡味、甘味、辛味、和合味、俱生味、變異味,種種的變異味相,同爲一味,應無分別,爲什麼?因爲舌識只有一個。
[分別既無,則不名識,雲何複名,舌味識界?]分別既無,連分別的能力都沒有,怎麼可以叫做識呢?雲何複名,舌味識界呢?[不應虛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無自性,雲何界生?]你說舌根和味塵和合,在中間産生這個舌識,是沒有道理的。爲什麼?因爲連根塵都是空無自性,如何有中間之相?沒有中間之相,怎麼可以立這個因根塵而有的舌識之界呢?
[是故當知:舌味爲緣,生舌識界,叁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所以我們應當知道,舌根和外面的味塵爲緣,而所産生的舌識界,根、塵、識叁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識界叁,本來就不是因緣法,因爲都找不到,都是無生;但是,也不能說無因而生,不能無因而生。
[巳五 身觸識界(分四)]
[午初 標舉叁界 二 雙以征起 叁 分合難破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我們講完了眼、耳、鼻、舌,現在要講身觸識界。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爲緣,生于身識。]
阿難,又你所明白的,以前所講過的,由身根跟外面的觸塵來互爲依緣,而産生身上的身識。
[午二 雙以征起]
[此識爲複因身所生,以身爲界?因觸所生,以觸爲界?]
這個身識到底是單由內身根所生的,用身來立身識界?或者是單由外塵的觸塵所生的,以外面的塵來立身識界呢?
[午叁 分合難破(分叁)]
[未初 破因身生 二 破因觸生 叁 破和合生 今初]
現在破從根而生識,[阿難,若因身生,必無離合,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阿難!如果說這是身識;[因]就是由,單由身根就自己可以産生身識,不必借重于離、合的外塵,必無離跟合,因爲身體有感受性,離開了,身體就知道它離開了,接觸到身體了,就知道,所以離跟合,身體都知道。二所覺觀之緣,這個[覺]就是粗,細就是觀,粗跟細的二種心,叫做粗覺、細觀,這是對離、合說,離合碰到身體來講的話,有粗還有細,我們可以覺察,現在沒有借重離、合二種觸塵,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粗覺跟細觀了。那麼,身何所識?身體沒有離合之境,怎麼能夠生識?
[此破單根,不能生識。覺觀二字,粗緣爲覺,]很容易覺察。[細緣曰觀。有能覺觀與所覺觀之別;又有離時覺觀,合時覺觀二種。若謂身識,單因身根而生,不藉觸塵者,如是雖有身根,必定無有離合二種,]來配合,[所覺觀之塵緣,則惟身無境,安能生識乎?]
[此句又作一解:合離是觸塵,覺觀指識心。]意思就是:[謂必定無有合離,二種觸塵,爲生覺觀識心之助緣,何能生汝身識乎?縱許能生身識,無有觸塵,…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