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P5

  ..续本文上一页下就是:法尘。离所缘之法尘,无形就是:意根也无形状,意根本来就无有形状,能生这个识心,那么,这个识将何用?没有五尘的影像,你的识心没有用啊!

  [此约根尘存亡破。故呼阿难,而告之曰:若谓意识,]第六意识心,单单是由第七意识的意根所生的,[单因意根所生者,然汝意根之中,必有所思之法尘,方可发明汝能思之意根,]要有根,一定要有尘嘛,第七意识的意根,一定借重前五尘落下来的影像,有能、有所。所以,[以尘存则根存也;]以所缘之尘存在,才有能缘之根存在,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没有现前所思的,前五尘落下来的法尘,[若无现前所思之法尘,则能思之意根,亦无所生,是尘亡则根亡也。]所缘的尘亡,当然没有能缘的根了。[离缘无形者:]离所缘的法尘,意根是无形的。[以意根离却所缘法尘,根亦无形可得,云何而能生识耶?若是根尘双泯,识将何用?]

  经文,[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你要全神贯注,研读《楞严经》就是这样子,你不是要听深的吗?够味、够劲的吗?这个就是够味、够劲!要注意听!又汝识心,现在你的意识之心,就是你的第六意识心,跟第七意识的诸思量,因为第七意识是恒审思量,有种种思量的功能。兼了别性,因为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统统有了别性,为同为异?意思就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跟第七意识的了别性,是同样还是不同?

  这几个字再解释一遍: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现在又你的识心,这是指第六意识;与诸思量,诸思量就是第七意识。好!又你的第六意识的意识心,与诸思量意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有种种的思量功能。简单讲就是:第六意识的识心跟第七意识的思量,兼有了别性,同样都是有能了别之性质,我现在请问你,到底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是同?还是不同?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识心,如果这个第六意识的意识心,跟第七意识的意根这个识心是同的话,站在第六意识如果同于第七意识,同[意]就是意根,所以,[同意]就是:第六意识的识心,如果是相同于第七意识的意根,[即意],那就是意根了,怎么可以分第六、第七?同意即意,第六意识同于第七意根,那么就是意根了,不能分六、七。云何所生?又怎么可以说:第六意识心是为第七意识的意根所产生出来的意识心呢?不可以这样讲。同意即意,第六意识同于意根,它就是意根,又怎能说意识心是意根所生的?因为是相同嘛,不可以讲意根生意识心。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如果异于意根而不同,那么,应无所识,因为意根是能了别之识,不同于意根,那就无所识了,就是无知之尘。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我们知道都有了别的作用,如果第六意识的识心不同于意根所生,那么,第六意识就是变成无知之尘,应无所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如果果真是无所识,那么,则不是意根同类的。既不是意根同类的,意根生意,意根生出一个无所识,它根本就不同类,云何意生?怎么可以讲第六意识的识心是第七意识的识心所生的?如果说不同,上面讲的:如果是为异,如果第六意识心不同于第七意识,那么,它叫做异类,第七意识是有知、能了别,第六意识是异类,异类就是无知之尘。如果是无所识,无所识就变成无知之尘,那么,无知之尘就不是意根同类,怎么可以讲说第六意识的意识心是第七意识所产生的?因为变成有了别生出一个无、无知之尘。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如果二者——就是第六意识若有所识,如果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统统有了别作用,识就是了别作用,这个[识]不是意识心的识——均有了别作用;云何识、意?如何来分别,[识]是指第六意识心,[意]是指第七意识的意根心。如果二种——第六意识、第七意识,都有分别作用、了别作用,那我们又如何有能力来分别什么是第六意识的识心?什么是第七意识的意根心?因为第六意识有了别性,第七意识意根也有了别性啊。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到底第六意识是同还是异?二性无成,为什么?能生、所生均不成,如果第六意识的识心,是由第七意识的能生,那么,能生就是同一个,由意根所生当然就是意。能生所生,是不是?那么现在同跟异,异就是无所知之尘了。所以,这个同跟异,二性无成,同性也不对,同性,意就是意根;异性也不对,异性就变成由有知的生出一个无所识的无知之尘,二性无成,二性就是同或异都不能成立,都没有办法成立,根是意根之性,识是意识之性,二性无所成立。此意识之界由意根来立界,怎么能够成立呢?所以,是则以意根,为生识之界,非也。

  再解释一遍:看经文,又汝意识之第六意识心,现在要讨论你第六意识的识心,跟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二个统统有了别作用。为同为异?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到底是相同还是不同?这个识心如果同于意根的识心所生的,那么,即意,就是意根了,何必要多列出一个第六意识心呢?云何所生?为什么说识心是意根所生呢?意根所生就是意啊,为什么还立一个第六意识的识心呢?云何所生?怎么可以说意识心是意根所生的呢?异意不同,如果这个意识心不同于意根,叫做异意,意识心不同于意根,不同的话,应无所识,不同就是不同类了,不同类当然就是无知,意根是有知嘛,不同类就是无知。如果无所知、无所识,当然就不是意根的同类了,云何意生呢?怎么可以讲:第六意识是由第七意识的意根所生呢?若有所识,如果二者都有所了别作用,第六意识、第七意识都有了别作用,云何识、意,那么,云何来分辨,什么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和第七意识的意根的了别性呢?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第七意识的意根性、第六意识的识心,都无所成,那么,这个意根所产生出来的意识界,云何成立?所以,意根来生这个识界是不对的。

  我已经很努力了,很努力了,很少人讲经说法一而再、再而三这样子,怕你听不懂,所以,我要准备,很辛苦的准备,不是为我个人,我已经通达了,不需要准备了。那通达为什么要准备呢?就是为大众而准备,我怎么样来讲,让你们这些上根利智的人才听得懂?要不然这没办法了!

  底下,看注解,[此约根识同异破。识心指意识;思量指意根,即第七识,恒审思量,为意所依之根。兼、同也。破云:又汝意识之心,与诸思量之意根,同为能了别性,且道根识,为同耶?为异耶?同意即意四句,意指意根,若识心同于意根,则识心即是意根,云何识心,又为意根所生?若识心异于意根,而不同者,则定同无知之尘;既是同尘,应无所识,若果无所识知,则非意根同类,云何名为意生之识?若有所识知,则识心与意根,同为了别性,云何可分此是意识之了别性耶?此是意根之了别性耶?]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者:承上结云:唯同与异,根识二性,悉皆无成。]第六意识的识性、第七意识的意根性,都不存在。[何以故?若同意根,则识即是意,根识唯一,二性无成;若异意根,则不名识,根识二性亦复无成。则此意识之界,云何可说从根而立耶?是则以意根,为生识之界者,非也。]

  [未二 破因法生]

  经文,[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解释一下:如果第六意识心,为单从因外面的法尘所生,不必借重于内在的意根,那么,世间诸法不离外面的五尘实法;外面的五尘实法,你看看,汝观色法,以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悉皆分明。这个眼根对色尘清清楚楚;耳根对声尘清清楚楚;以对五根,就是用眼根等等来对这个色、声、香、味、触的五尘,非意所摄,都不是意根所摄,非意根所缘的法尘。

  [首句法字,指内法尘,余六个法字,皆指五尘实法。若谓意识,单从法尘所生者,然而世间所有诸法,不离色、声、香、味、触五尘,今汝且观,色等诸法,悉有相状分明,以对眼等五根,均非意根所摄之法。意根所缘法尘,乃前五尘落卸影子,]外面的[五尘之法,决不能入于意根。]意根只缘内的法尘,所以叫做五尘之法,决不能入于意根。

  经文,[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

  如果说你这个识心,决定是依于法尘而生的,法尘就是心中的影像,那么,汝今谛观,既有所生,就必有能生;既有所生,就一定要有形状,那么,第一个[法]是法尘,第二个[法]是五尘。你在法尘当中所见到的五尘落下来的影像的法尘,到底法法何状呢?为什么?全无自体性,空无自性,是借重于五尘落下来的影像,那是影像啊,没有实体性。解释一遍:如果此识决定依于法尘而生,那么,既有所生就一定有所形状;很可惜,意识心所缘的确实只是影像,那么,法尘当中,你所现出来的五尘的法尘,到底是什么?法法何状呢?为什么?全体无自性,空无自性。

  [上二句牒定。若汝识心,决定依于法尘生者,既有所生,必有形状。汝现今谛实观察,法尘之法,毕竟作何形状?上一法字,别指法尘,下一法字,同上五尘之法,此破内无自体也。]意思就是:你看到的那个法尘,其实是外在落下来的,只是影像而已。诸位!所有影像就会变成一种观念跟回忆,回忆就会变成有过去、现在、还有未来的想像,落下来的观念就着以为实,有观念,就有种种的理想、想像、执着,执着以后,就变成一种自尊跟优越,刚强难化。所以,执着那个法尘,法尘如果由执、我执来包装、还有法执来包装,那个法、法尘,就是那个观念,是没办法破的!

  每一个人都很想保护自己,每个人的讲话就一定会讲一半。所以,全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人没有说过谎,为什么?因为他要保护自己;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