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P5

  ..續本文上一頁下就是:法塵。離所緣之法塵,無形就是:意根也無形狀,意根本來就無有形狀,能生這個識心,那麼,這個識將何用?沒有五塵的影像,你的識心沒有用啊!

  [此約根塵存亡破。故呼阿難,而告之曰:若謂意識,]第六意識心,單單是由第七意識的意根所生的,[單因意根所生者,然汝意根之中,必有所思之法塵,方可發明汝能思之意根,]要有根,一定要有塵嘛,第七意識的意根,一定借重前五塵落下來的影像,有能、有所。所以,[以塵存則根存也;]以所緣之塵存在,才有能緣之根存在,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沒有現前所思的,前五塵落下來的法塵,[若無現前所思之法塵,則能思之意根,亦無所生,是塵亡則根亡也。]所緣的塵亡,當然沒有能緣的根了。[離緣無形者:]離所緣的法塵,意根是無形的。[以意根離卻所緣法塵,根亦無形可得,雲何而能生識耶?若是根塵雙泯,識將何用?]

  經文,[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爲同爲異?同意即意,雲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雲何意生?若有所識,雲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雲何立?]

  你要全神貫注,研讀《楞嚴經》就是這樣子,你不是要聽深的嗎?夠味、夠勁的嗎?這個就是夠味、夠勁!要注意聽!又汝識心,現在你的意識之心,就是你的第六意識心,跟第七意識的諸思量,因爲第七意識是恒審思量,有種種思量的功能。兼了別性,因爲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統統有了別性,爲同爲異?意思就是:第六意識的了別性,跟第七意識的了別性,是同樣還是不同?

  這幾個字再解釋一遍: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爲同爲異?現在又你的識心,這是指第六意識;與諸思量,諸思量就是第七意識。好!又你的第六意識的意識心,與諸思量意識——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有種種的思量功能。簡單講就是:第六意識的識心跟第七意識的思量,兼有了別性,同樣都是有能了別之性質,我現在請問你,到底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是同?還是不同?

  同意即意,雲何所生?識心,如果這個第六意識的意識心,跟第七意識的意根這個識心是同的話,站在第六意識如果同于第七意識,同[意]就是意根,所以,[同意]就是:第六意識的識心,如果是相同于第七意識的意根,[即意],那就是意根了,怎麼可以分第六、第七?同意即意,第六意識同于第七意根,那麼就是意根了,不能分六、七。雲何所生?又怎麼可以說:第六意識心是爲第七意識的意根所産生出來的意識心呢?不可以這樣講。同意即意,第六意識同于意根,它就是意根,又怎能說意識心是意根所生的?因爲是相同嘛,不可以講意根生意識心。

  異意不同,應無所識,如果異于意根而不同,那麼,應無所識,因爲意根是能了別之識,不同于意根,那就無所識了,就是無知之塵。第六意識、第七意識,我們知道都有了別的作用,如果第六意識的識心不同于意根所生,那麼,第六意識就是變成無知之塵,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雲何意生?如果果真是無所識,那麼,則不是意根同類的。既不是意根同類的,意根生意,意根生出一個無所識,它根本就不同類,雲何意生?怎麼可以講第六意識的識心是第七意識的識心所生的?如果說不同,上面講的:如果是爲異,如果第六意識心不同于第七意識,那麼,它叫做異類,第七意識是有知、能了別,第六意識是異類,異類就是無知之塵。如果是無所識,無所識就變成無知之塵,那麼,無知之塵就不是意根同類,怎麼可以講說第六意識的意識心是第七意識所産生的?因爲變成有了別生出一個無、無知之塵。

  若有所識,雲何識意?如果二者——就是第六意識若有所識,如果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統統有了別作用,識就是了別作用,這個[識]不是意識心的識——均有了別作用;雲何識、意?如何來分別,[識]是指第六意識心,[意]是指第七意識的意根心。如果二種——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都有分別作用、了別作用,那我們又如何有能力來分別什麼是第六意識的識心?什麼是第七意識的意根心?因爲第六意識有了別性,第七意識意根也有了別性啊。

  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雲何立?到底第六意識是同還是異?二性無成,爲什麼?能生、所生均不成,如果第六意識的識心,是由第七意識的能生,那麼,能生就是同一個,由意根所生當然就是意。能生所生,是不是?那麼現在同跟異,異就是無所知之塵了。所以,這個同跟異,二性無成,同性也不對,同性,意就是意根;異性也不對,異性就變成由有知的生出一個無所識的無知之塵,二性無成,二性就是同或異都不能成立,都沒有辦法成立,根是意根之性,識是意識之性,二性無所成立。此意識之界由意根來立界,怎麼能夠成立呢?所以,是則以意根,爲生識之界,非也。

  再解釋一遍:看經文,又汝意識之第六意識心,現在要討論你第六意識的識心,跟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這二個統統有了別作用。爲同爲異?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到底是相同還是不同?這個識心如果同于意根的識心所生的,那麼,即意,就是意根了,何必要多列出一個第六意識心呢?雲何所生?爲什麼說識心是意根所生呢?意根所生就是意啊,爲什麼還立一個第六意識的識心呢?雲何所生?怎麼可以說意識心是意根所生的呢?異意不同,如果這個意識心不同于意根,叫做異意,意識心不同于意根,不同的話,應無所識,不同就是不同類了,不同類當然就是無知,意根是有知嘛,不同類就是無知。如果無所知、無所識,當然就不是意根的同類了,雲何意生呢?怎麼可以講:第六意識是由第七意識的意根所生呢?若有所識,如果二者都有所了別作用,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都有了別作用,雲何識、意,那麼,雲何來分辨,什麼是第六意識的了別性和第七意識的意根的了別性呢?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第七意識的意根性、第六意識的識心,都無所成,那麼,這個意根所産生出來的意識界,雲何成立?所以,意根來生這個識界是不對的。

  我已經很努力了,很努力了,很少人講經說法一而再、再而叁這樣子,怕你聽不懂,所以,我要准備,很辛苦的准備,不是爲我個人,我已經通達了,不需要准備了。那通達爲什麼要准備呢?就是爲大衆而准備,我怎麼樣來講,讓你們這些上根利智的人才聽得懂?要不然這沒辦法了!

  底下,看注解,[此約根識同異破。識心指意識;思量指意根,即第七識,恒審思量,爲意所依之根。兼、同也。破雲:又汝意識之心,與諸思量之意根,同爲能了別性,且道根識,爲同耶?爲異耶?同意即意四句,意指意根,若識心同于意根,則識心即是意根,雲何識心,又爲意根所生?若識心異于意根,而不同者,則定同無知之塵;既是同塵,應無所識,若果無所識知,則非意根同類,雲何名爲意生之識?若有所識知,則識心與意根,同爲了別性,雲何可分此是意識之了別性耶?此是意根之了別性耶?]

  [唯同與異,二性無成者:承上結雲:唯同與異,根識二性,悉皆無成。]第六意識的識性、第七意識的意根性,都不存在。[何以故?若同意根,則識即是意,根識唯一,二性無成;若異意根,則不名識,根識二性亦複無成。則此意識之界,雲何可說從根而立耶?是則以意根,爲生識之界者,非也。]

  [未二 破因法生]

  經文,[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

  解釋一下:如果第六意識心,爲單從因外面的法塵所生,不必借重于內在的意根,那麼,世間諸法不離外面的五塵實法;外面的五塵實法,你看看,汝觀色法,以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悉皆分明。這個眼根對色塵清清楚楚;耳根對聲塵清清楚楚;以對五根,就是用眼根等等來對這個色、聲、香、味、觸的五塵,非意所攝,都不是意根所攝,非意根所緣的法塵。

  [首句法字,指內法塵,余六個法字,皆指五塵實法。若謂意識,單從法塵所生者,然而世間所有諸法,不離色、聲、香、味、觸五塵,今汝且觀,色等諸法,悉有相狀分明,以對眼等五根,均非意根所攝之法。意根所緣法塵,乃前五塵落卸影子,]外面的[五塵之法,決不能入于意根。]意根只緣內的法塵,所以叫做五塵之法,決不能入于意根。

  經文,[汝識決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觀,法法何狀?]

  如果說你這個識心,決定是依于法塵而生的,法塵就是心中的影像,那麼,汝今谛觀,既有所生,就必有能生;既有所生,就一定要有形狀,那麼,第一個[法]是法塵,第二個[法]是五塵。你在法塵當中所見到的五塵落下來的影像的法塵,到底法法何狀呢?爲什麼?全無自體性,空無自性,是借重于五塵落下來的影像,那是影像啊,沒有實體性。解釋一遍:如果此識決定依于法塵而生,那麼,既有所生就一定有所形狀;很可惜,意識心所緣的確實只是影像,那麼,法塵當中,你所現出來的五塵的法塵,到底是什麼?法法何狀呢?爲什麼?全體無自性,空無自性。

  [上二句牒定。若汝識心,決定依于法塵生者,既有所生,必有形狀。汝現今谛實觀察,法塵之法,畢竟作何形狀?上一法字,別指法塵,下一法字,同上五塵之法,此破內無自體也。]意思就是:你看到的那個法塵,其實是外在落下來的,只是影像而已。諸位!所有影像就會變成一種觀念跟回憶,回憶就會變成有過去、現在、還有未來的想像,落下來的觀念就著以爲實,有觀念,就有種種的理想、想像、執著,執著以後,就變成一種自尊跟優越,剛強難化。所以,執著那個法塵,法塵如果由執、我執來包裝、還有法執來包裝,那個法、法塵,就是那個觀念,是沒辦法破的!

  每一個人都很想保護自己,每個人的講話就一定會講一半。所以,全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人沒有說過謊,爲什麼?因爲他要保護自己;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