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說他說謊,爲什麼?他不想傷害對方,所以,也不得不說謊。譬如你打他的手機,剛好在跟對方討厭的人講話,喂!(摩西摩西,日文)你知道那人跑去哪裏嗎?我痛恨的人!爲了怕傷害到他,所以,你不敢講,他就明明在我的前面。你一定講:沒有呢,我現在沒有看到呢,不知道呢!我幫你找找看。因爲你知道他很氣他,所以你一定會說謊,全世界都這樣。還有,如果說男人外面有包二奶,或是女人,他也一定要說謊;而女人外面或是有沾惹到一些是非、麻煩,她也一定不會說實話,你問跟沒有問是一樣的答案,你問她,你不可能得到答案,她一定會有理由!爲什麼?她不可能讓你知道,她要保護自己;也許說我要爲了我的尊嚴,說:這是我的自由啊!或是說她爲了這個家庭,我不能讓你知道這件事情啊,我也是好意,你知道這個事情,對你沒有什麼好處。所以,這個世間,聰明的人就不需要問,問跟沒有問答案都是一樣,因爲他不可能讓你知道真相,永遠不可能!他有他的立場,永遠。每一個人都想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家庭,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無量億劫以來,就爲了要這個自尊,爲了這個面子,或者這個家庭;或者爲了維護我們的權利,已經講了很多的謊,而這個謊變成不一定,在你看他是說謊;可是在他的角度的標准:我沒有說謊,我真的是在保護你啊,我不讓你知道,不是表示我說謊,我是想保護你,不希望你去麻煩。他轉一個念頭,又好象是慈悲。所以,這個世間有灰色地帶,各人的解讀就變成诤論,只要不要訴諸武力、訴諸強硬的態度,彼此之間有灰色的地帶,有時候變成一種美麗的畫面,彼此之間都包容對方的私生活,彼此之間不要戳破,反而是一種美麗。但是,如果硬要說:你要說真,你要說實話,你要說實話!話講回來,你又什麼時候跟全世界的人說過實話?一五一十的表露無遺說實話?所以,聰明的人不會去問任何事情,他不讓你知道,你問到死去活來也不會有答案,而且傷感情,這就是智慧。
你說今天智慧有什麼用?智慧太有用了,智慧的人轉一圈,他可以活一輩子快樂啊!爲什麼叫轉*輪?*輪可以壓平你內心裏面的不滿啊!像我,看到那二個人竊竊私語,咬耳朵,我這個人一定不會過去,你最好不要告訴我你在講什麼,因爲我不想知道,我根本就不想知道,你也不要告訴我!爲什麼啊?我清淨心啊,日子多好過,你們二人盡管交頭接耳,耳朵咬爛了跟我沒有關系,就算是講我也無妨,沒關系啊!生命是一種觀念,智慧在一念之間,能夠把無上的智慧運用在你的生命,這個就是佛法。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
如果離開眼、眼根所對的這個相,就是色和空;動和靜就是耳根所對的;鼻子就是通跟塞;合、離就是身的觸塵,就是眼根的色空、耳朵的動靜、鼻子的通塞、身根的合離、意就是生滅,越此諸相,離開這種種的相,終無所得。
[此中五塵,甜淡味塵,含在四塵之中。生滅即屬法塵,此二字應連下解釋,越字作離解。謂汝之法塵,全系五塵影子,有形方有影,]有形狀才有影子。[若汝生滅法塵離卻色空等前五塵,豈能別有自體耶?當如離形,其影終無所得。]應當知道,離開這個有形狀的東西,它的影像是一定無所得的。
經文,[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雲何生?]
如果是第六意識心因外面的法塵所生,那麼,法塵若生的話,則必定與色空等諸法等生(就是等):同,同生,因爲法塵是跟著外面——眼對色、耳對動靜、鼻對通塞、舌、身觸,意就是生滅,這些必定跟諸法是同生。法塵若滅,意思就是:外面所影現出來的色空等諸法就等同沒有,等滅就是等同滅了。意思就是法塵生,就是色空等諸法生;法塵滅,就是外面影現出來的色空法等滅、不存在,滅就是形狀、形滅了,影當然就滅了。
所因既無,諸位注意聽!連産生法塵的因都沒有,因爲滅了嘛,色空等諸法都滅了,那麼,滅了就是所因既無,連産生法塵的因都沒有,因爲所産生的這些生滅都是空無自性、都不存在,滅了就等同滅,沒有了,既無就是滅。因生有識,作何形相?那麼,因爲法塵而生的識心,作何形相?
相狀不有,界雲何生?連相狀都沒有,那麼,法塵都不存在。就是相狀的法塵如果不存在,那麼,法塵所生的這個識心怎麼可能?因爲法塵是由前五識落謝下來的影子,這個沒有,你怎麼可以說用這個法塵來立識心、識界呢?
再解釋一遍:第六意識的識心,因爲外面法塵所生的,那麼,法塵若生,則必定跟色空等諸法同生;滅,則跟色空等諸法同滅。諸位,連産生法塵的因都沒有、不存在,那麼,因法塵而生的識心作何形狀?相狀不有,界雲何生?相狀都沒有,法塵所生的識心怎麼立界呢?
[等字作同字解。法塵生,則與色空五塵諸法同生,如形生影生;法塵滅,則與色空五塵諸法同滅,如形滅影滅,此破離外無體也。]離五塵外落謝的影子,那麼,第六識心就沒有自體性,就是完全要依靠五塵落下來的影子才有意識心,叫做破離外無體,離外塵(色空等五塵)就沒有自體性。[所因之法塵,]如果所依靠的外面落下來的法塵,[既無自體,因他生有之意識,]因爲法塵而生出的意識心,[又作何等形狀相貌乎?既能生之法塵,相狀不有,則意識之界,雲何因法塵而生耶?是則以法塵爲生識之界者,亦非也。此科無破根塵共生之文,以意根與法塵,皆無自相,意根乃七識,法塵爲影事,況此文分破中,又極明根塵虛無,故無複共生之相可破。]
[叁分文各破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意法爲緣,生意識界,叁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意根與法塵互爲因緣,或者是依緣,所生起的第六意識心,叁處都無,都空無自性,則第七意識的意根,與前五識落下來的法塵,以及第六意識的識心,這個界限都不存在,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交光法師雲:此科可爲理事無礙法界之由致,]理就是無生,事就是千差萬別。[雖不全具彼之諸門,][彼]就是華嚴宗所講的。[但悟此,而自可達彼諸門之義,]只要悟此,就達到《華嚴》的十玄門了。[故曰由致。良以凡夫著于事相,]不曉得千差萬別事相就是空。而全不見無生之理,[而全不見理,]無生就是畢竟無生。[權教隔乎事理,]對事跟理都不圓滿,所以,權教菩薩是佛一時善巧方便所說。[而兩不通融,]事不通融,理也不通融。[故皆不能入理事無礙法界。今經且將事相,]事相就是根、塵、識一十八界,全部說,[一一融歸于理。]事相就是包括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一一融歸于理,理就是如來藏性。[即彼十門中,全事皆理門也。]在《華嚴經》有講十門,在這裏是全事皆理門,事就是生滅,全部的生滅當體即空,就是無生的理。[既達諸事即理,]了解生滅法,事相當體即空,就是無生的空理,無生之理。[則衆妙之門,自可相次而洞開矣,]都可以依次第而洞開。[非彼由致而何哉!]如果沒有悟到相妄性真,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種種的這個事,當體即空就是理,用這種功夫,由致,又怎麼能夠達到諸事即理,理事無礙法界?而何哉,怎麼可能呢?非彼由致而何哉?如果不是悟到全事即理,諸事即理,相妄性真,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又怎麼可以達到諸事即理,入于理事無礙法界呢?
[合上叁科,醜二 會通四科即性常住竟。]
[楞嚴經講義第七卷終]
休息十五分鍾,等一下把這段貫串起來解釋一遍。爲什麼我們要這樣子很辛苦?因爲十八界本身很難,非常難!當然也不是說後面就很簡單,這相當的難!所以,我們一直很辛苦的,要把它诠釋得非常詳細!爲什麼?一定要留給下一代的人一個研讀《楞嚴經》的機會,我們才需要這麼辛苦,因爲我們有錄音跟錄影,就是爲了下一代,爲了那一些初學佛法的。我們在這裏能度二百、叁百人,做出來的 VCD、DVD,就可以度好幾千萬、幾億人。所以,也是諸位給我的因緣跟功德,我感恩諸位,沒有能就沒有所,沒有所聽的聽衆,就沒有能演講的師父,所以,你們的功德比我大,也是互相平等,我感謝你們!
諸位,我們把它最後消文釋義,貫串起來,免得聽到前面一段忘記後面一段;聽到了後面一段又忘記前面這一段,因爲我做過學生,我知道,當時候聽的時候很法喜,回去的時候講給我聽,都按照自己的意思亂講,跟師父講的都不一樣,然後認爲自己是對,真的!所以,這個要貫串一遍,才知道它整體性是什麼。因爲分段落的話沒辦法一氣呵成,那種不夠味、不夠勁,我們要有道味,是不是?味道要出來。所以,爲什麼說不厭其煩?就是要把那個味道貫串起來。
意法識界: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爲緣,生于意識。此識,爲複因意所生,以意爲界,因法所生,以法爲界?]阿難!就你以前所明了的、佛所教過的,內在的意根、外面的法塵互爲依緣,而生于意識之心,此識爲複意根所生,以內在的意根爲界?或者是因爲外面落下來的影子——法塵所生,以法塵爲界?
[阿難,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阿難!如果單由意根而生的意識心(第六意識心),在你的意根當中就一定有所思,發明你的心思,如果沒有前五根落下來的法塵,那麼,意無所生,意根也無所生,因爲意根必須藉前面的五塵,離所緣的法塵,意根也沒有形狀,根、塵都不存在,識將何用?若是根塵雙泯,識將何用?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爲同爲異?同意即意,雲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雲何意生?若有所識,雲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雲何立?]又你的第六意識心,跟第七意識的恒審…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