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相。[交师所云:“能生无对相”者是也。]讲内根、外尘,其实都是二乘人,内根、外尘而生识,这个都是方便二乘人,因为他的智慧就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晓得的,二乘人所学的、权教菩萨所学的,是不究竟的,要了解,大乘菩萨是顿悟,不可以用析空,要用体空,当体即空。你用析空的话,那是意识心,用析空观,那仍然属于次第性的东西,那不是佛法。用分析一件事情,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只能讲:他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很无奈的,你不讲这个次第的话,没有办法慢慢引导他进入佛的领域;可是,如果你一直讲这个次第,来剖析一件事情,那么,就更不可能进入佛的领域;因为佛的领域,你一定要顿悟,没有东西可以分析,当体就是空。也就是:一合相其实就是空,没有东西可以分析,小乘、大乘的差别相,最大的就是这个地方,小乘用不净、苦、空、无常、无我来分析给你听,所以你要慢慢的远离五欲六尘;大乘,连净都没有,哪里有不净?就像虚空,等虚空法界都是无相,哪来的能所?哪来的不净?哪来的净?这究竟义,单刀直入,你就必须要顿悟,没有东西叫做不净,也没有东西叫做净,父母没有生你的时候,什么是不净?什么是净?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你用分析的、剖析的,慢慢引导一个,这只能说为拿一支拐杖让他走路,他必须要依靠这一支拐杖慢慢修复,将来自己身体健康以后,就自己会跑,就把拐杖丢掉。
这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叫你修止、叫你修观,才能入于佛道;可是,这一句仍然是方便的,止无所止,观无所观。止,没有能止所止,观,亦无能观所观,绝对的空性,没有东西可以止;绝对的空性,没有东西可以观,单刀直入,顿悟契入无生,无生,哪里有生?无生,哪里有灭?无生,哪里有能?无生,哪里有所?无生,哪里有可以能观?无生,哪里可以所观?能观、所观,仍然是微细的次第性,不能入佛的境界;能止、所止,仍然是微细的方便;不能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一念无生,即体即用,体即真如,用即般若,体用一如,这才是真正的佛道。因此在不得已的时候,讲种种的语言、名字、名相,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就像一个人如果是靠着仪器来过日子的,这表示这个人是不健康的身体。
譬如说我不能呼吸,就装这个呼吸的助呼器,这表示这个人面对的是病苦,他没有办法绝对自主;一个人还需要依靠佛法来安慰、依靠朋友来安慰、依靠师父来安慰,或者是依靠善知识来安慰,这个是很无奈的事情,因为你是凡夫,或者是需要佛法来慰己;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讲的话,就是你必须靠这些拐杖你才能走路;必须靠这些助呼器,就像加护病房里面的病患,你要推轮椅才能走路,要借重某一种东西,才能活下来,或者是行动方便,就表示这个人是残障,是严重的接近死亡,送进加护病房的任何一个病人,都必须借重仪器,才可以存活;同样的,一个修行人,一定要依靠某一种东西——语言来安慰、朋友来安慰,你才会快乐一点点,那这就离佛道很远了。
这个佛道的最后念,你要知道,那一念契入的时候,一定要完全是顿悟,当体即空,与法界性同,没有任何的次第、没有任何的止、没有任何的观,没有什么九次第定,没有!没有内、没有外,没有能、没有所,没有任何的善巧方便;没有语言、文字,二六时中,不倚一物,这个就是佛道,入于大寂灭涅槃海,也没有寂灭之相;破除我空、法空、空空,也没有我空、法空、空空之相,没有!究竟成佛,也无成佛之相;究竟如如,亦无如如之相;说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能说;说一切法本无,本无亦空,如是体悟,绝对的存在,性相一如,这个是佛的境界,没有任何讨论的空间,没有任何的语言,不可以依靠任何的讲经说法,单刀直入,就是显现如来藏性,这个就是佛道,用次第性的东西,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永远没有办法!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内根、外尘,这是二乘人所讲的、权教菩萨所讲的,连中间的相都没有,内根、外尘,空无自性不成,中间之相怎么可以成立呢?中间的相没有成立,那么,我们的身识就不存在了。所以,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呢?汝识识生,就是你的身识而生,到底是从根还是从尘来立界?根,根空无自性;尘,尘也是空无自性。
[此明根、尘、识三界,互不得成。上二句因能生根尘,内外二界不成,以致中间所生之识,亦何从而得安立?中二句,因中间所生识界,不复成立,致内外根尘之性亦空。末二句总结,不能共生。以上三界,皆不得成之故,则汝身识之生,毕竟从谁以立界耶?]
[三分合难破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我们应当了解,身根与外面的触尘互为因缘,来生身识界,三处都不存在,根身不存在、触尘不存在、中间所生的身识也不存在,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五身触识界竟。]
诸位翻回来经文,我们消文释义一遍:身识界,[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又汝所明,身根与触尘为缘,而产生的身识,此识是因为内根身所生,而以身根来立这个身识界?或者是因外尘所生,以触尘为身识界呢?[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阿难!如果这个身识是由身根单根,不必借重于外尘的离合所产生的觉观之缘,那么,只有根身,没有离合之境,又怎能生识呢?[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如果这个身识,是单由外面的触尘而产生的身识,那么,就不必借重你的根身,意思就是:唯尘无根了。那么,请问你:全世界的人,有哪一个人不必借重于根身,就能够知道合、离这个触尘呢?绝无是理啊![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阿难!我们知道,无情物本身并没有触知,这个触知必须要有情物的身知,才知道有一个触,一定要借重于身来相合,才知道有一个触尘。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当我们知道根身的时候,一定很清楚,是由能触的触尘,来知道所知的身根;知触即身,当我们知道触,就知道这是由能缘触的根身所产生过来的。所以知道前面:知身即触,就是能触的触尘就绝对不是根身;知触即身,就是能知道的身根就不是所触的触尘。即触非身,能触就不是所触的身根;即身非触,能触的根身,就绝对不是所触的触尘。所以,知道身,就知道它是由能触的触尘而来的;知道触,就知道它是由能知的身根而来的。所以,知道触,它就绝对不是身根;知道身,就不是所知道的触尘,能、所要分得很清楚。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何况内根、外尘二相,本来就没有内外对待之处所,以触尘来讲,合身体的哪一部分,它就是身体的自体性,离开了身体来说触是不对的,虚空就没有触尘,所以,虚空等法就是外面的,则外面的虚空等等这些法,当然就不构成触了。[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内外不成,中云何立呢?内根、外尘是权教所说的,连中间之相都没有,如何有这个身识呢?内外性空,那么,你的身识,到底是依据什么来立界的呢?[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故当知:身根触尘为缘,来生这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以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巳六 意法识界(分四)]
就是意根、法尘而所产生的第六意识心。
[午初 标举三界 二 双以征起 三 分文各破 四 结妄归真 今初]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阿难!又你往昔于我所教过的教法里所能明了的,就你所明了的来剖析,内在的意根、外在的法尘,互为依缘,而生于意识之心。
[午二 双以征起]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此识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心,为复是第七识的意根所生的,以第七意识为意根为界?或者是因为外面的法尘落下来的影像所生的,以法尘为界,来立这个第六意识的意识心呢?
[午三 分文各破(分二)]
[未初 破因意生 二 破因法生 今初]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现在是单由根生。阿难!若因意生,如果说单由第七意识的意根而生第六意识的意识心,于汝意中,在你的第七意识的意根当中,就必有所思了,就一定会发明汝意,发明你的心意了,因为心意有所思,就会启动你的意、意念。若无前法,意无所生,如果没有前五根落下来的法尘(就是若无前法),如果没有前五识落下来的法尘,好好的来思惟,怎么样?意无所生,意根、意识也无所生。离缘无形,离所缘的法尘,这个意根本来就是无形的,怎么样有办法能够生识呢?所以,这个意根,必须藉由法尘而生出意识心,现在如果没有前面的五尘落下来的法尘,那么,识将何用?意思就是说:也没有意根,单意根没有用;也没有法尘,因为法尘是由五尘落下来的影像,现在法尘没有,当然能生的意根也不存在了,所以就根尘双泯,识将何用?根无、尘也无;尘无、根也是无,识将何用?你这个第六意识心有什么用呢?
解释一遍:阿难!如果单由意根而生的意识心,在你的意根当中就一定有所思,发明你的意根、意念;如果没有前五尘落下来的法尘的影像,你的意根就无所生了,你产生的能思量的意就不存在。为什么呢?离所缘的法尘,意根就没有形相,叫做离缘无形,中间加一个:所,离[所]缘,那就很清楚了,[缘]底…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